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超高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结合常规的色谱质谱分析,对鄂西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抽提中NSO极性大分子化合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有机杂原子类型和分布的研究发现,2个层位中均缺少含氮化合,且因为成熟度过高,DBE(等效双键数)值普遍较低,陡山沱组页岩中极性大分子化合是以O3S类化合物为主,而龙马溪组则以O2类化合物为主;陡山沱组沉积环境相对闭塞,有一定的蒸发量,而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相对开阔,这是导致震旦系O3S类杂原子化合含量远大于龙马溪组的原因;由于出露地表,可能遭受生物降解,龙马溪组中杂原子化合含量远高于陡山沱组。

  • 标签: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杂原子化合物 陡山沱组 龙马溪组 沉积环境 中国南方
  • 简介: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研究的最后成果,重点探讨了溶解度的变化机制,以及对于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高盐度水盐流体的形成机理.最后指出了现阶段的研究仅限于简单体系,对多组分复杂体系流体出溶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岩浆-热液系统 氯溶解度 分配系数 水盐流体 硬软酸碱
  • 简介:作为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部新生火山岩研究历来受到重视。本文简要回顾了新生火山岩的研究历史,总结了近年来在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玄武岩成因与西太平洋俯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新生代火山 中国东部
  • 简介:1.概况:在南海海盆取了26个表层样和2个柱状样。通过沉积成分分析,得知南海深海盆沉积物主要有碎屑矿物(石英、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风化矿物、角闪石、锆石、锐钛矿、石榴石、电气石等);生物碎屑(硅质生物、钙质生物、鱼牙、鱼骨、骨针、骨刺

  • 标签: 碎屑矿物 柱状样 生物碎屑 火山玻璃 白云母 锐钛矿
  • 简介:  Xiao和Zhang提出了用正热电离质谱法测稳定同位素的方法,并在1995年得到进一步完善.现在该方法已在卤水、气溶胶、岩石、亏损带钻孔水以及含的脂肪族碳氢化合同位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Xiao和Zhang证明了低含量SO42-和其他离子不会干扰质谱测定,但是大量的F-,SO42-和一些有机将会抑制离子的发射.为了获得高精度的同位素测量结果,溶液中的SO42-、NO3-和其他可能的阴离子都要被除去.基于形成AgCl沉淀除去Cl-方法以纯化样品是有效的,但是由于过程的复杂性和可能引入高的空白而受到限制.……

  • 标签: 氯同位素 去除 树脂柱
  • 简介:自1999年起,我国陆续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调查及勘探研究工作。2007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实物样品,标志着天然气水合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显示出南海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本文综述了南海天然气水合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赋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水合分布和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勘探实践获得的天然气水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与实际存在水合并非一一对应;大多数研究只针对水合形成的某一方面的条件开展(如气源、流体运移体系等);同时,水合稳定带和水合物资源量估算均较为粗略。因此,明确天然气水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机理、开展水合成藏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研究以及更加精确且符合实际的估算水合物资源量将会是今后南海天然气水合研究的重点。

  • 标签: 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 地质条件 赋存证据 成藏模式
  • 简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着大量中生火山—侵入杂岩。有关这些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争议颇大。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1)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大量中生火山—侵入杂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相关联,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可与安第斯型火山-侵入岩组合

  • 标签: 杂岩 活动大陆边缘 东南沿海 侵入岩 构造背景 英安岩
  • 简介:产于中新生陆相火山岩中的铀矿床,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深入研究其成岩成矿作用,是摆在我国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产铀火山岩套控矿的新见解,以深化认识和推进火山岩中铀矿找矿工作。陆相火山作用是受一定构造背景控制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并长期演化的结果。其物质运动的性质和特点,集中表征于侵入作用与火山作用的综合产物——火山岩套。所谓火山岩套是指时代相近,空间相迭,成因相关的深成、浅成直至表成岩浆物质的多期多相多位迭套体。如果这种火山岩套产铀或具有产铀潜力,则称为产铀火山岩套。我国产铀火山岩套主要为钙碱性火山岩,以中酸性、酸性和偏碱性岩石为主,少量基性或碱性岩石。它们形成一定的岩石组合、岩石建造,又各有不同的物质来源,大体上分别与一定的构造环境相对应。

  • 标签: 中新生代 火山作用 铀矿床 物质来源 控矿 地质工作者
  • 简介:1.岩浆系列胶东半岛中生花岗质岩浆活动剧烈。由于地幔和地壳的作用,曾多阶段产生花岗质岩浆,生成了片麻状花岗岩系列、黑云母花岗岩系列、碱性花岗岩系列、巨斑二长花岗岩系列、二长岩系列和正长岩系列。

  • 标签: 花岗质岩浆 花岗岩体 黑云母花岗岩 胶东半岛 片麻状 二长岩
  • 简介:中国东南大陆火山活动分为早、晚两期,火山产物分为下、上两个火山岩系,侵入作胃表现为与其对应的两期火山侵入杂岩。笔者将火山岩和侵入岩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岩浆作用的整体进行综合性大范围的研究认为,为搞清侵入岩与火山岩的时序和成因联系,有必要将侵入岩进一步划分为潜火山岩、火山侵入岩、区域侵入岩。潜火山岩是指与火山岩同源,在火山活动旋回的中期或晚期阶段形成的浅成、超浅成环状侵入体或脉岩和岩墙,空间上受同期火山机构制约。火山浸入岩是指与火山岩大致同源,与火山活动同时或稍晚定位的侵入岩体,空间上通常超越同期火山机

  • 标签: 火山岩系 侵入岩 潜火山岩 成因关系 火山活动 杂岩体
  • 简介:青藏高原晚新生以来地球化学演化与古气候变迁刍议余素华,文启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气候,地球化学演化,晚新生以来,青藏高原晚新生以来,在更新世初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改变了大气环流形式,季风开始占主导优...

  • 标签: 古气候 地球化学演化 晚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
  • 简介: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目前的主要防治措施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处理,但是这些方法均具有成本高、效果差等缺点。近期微生物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打开了新的篇章。目前对于微生物与金属硫化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几种常见的表征手段对矿物表面的反应过程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与金属硫化物类矿物之间的反应过程,剖析了微生物在硫化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分解金属硫化的机制与过程,归纳总结了金属硫化矿物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形成的次生矿物类型,阐明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研究微生物一金属硫化矿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微生物氧化 吸附作用 分解机制 金属硫化物
  • 简介:本文根据浙江主要金、银、铅锌(含银)矿床及有关岩石的140个样品的铅同位素分析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将其划分为三个成矿系列,并讨论了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铅锌银系列(Ⅰ)主要分布在余姚—丽水断裂带东南侧的镇海—温州拗陷带,围岩均为火山岩

  • 标签: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生代地热水成矿体系 浙江
  • 简介:生物源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的组成部分,在深海更是如此,钙质软泥约占大洋面积的一半、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深海造碳酸盐生物与浅海不同,主要不是底栖生物而主要是浮游生物,其中以浮游有孔虫、颗石藻、浮游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等主群最多。当生物碎

  • 标签: 碳酸盐沉积物 环境意义 钙质软泥 方解石补偿深度 翼足类 浮游有孔虫
  • 简介:为了解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地表凋落稳定氮同位素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地表凋落的氮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黄壤区样地的地表凋落δ15N值主要为-4.00‰~-1.83‰,平均值-3.13‰;黑色石灰土区样地的地表凋落δ15N值主要为-4.49‰~-2.44‰,平均值-3.39‰;环境水热条件是影响地表凋落δ15N值的主要因素;除了在黑色石灰土区的轻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间差异显著外,无论是黄壤区样地还是黑色石灰土区样地,其地表凋落δ15N值在各等级石漠化样地间、不同干扰方式环境下、甚至在不同坡位上都无显著性差异体现,两土壤类型间的总体差异也不显著(P≤0.05),这主要与喀斯特区高度的生境异质性有关。更多还原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地表凋落物 氮同位素组成 空间分异特征
  • 简介:南极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属中新生褶皱带,大面积分布巨厚的中新生火山岩系,主要为钙碱性安山岩类和玄武岩类及一些花岗岩侵入体。局部出露三叠系基底沉积地层。由于南极半岛的地质和岩石特征可与“一衣带水”的南美安第斯山区相对比,因此,人们通常称其为安第斯南极半岛褶皱带。

  • 标签: 南极半岛 锶同位素 岩石特征 大面积分布 中新生代 褶皱带
  • 简介:70~80年初,通过对前寒武纪铁矿的大量研究,肯定了自中元古代(约1800Ma)以来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逐渐变为富氧环境。基于沉积(热水沉积、水成沉积,下同)硫化矿床的形成与水圈演化的同步关系,认为水圈富氧是沉积硫化矿床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然而费解的是为什么会在氧化水圈中形成沉积硫化矿床?笔者曾提出氧化水圈局部还原环境成矿的认识,本文着重对其控矿的机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中元古代以来地球水圈的富氧特征地球水圈的氧化—还原性质主要是由游离氧含量决定的。地球历史中水圈游离氧含量很难定量描述,但其含量约从1800Ma开始增多,可以从下列事实得到证实:(1)太古代—早元古代铁矿的形成主要与火山作用、构造及元素的早期富集有关,进入中元古代以后,大量水成沉积成因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开始形成;(2)地球上代表氧化环境的红层最早出现于中元古代;(3)中元古代首次出现膏盐层,同时碳酸盐岩开始沉积;(4)中元古代是原核生物开始繁盛时期,生物的光合作用是

  • 标签: 富氧水圈 沉积硫化物矿床 还原环境
  • 简介:蛭石矿物是我国的优势非金属矿种.本文从蛭石矿物的柱撑改性和对环境污染的吸附性入手,系统综述了蛭石矿物的柱撑方法及改进方法;有机柱化剂在蛭石矿物层间域中的排布;蛭石矿物的柱撑机理以及蛭石矿物对重金属离子和毒害性有机污染吸附特性.为拓展蛭石矿物的应用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

  • 标签: 蛭石 柱撑 插层 污染物
  • 简介:微生物可以还原铁氧化矿物。本文通过使用电化学方法对铁氧化矿物在微生物还原作用下的氧化还原特性进行模拟与表征,补充了从新角度对微生物还原铁氧化矿物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可直接以铁氧化矿物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得到二价铁生成。电化学实验显示,0.2mA阴极恒电流条件下铁氧化矿物可以接受电子,同时铁氧化矿物中的Fe3+在0.89±0.01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时发生还原反应,表明铁氧化矿物满足被微生物还原的电化学条件。双室微生物-铁氧化矿物体系研究证实,铁氧化矿物可以作为阴极接受微生物提供的电子。

  • 标签: 铁氧化物矿物 微生物 电化学 循环伏安法 计时电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