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为了预测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勘探深度下限,根据测井孔隙度、实测孔隙度等资料,研究了福山凹陷异常高带的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福山凹陷纵向上发育4个异常高带(Ⅰ-Ⅳ),其深度范围分别为900~1700m、1800~2850m、2850~3500m、3500~4200m,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20%~36%、12%~27%、8%~28%、5%~23%;第Ⅰ、Ⅱ、Ⅲ高带的成机制,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溶蚀储集层中的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次生孔隙,第Ⅳ高带主要由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无机酸溶蚀储集层形成;福山凹陷储集层中的岩屑主要为石英岩,具有良好的抗压实性能和护作用;福山凹陷储集层含油气的孔隙度下限为10%,勘探深度下限为4100m,对应于异常高带消失、致密砂岩出现的深度。

  • 标签: 异常高孔带 致密砂岩 成孔机制 护孔作用 福山凹陷 北部湾盆地
  • 简介:由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金矿产地多与绿岩带有密切联系,我国学者于绿岩带与金矿的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倾向性认为绿岩带是华熊地块金矿的矿源层。后期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热液作用使绿岩内的金活化、转移、成矿。而该地块广泛发育的达岩系与金矿的关系则长期被忽视。但包括华熊地块在内的中国四大金矿集中区(另为胶东地块、辽吉地块、隹木斯地块)均较好地发育达岩的事实表明达岩系与金矿床有联系。

  • 标签: 绿岩带 岩系 矿源层 热液作用 构造作用 岩浆活动
  • 简介:微生物广泛分布在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大气圈中,在矿物风化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选取门多萨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mendocina)为代表性菌种,研究微生物与含铁蒙脱石矿物相互作用的现象和机理。通过测量反应溶液pH值、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段蒙脱石的XRD和红外光谱等,发现pH值在实验过程中缓慢上升,Si、Al、Fe元素不断溶出,矿物结构特征与主要基团也显示出相应的变化,表明细菌会破坏蒙脱石的晶体结构,并加速蒙脱石的伊利石化作用。根据分析结果推测,硅氧四面体优先被破坏,Si的溶出显著,P.mendocina可同时还原蒙脱石晶格中的Fe3+,并释放至溶液中。

  • 标签: 门多萨假单胞杆菌 蒙脱石 伊利石化 溶解
  • 简介:本文选用采自辽宁某矿的天然钠基蒙脱石与两株异化铁还原模式菌株ShewanellaputrefaciensCN32和She-wanellaoneidensisMR-1,研究了蒙脱石与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两株均能还原蒙脱石晶格中的三价铁,使微生物作用于蒙脱石之后的反应体系中二价铁离子浓度明显升高,反应悬浊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透射电子显微镜晶格条纹像显示微生物作用后的粘土矿物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其层间距d001值从1.29nm分别减小为1.06nm(CN32)和1.02nm(MR-1)。上述结果综合指示这两株异化铁还原能够通过还原天然蒙脱石结构中的三价铁促进矿物发生物相转变。

  • 标签: 钠基蒙脱石 异化铁还原菌 SHE wanella putre faciens
  • 简介:以黑云母为矿物材料,以伯克霍尔德为微生物材料进行了矿物风化的长期培养实验。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小于1μm粒级的固相产物的矿物成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观察和测定了矿物形态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伯克霍尔德菌株8B不仅能加速黑云母的风化进程,而且能促进形成鳞片状和球状粘土矿物(很有可能分别是蛭石和蒙脱石)。通过对次生矿物形成过程的分析,认为蛭石是黑云母通过结构转变的方式而形成,其转化过程具继承型模式的特点;蒙脱石则可能是黑云母溶解后重新结晶而成,属于溶解-沉淀模式。

  • 标签: 黑云母 伯克霍尔德菌 风化作用 蛭石 蒙脱石
  • 简介:岩石类型中的喉特征对储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青西凹陷下白垩统储集层中的含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进行薄片观察、矿物X衍射定量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Qemscan系统分析和压汞分析,结果发现,含白云质泥岩中黏土矿物含量高,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含部分黄铁矿晶间及微裂缝,粒内孔数量较少,微米级孔隙(孔径10-200μm)数量居多;泥质白云岩中白云石含量高,以矿物颗粒粒缘缝、粒间、微裂缝及有机质收缩缝为主,偶见有机质溶蚀、黄铁矿晶间,纳米级孔隙较多,主要为20-200μm。通过两类岩性中喉特征差异初步分析,认为矿物组成、压实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含白云质泥岩 泥质白云岩 孔隙 微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