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非常规油气孔隙结构复杂多样,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局部发育毫米-微米级孔隙和裂隙。孔、裂隙大小、形态及三维连通性等微观结构特征对油气赋存状态、运移方式、渗流特征等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法无法实现微纳孔隙多尺度三维结构及连通性分析。本文采用同步辐射多能CT技术,结合数据约束模型(DCM)方法对非常规油气微纳孔、裂隙研究,可实现多尺度三维可视化表征,进一步获得孔、裂隙体积统计分布及其三维连通结构等信息。基于上海光源显微CT实验平台,针对碳酸盐岩及陆相页岩两种样品,成功获得了孔、裂隙三维结构以及统计分布、三维连通结构等定量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望成为非常规油气研究强有力手段。

  • 标签: 同步辐射CT 数据约束模型 多尺度孔、裂隙分布 连通性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长6致密储层为例,采用地质统计数学(LevySim)和沉积地层正演模拟对沉积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质统计学Levy函数能够有效地表征非均质性参数,不仅可以表征油藏尺度(岩心、露头和测井曲线尺度),而且也可以有效刻画岩石微观尺度非均质性。而三维正演地层模拟方法Sedsim则能够有效地模拟浅水三角洲砂体空间展布。沉积地层正演模拟与非传统地质统计学相结合,能够更真实地定量刻画不同尺度沉积非均质性,该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尺度沉积储层、烃源岩及盖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难题,而且为非常规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定量评价方法。

  • 标签: 沉积非均质性 浅水三角洲 鄂尔多斯盆地 地质统计学 三维定量正演模拟
  • 简介:深部热流体一种由多元组分构成超临界流体,其上升活动可使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发生调整或再分配。对油气而言,深部热流体携带高热能可使沉积盆地古地温升高,加快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增加有效烃源岩体积,促进烃类生成;在上升过程,因其具很强溶解和扩散能力,故可萃取、富集沉积物分散有机质,同时又对生烃产生显著加氢作用,从而为油气形成补充物源。此外,热流体与围岩储层发生化学反应,可改善储层孔渗条件,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而且因其具有较高压力和含水量,可抑制烃类热裂解而有利于油气保存。

  • 标签: 深部热流体 物质 能量 油气成藏 加氢作用
  • 简介:页岩气成藏、开采过程,裂缝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为了探讨裂缝对页岩气藏产量影响,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充分调研和切实总结基础上,依据成因将页岩储层裂缝分为力学成因和地质成因两大类和10个亚类,不同类型裂缝其形成机理、发育特征及压裂响应存在差异,并影响页岩气成藏过程资源量大小、压力。分析了压裂诱导裂缝半长、导流能力、间距等因素对页岩气井产量影响,进行了压裂方法最优化设计流程和方法。

  • 标签: 页岩气 天然裂缝 异常高压 诱导裂缝 天然气产量 裂缝干扰
  • 简介:流体包裹体分析油气勘探研究常用实验分析手段,但在分析应用尚有一些模糊认识。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在油气包裹体检测过程几个应注意问题。指出样品采集研究前提,自生矿物生成顺序确定包裹体期次基本依据,强调碎屑岩次生包裹体在油气勘探研究重要性,揭示了油气成藏期与充注期区别。

  • 标签: 包裹体 油气勘探 自生矿物 油气成藏期
  • 简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拟定于2008年7月10~12日在大庆油田会议中心共同主办“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学术研讨会”。以新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寻找油气资源地球科学家面临新问题。地球深部流体、固体地幔、地壳、海底和大气圈等各个圈层地球演化过程最活跃因素之一,不仅有重要地球动力学作用,直接形成金属矿产和天然气,还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因而地球排气和地幔流体研究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会议主要内容:1)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2)地幔流体地球化学;3)天然气水合物;4)大洋热液与深部生物圈;5)地震、火山、气体突出;6)深部流体与金属

  • 标签: 地球排 地质过程 学术研讨会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坳陷蓬莱19-3和渤25-1二类油气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二期充注,早期注入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油相对较轻,成熟度较高。渤25-1深层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二—三期运聚成藏,中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新世末-第四纪时受区域新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藏发生调整,油气部分油气向浅层运移,同时有较高成熟度油气注入深部储层。

  • 标签: 油气包裹体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生物标志物 渤中坳陷
  • 简介:迂曲度刻画多孔介质输运过程重要参数,对致密储层,由于流动非线性,流动规律和常规储层有巨大差异,迂曲度与常规储层亦不同。本文利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由流动非线性所带来迂曲度改变。提出2个无量纲数:1以岩心水动力迂曲度为基础定义无量纲迂曲度Γ,用以刻画非线性效应带来迂曲度改变;2定义流量加权平均孔喉半径为特征孔喉半径,并以此定义无量纲压力梯度Ρ,用以刻画压力梯度状态。本文研究了Γ随Ρ变化规律表明,Ρ-Γ曲线具有确定形态,且不随岩心孔隙网络任何参数发生变化。即对于任何岩石,由流动非线性所带来迂曲度改变确定。本文给出了Ρ-Γ曲线拟合公式,可方便计算给定压力梯度下迂曲度改变。

  • 标签: 致密储集层 迂曲度 孔隙网络模型 Bingham流体
  • 简介:应用储层流体包裹技术研究了恩平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有两期充注,第一期充注时间较早(20Ma),以油为主,原油主要来自深部文昌组深湖相烃源岩,大量油气见于浅层储层;第二期充注时间较晚(5Ma以后),以天然气为主,天然气主要源自文昌组烃源岩,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层储。研究认为第一期油气充注与盖层形成时间匹配不好,可能浅层勘探失利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勘探方向应以深层储层(文昌组)为主,寻找深层早期构造更为重要,下一步勘探重要领域。

  • 标签: 流体包裹休 运移期次 充注时间 油气特征 恩平凹陷 珠江口盆地
  • 简介:流体动力系统盆地流体分析核心问题。本文以莺歌海盆地和东营凹陷为例,分别探讨了泥-流体底辟型和盐底辟型盆地流体动力系统特征。研究表明,超压盆地内流体动力系统决定了不同成因流体流动驱动机制和方询及流体域分布,进而控制油气运聚过程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油气运聚 流体分析 东营凹陷 超压 流体流动
  • 简介:冀北坳陷双洞背斜为一被破坏了古油藏:铁岭组灰岩中广泛分布油苗、沥青和油气包裹体指示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大规模油气活动。灰岩中发育多期含油气包裹体方解石脉,说明本区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且每次构造运动都伴有较大规模油气活动,构造运动使古油藏发生调整和破坏。冀北坳陷-上元古界勘探关键有否好盖层和保存条件,-上元古界上覆地层古生界和中生界均未遭受严重破坏地区为勘探远景区。

  • 标签: 冀北坳陷 双洞背斜 中上元古界 油气包裹体
  • 简介: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岩相学等手段,研究了辽西-冀北地区-新元古界储层有机质赋存状态、油气包裹体特征和期次。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初步分析了油气运移和聚集历史。研究表明,辽西-冀北坳陷-新元古界储层同时存在液体原油、稠油和固体沥青三种有机质,储层各种成岩矿物内发育大量、类型各异油气包裹体,表明它有多期油气活动过程。据包裹体产状和光学特征判定,储层早期活动油气为成熟度较低重、稠油,以自生自储为主;-晚期活动油气成熟度较高,成藏规模较大,油气主要沿构造运动裂隙运移。

  • 标签: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运聚史 辽西-冀北地区 中-新元古界
  • 简介:异常高压带油气系统研究和资源勘探领域热点之一。本文以东营凹陷为例,定量研究了牯土矿物成岩作用对地层压力聚集贡献。在系统分析粘土矿物组成、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基础上,模拟计算了蒙脱石伊利石化动力学过程,计算了脱水造成体积变化和硅钙释放量。指出脱水作用造成体积变化不是形成异常高压重要因素,但硅钙释放可能对封隔层形成起着非常关键作用,对地层异常压力积聚和保持有重要贡献。

  • 标签: 伊利石 含油气盆地 物理化学条件 成岩作用 脱水作用 蒙脱石
  • 简介:基于野外地质成果和页岩气调查评价资料,笔者对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黑色页岩层特征及含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该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主要可分为黑色碳质页岩、薄层黑色含粉砂页岩、薄层黑色含粉砂碳质页岩及黑色薄层硅质岩等4种岩性。研究认为,黑色岩系泥页岩储层具有含气量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等特点,并且纳米孔隙、微裂隙十分发育,有利于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区东南部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开发有利区块。

  • 标签: 页岩气 黑色岩系 储集层 含气性 牛蹄塘组 重庆市东南部
  • 简介:岩浆热液系统地球化学行为对于金属矿床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在岩浆热液系统地球化学研究最后成果,重点探讨了氯溶解度变化机制,以及对于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高盐度水盐流体形成机理.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氯研究仅限于简单体系,氯对多组分复杂体系流体出溶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岩浆-热液系统 氯溶解度 分配系数 水盐流体 硬软酸碱
  • 简介: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切克里克凹陷中切6井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探讨了该区油气成藏史。切6井石英加大边、方解石胶结物等成岩胶结物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1-96.2℃,推测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应是刚进入成岩A阶段。切6井储层砂岩中共有两期烃包裹体:第一期为灰黑色液烃包裹体,第二期为浅褐灰色气液二相烃包裹体。第一期在储层已形成具工业价值油藏。结合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推断切6井原油在中新世(N12)成藏于古近系圈闭和基岩裂缝;凹陷带和盆地内部构造接受喜马拉雅中晚期两期成藏,更有利于油气由下向上运移。

  • 标签: 烃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 成岩胶结 切6井
  • 简介:为了解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地表凋落物稳定氮同位素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地表凋落物氮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黄壤区样地地表凋落物δ15N值主要为-4.00‰~-1.83‰,平均值-3.13‰;黑色石灰土区样地地表凋落物δ15N值主要为-4.49‰~-2.44‰,平均值-3.39‰;环境水热条件影响地表凋落物δ15N值主要因素;除了在黑色石灰土区轻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间差异显著外,无论黄壤区样地还是黑色石灰土区样地,其地表凋落物δ15N值在各等级石漠化样地间、不同干扰方式环境下、甚至在不同坡位上都无显著性差异体现,两土壤类型间总体差异也不显著(P≤0.05),这主要与喀斯特区高度生境异质性有关。更多还原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地表凋落物 氮同位素组成 空间分异特征
  • 简介:秦岭群作为北秦岭构造带核部最老地质体,近年对其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历史已作深入研究,其时代被确认为早元古宙。秦岭群与华北、扬子两地台关系,大致有5种认识,多数认为它是华北大陆一个组成部分;少数人认为它是独立发展古微陆块;第三种看法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台属同一岩石圈板块,秦岭群由板内裂陷形成;第四种认为秦岭群由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独立古微陆块拼合而成;第五种观点秦岭群属扬子地台北缘裂解形成古微陆块。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证据,进一步证明秦岭群由扬子地台分裂而来认识。

  • 标签: 秦岭群 扬子地台 板块构造
  • 简介:大北气田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发现千亿方级大气田之一,其含气层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为对该气田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和地质建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量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对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北气田主要发育高角度剪切裂缝,且大多分布在砂岩层。成像测井图像以平行式、网状式、共轭式和斜交式组合为主,部分裂缝被方解石半充填或全充填。不同构造部位构造应力特征及野外露头构造裂缝发育特征显示,背斜高点裂缝线密度大而开度小,翼部裂缝线密度小而开度大,但此规律仅局限在圈闭范围内,构造裂缝最发育部位为背斜次高点。粉砂岩类构造裂缝最发育,其次为细砂岩类和砂岩类,含膏质岩类和泥岩类欠发育;单层厚度与构造裂缝参数呈负相关,但当单层厚度大于3m后二者相关性变弱;当基质孔隙度为5%~6%时,构造裂缝最发育;杨氏弹性模量越大,裂缝线密度、长度和孔隙度越大而开度越小;泊松比越大,裂缝各项参数均越小。

  • 标签: 致密砂岩储集层 构造裂缝 大北气田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岩石物理性质(弹性、电性等)明显受熔体连通性制约。因此,研究熔体分布对理解深部地质作用、解释地球物理资料具有特殊意义。干高温高压条件下(T=850~1100℃,p=2.0~4.0GPa)在YJ3000吨六面顶砧压机上进行了天然块状斜长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实验,测量了熔体与矿物相接触时所形成二面角值。结果表明,熔体在低熔体系下(熔体体积百分比为5%),熔体以熔体薄膜形式存在于矿物相边界,二面角值〈60。时,熔体相互连通;不同固相矿物二面角分布有差别很大;二面角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温度升高有利干熔体形成连通体。表面张力和界面能最小化推动熔体连通两个驱动力。通过测量二面角值可定性确定熔体连通性及熔体连通动力学机制。

  • 标签: 二面角 界面能 熔体分离 脱水熔融 连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