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页岩气成藏、开采过程中,裂缝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裂缝对页岩气藏产量的影响,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充分调研和切实总结的基础上,依据成因将页岩裂缝分为力学成因和地质成因两大类和10个亚类,不同类型裂缝其形成机理、发育特征及压裂响应存在差异,并影响页岩气成藏过程中资源量大小、压力。分析了压裂诱导裂缝的半、导流能力、间距等因素对页岩气井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压裂方法的最优化设计流程和方法。

  • 标签: 页岩气 天然裂缝 异常高压 诱导裂缝 天然气产量 裂缝干扰
  • 简介:迂曲度是刻画多孔介质中输运过程的重要参数,对致密,由于流动的非线性,流动规律和常规有巨大差异,迂曲度与常规亦不同。本文利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由流动非线性所带来的迂曲度改变。提出2个无量纲数:1以岩心的水动力迂曲度为基础定义无量纲迂曲度Γ,用以刻画非线性效应带来的迂曲度改变;2定义流量加权平均的孔喉半径为特征孔喉半径,并以此定义无量纲压力梯度Ρ,用以刻画压力梯度状态。本文研究了Γ随Ρ的变化规律表明,Ρ-Γ曲线具有确定的形态,且不随岩心孔隙网络的任何参数发生变化。即对于任何岩石,由流动的非线性所带来的迂曲度的改变是确定的。本文给出了Ρ-Γ曲线的拟合公式,可方便计算给定压力梯度下的迂曲度改变。

  • 标签: 致密储集层 迂曲度 孔隙网络模型 Bingham流体
  • 简介:本文重点对元宝山洼陷下白垩统油气进行了油气包裹体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白垩系现今原油至少为两期油气的混合物。第一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成岩作用晚期,油气成藏规模大。第二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成岩期后,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成藏规模相对较小。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两期油气的成藏时间分别为90Ma和100-104Ma。原油的成熟度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洼陷现今主要为低成熟原油。

  • 标签: 元宝山洼陷 白垩系 储层流体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期次
  • 简介:基于野外地质成果和页岩气调查评价资料,笔者对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黑色页岩的特征及含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该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主要可分为黑色碳质页岩、薄层黑色含粉砂页岩、中薄层黑色含粉砂碳质页岩及黑色薄层硅质岩等4种岩性。研究认为,黑色岩系中泥页岩具有含气量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等特点,并且纳米孔隙、微裂隙十分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研究区东南部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开发有利区块。

  • 标签: 页岩气 黑色岩系 储集层 含气性 牛蹄塘组 重庆市东南部
  • 简介:对塔中地区30个包裹体样品进行了MCI(包裹体成分)与单体烃同位素分析。观察到包裹油与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有6个包裹体特别是下奥陶统样品显示C28-甾烷丰度相对较高、甾烷异构化程度相对较低、低分子量甾萜类化合物丰度相对较高等寒武系的成因特征,指示寒武系源岩对塔中地区有成烃贡献。多数分析包裹油显示中上奥陶统成因生物标志物特征,以及介于寒武系与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之间的单体正构烷烃同位素特征,个别包裹油显示与中上奥陶统完全一致的单体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特征,指示中上奥陶统对塔中地区也具有成烃贡献。塔中部分包裹油与油间、包裹油间显著的地球化学性质差异,指示该区具明显的多期成藏特征。塔中储包裹体成分分析可有效地用于识别端员油、多期充注与混源聚集、恢复生物降解、气侵等次生改造原油面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对于叠合盆地的油气成因与成藏过程研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塔中 包裹体成分 生物标志物 同位素 混源
  • 简介: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岩相学等手段,研究了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油气包裹体特征和期次。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初步分析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历史。研究表明,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同时存在液体原油、稠油和固体沥青三种有机质,的各种成岩矿物内发育大量的、类型各异的油气包裹体,表明它有多期油气的活动过程。据包裹体的产状和光学特征判定,早期活动的油气为成熟度较低的重、稠油,以自生自为主;中-晚期活动的油气成熟度较高,成藏规模较大,油气主要沿构造运动的裂隙运移。

  • 标签: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运聚史 辽西-冀北地区 中-新元古界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6致密为例,采用地质统计数学(LevySim)和沉积地层正演模拟对沉积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质统计学Levy函数能够有效地表征非均质性参数,不仅可以表征油藏尺度(岩心、露头和测井曲线尺度),而且也可以有效刻画岩石微观尺度的非均质性。而三维正演地层模拟方法Sedsim则能够有效地模拟浅水三角洲砂体的空间展布。沉积地层正演模拟与非传统地质统计学相结合,能够更真实地定量刻画不同尺度的沉积非均质性,该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尺度沉积储集、烃源岩及盖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的难题,而且为非常规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的定量评价方法。

  • 标签: 沉积非均质性 浅水三角洲 鄂尔多斯盆地 地质统计学 三维定量正演模拟
  • 简介:大北气田是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发现的千亿方级大气田之一,其含气层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的超深层致密砂岩。为对该气田构造裂缝的定量预测和地质建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量的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对构造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北气田主要发育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且大多分布在砂岩层中。成像测井图像以平行式、网状式、共轭式和斜交式组合为主,部分裂缝被方解石半充填或全充填。不同构造部位构造应力特征及野外露头构造裂缝发育特征显示,背斜高点的裂缝线密度大而开度小,翼部的裂缝线密度小而开度大,但此规律仅局限在圈闭范围内,构造裂缝最发育的部位为背斜次高点。粉砂岩类的构造裂缝最发育,其次为细砂岩类和中砂岩类,含膏质岩类和泥岩类欠发育;单层厚度与构造裂缝参数呈负相关,但当单层厚度大于3m后二者相关性变弱;当基质孔隙度为5%~6%时,构造裂缝最发育;杨氏弹性模量越大,裂缝线密度、长度和孔隙度越大而开度越小;泊松比越大,裂缝各项参数均越小。

  • 标签: 致密砂岩储集层 构造裂缝 大北气田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岩石类型中的孔喉特征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中的含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进行薄片观察、矿物X衍射定量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Qemscan系统分析和压汞分析,结果发现,含白云质泥岩中黏土矿物含量高,发育黏土矿物间孔,含部分黄铁矿晶间孔及微裂缝,粒内孔数量较少,微米级孔隙(孔径10-200μm)数量居多;泥质白云岩中白云石含量高,以矿物颗粒粒缘缝、粒间孔、微裂缝及有机质收缩缝为主,偶见有机质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纳米级孔隙较多,主要为20-200μm。通过两类岩性中孔喉特征差异初步分析,认为矿物组成、压实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含白云质泥岩 泥质白云岩 孔隙 微裂缝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3为典型的致密砂岩,从成岩作用角度分析该形成机理及物性分布规律对研究区石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物源及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等化验资料,分析了砂岩的主要成岩作用及绿泥石、碳酸盐岩、伊利石胶结等典型成岩产物的平面分布、成岩产物与原生粒间孔、溶孔的分布关系,并探讨了成岩产物的成因。在上述成岩产物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划分出了绿泥石膜胶结+剩余粒间孔等7种成岩相。分析了不同成岩相类型的物性,其中绿泥石胶结-剩余粒间孔、绿泥石胶结+溶孔-粒间孔物性最好。

  • 标签: 单因素 成岩相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 简介:非常规油气集孔隙结构复杂多样,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局部发育毫米-微米级孔隙和裂隙。孔、裂隙大小、形态及三维连通性等微观结构特征对油气赋存状态、运移方式、渗流特征等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法无法实现微纳孔隙多尺度三维结构及连通性分析。本文采用同步辐射多能CT技术,结合数据约束模型(DCM)方法对非常规油气集微纳孔、裂隙研究,可实现多尺度三维可视化表征,进一步获得孔、裂隙体积统计分布及其三维连通结构等信息。基于上海光源显微CT实验平台,针对碳酸盐岩及陆相页岩两种样品,成功获得了孔、裂隙三维结构以及统计分布、三维连通结构等定量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望成为非常规油气集研究强有力的手段。

  • 标签: 同步辐射CT 数据约束模型 多尺度孔、裂隙分布 连通性
  • 简介: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切克里克凹陷中切6井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史。切6井中石英加大边、方解石胶结物等成岩胶结物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1-96.2℃,推测砂岩成岩作用应是刚进入中成岩A阶段。切6井砂岩中共有两期烃包裹体:第一期为灰黑色液烃包裹体,第二期为浅褐灰色气液二相烃包裹体。第一期在中已形成具工业价值的油藏。结合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推断切6井原油在中新世(N12)成藏于古近系圈闭和基岩裂缝中;凹陷带和盆地内部构造接受喜马拉雅中晚期的两期成藏,更有利于油气由下向上的运移。

  • 标签: 烃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 成岩胶结 切6井
  • 简介:赞皇变质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中南段,斜角闪片麻岩是构成其前寒武纪基底的主要变质岩之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赞皇斜角闪片麻岩的原岩为拉斑-钙碱玄武质岩石,其稀土总量变化较大(41.38×10^-6~232.55×10^-6),轻稀土轻微富集,稀土配分模式近平坦,几乎无Eu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高场强元素Nb、Ta存在明显负异常,Ti弱亏损。地球化学特征和多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均表明,形成环境类似于现代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推测其形成与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间的俯冲碰撞有关。

  • 标签: 华北克拉通 中部带 赞皇变质杂岩 斜长角闪片麻岩 构造判别
  • 简介:近年来,作者在研究阿坝地块控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时,发现了一种新类型的含金矿石建造——Au-Se矿石建造。拉尔玛控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南亚带白依沟背斜西段的倾没端。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地层中,受层位控制明显。太阳顶群由碳质硅岩和碳质板岩组成,厚度最大可近千米,其中碳质硅岩

  • 标签: Au—se矿石建造 新建造类型 层控金矿床
  • 简介:岩石的物理性质(弹性、电性等)明显受熔体连通性的制约。因此,研究熔体分布对理解深部地质作用、解释地球物理资料具有特殊意义。干高温高压条件下(T=850~1100℃,p=2.0~4.0GPa)在YJ3000吨六面顶砧压机上进行了天然块状斜角闪岩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测量了熔体与矿物相接触时所形成的二面角值。结果表明,熔体在低熔体系下(熔体体积百分比为5%),熔体以熔体薄膜形式存在于矿物相边界,二面角值〈60。时,熔体相互连通;不同固相矿物的二面角的分布有差别很大;二面角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温度升高有利干熔体形成连通体。表面张力和界面能的最小化是推动熔体连通的两个驱动力。通过测量二面角值可定性确定熔体的连通性及熔体连通的动力学机制。

  • 标签: 二面角 界面能 熔体分离 脱水熔融 连通性
  • 简介:白云鄂博—狼山控多金属矿带是我国著名的有色多金属成矿带(矿床)之一。矿带500km,盛产铜、铅、锌、铁、锰、金等以及稀土,非金属。近几年通过对本区区域、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得出如下地球化学找矿参数指标。1.区域成矿参数: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1/5万区域化探资料得出

  • 标签: 多金属矿床 白云鄂博 多金属成矿带 前人资料 层控 化探
  • 简介:为厘定拉孜县彭措林石英闪斑岩的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斑岩的结晶年龄为(171.8±2)Ma,代表中侏罗世的岩浆活动;锆石的εHf(t)值为12.88~15.26,显示出新生地壳的特点。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石英闪斑岩具有高SiO2(64.99%~67.51%)、K2O(1.84%~3.22%),低MgO(0.67%~0.93%)特点,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和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和重稀土元素。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岩石产于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相关的火山弧环境。此外,岩石具有相对高的Sr、Ba含量、无Eu负异常,表明源区无斜长石的明显残留;且较低的Mg^#值,低的Cr、Ni含量和较低的εHf(t)值,均表明其主要形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 标签: 拉萨地体南缘 闪长岩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新特提斯洋
  • 简介:为厘清月亮湾斜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用锆石LA-ICP-MSU-Pb法对其进行了研究,获得其成岩年龄为244.3±1.1Ma,即早三叠世,属印支期。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月亮湾岩体的SiO2含量为63.89%-67.03%,(Na2O+K2O)〈7.0%,K2O/Na2O为0.65-0.99,以钙碱性系列为主;铝饱和指数(ACNK)为0.95-0.98,为准铝质特征;其稀土总量为87.06×10^-6-201.89×10^-6,显示为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右倾式稀土配分型式。δEu为0.66-0.76,具有负铕异常,Rb/Sr特征反映出岩石具幔源岩浆的特点。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月亮湾斜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岛弧环境。

  • 标签: 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 U-PB测年 构造背景 月亮湾斜长花岗岩 东昆仑
  • 简介:为揭示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演化及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对太阳河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闪岩,锆石U-Pb年龄为(206.7±1.3)Ma,表明岩体形成于中生代印支末期。岩石的A/CNK为1.01~1.15,具有较低的Sr含量,Rb/Sr值较低,为0.12~0.36。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相对富集,Sr元素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异常。高场强元素Nb、Hf、P亏损,La、Ce、Nd、Sm、Zr等呈正异常而明显富集。岩体稀土总量为238×10^-6~1057×10^-6,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N/YbN值为39.85~192.16,δEu=0.64~0.92,δCe=0.89~1.06。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具有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源区为杂砂岩,形成于陆内汇聚一推覆造山阶段的后碰撞环境。

  • 标签: 松潘-甘孜造山带 太阳河岩体 锆石U-PB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 简介:为探讨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南段斑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机制,对该铜矿带南段日曲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两件花岗闪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8.2±0.2)Ma、(38.8±0.2)Ma,为喜马拉雅早期;花岗闪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斑岩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未经明显的地壳混染;源区残留相主要由角闪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组成,并经历了较弱的壳幔混合作用。研究表明,日曲岩体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诱发妥坝-芒康左行走滑断裂活动有关,下地壳部分熔融及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入使斑岩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

  • 标签: 花岗闪长斑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玉龙斑岩铜矿带 西藏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