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目前的主要防治措施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处理,但是这些方法均具有成本高、效果差等缺点。近期微生物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打开了新的篇章。目前对于微生物与金属硫化物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几种常见的表征手段对矿物表面的反应过程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与金属硫化物类矿物之间的反应过程,剖析了微生物在硫化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分解金属硫化物的机制与过程,归纳总结了金属硫化物矿物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形成的次生矿物类型,阐明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研究微生物一金属硫化物矿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微生物氧化 吸附作用 分解机制 金属硫化物
  • 简介:70~80年代初,通过对前寒武纪铁矿的大量研究,肯定了自中元古代(约1800Ma)以来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逐渐变为富氧环境。基于沉积(热水沉积、水成沉积,下同)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水圈演化的同步关系,认为水圈富氧是沉积硫化物矿床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然而费解的是为什么会在氧化水圈中形成沉积硫化物矿床?笔者曾提出氧化水圈局部还原环境成矿的认识,本文着重对其控矿的机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中元古代以来地球水圈的富氧特征地球水圈的氧化—还原性质主要是由游离氧含量决定的。地球历史中水圈游离氧含量很难定量描述,但其含量约从1800Ma开始增多,可以从下列事实得到证实:(1)太古代—早元古代铁矿的形成主要与火山作用、构造及元素的早期富集有关,进入中元古代以后,大量水成沉积成因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开始形成;(2)地球上代表氧化环境的红层最早出现于中元古代;(3)中元古代首次出现膏盐层,同时碳酸盐岩开始沉积;(4)中元古代是原核生物开始繁盛时期,生物的光合作用是

  • 标签: 富氧水圈 沉积硫化物矿床 还原环境
  • 简介:采用改进欧共体参比司法(BCR)提取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区巴里尾矿库的碳酸盐型尾矿的Cd。研究表明,氧化作用使原尾矿中磁黄铁矿、方铅矿、方解石被大量消耗,在产生酸水的同时释放出大量重金属;该尾矿的表层形成厚层的次生石膏和纤铁矿胶结的硬层,可富集释放出来的Cd;在氧化层中Cd主要以酸提取态形式赋存,其潜在迁移性最强,很容易进入环境,带来严重的镉污染。

  • 标签: 硫化物尾矿 碳酸盐 重金属 元素化学形态 酸性矿山废水
  • 简介: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形成的重要过程是硫化物熔体的熔离,而关键在于成矿岩浆中硫的过饱和。判断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硫来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其硫同位素特征。当矿床的硫同位素值超出了地幔硫同位素的组成范围,揭示了壳源硫的混入。如果矿床硫同位素值δ^34S落入地幔值的范围内,则需要结合围岩硫同位素组成、并考虑岩浆房中是否发生了硫同位素交换反应来进一步判断是否有围岩硫的加入。异常的Δ^33S值主要出现在太古宙沉积硫化物中,利用δ^34S与Δ^33S相结合可识别样品中是否存在太古宙岩石中来源的硫;然而,一些太古宙岩石中硫化物Δ^33S值也可以在0‰附近;在一些后太古宙岩石的硫化物中也发现了异常的Δ^33S值;因此在根据Δ33S值来判断S是否来源于太古宙岩石时应谨慎。仔细测定围岩和潜在的混染源的硫同位素组成对于准确评价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S的来源是非常关键的。硫同位素和其他同位素如镍同位素、铜同位素、铁同位素相结合也许对于认识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岩浆演化过程能够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 太古宙 成矿物质来源 硫同位素
  • 简介: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目前Ni和铂族元素(PGE)的主要来源,然而,不同矿床Cu、Ni和PGE的品位和比例却往往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关键控制因素远未弄清.……

  • 标签: 熔离 硫化物 岩浆 火成岩 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