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喷珠池位于康滇构造带西南侧的石屏-异龙湖坝区,它所排放的大量气体以无机成因CO2为主(达91.59%)。3He/4He值R=7.78×10-8,R/Ra=0.06,4He/20Ne=417,表明其中大气成分少,属壳源CO2泉气。喷珠池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地震活动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云南 康滇构造带 气体地球化学 氧、碳、氮同位素
  • 简介:火山活动是地球深部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火山区不仅在火山喷发期能够释放温室气体,而且在休眠期也能向大气圈中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在当前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背景下,定量化地研究火山区对大气圈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贡献,对于识别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碳排放的相对规模、为国际碳排放谈判积累基础数据等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火山区温室气体的排放方式与特征、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括,并综述了中国新生代典型火山区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现状,指出深入研究活火山(包括休眠火山)区的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对于估算火山来源温室气体的释放规模、建立火山未来喷发预测-预警体系、深入理解岩浆脱气过程与机制等问题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 标签: 火山区 温室气体 通量 观测 土壤微渗漏 新生代
  • 简介: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当今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是导致当前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是地质源温室气体的主要释放类型。在当前强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背景下,定量化地评估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的温室气体释放通量,对于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联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大陆重要的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温室气体的释放特点,重点综述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研究的近期成果,并进一步讨论了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成分与释放通量的连续观测在中国活火山监测与减灾防灾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地质源 温室气体 火山-地热区 通量
  • 简介:断裂带是地下气体向上运移的有利通道,地震活动会加剧地下气体沿断裂带向上运移,释放到大气中。本文利用卫星高光谱遥感技术,初步估算了汶川地震伴随的大范围含碳气体(CH4、CO和CO2)的排放变化总量。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长期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含碳气体,汶川地震的发生导致在短时间里龙门山断裂带向大气中至少多排放了4740tCO、8549tCH。和87.15MtCO2。地震活动造成的断裂带含碳气体排放不可忽视,是地质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气环境效应有重要影响。

  • 标签: CH4 CO CO2 断裂带排气 地震
  • 简介:矿物的比表面积是决定矿物表面反应能力和吸附容量的重要参数,但因其测定方法多样、分析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分析结果有时会偏离实际值。为全面认识和更好地利用比表面积数据,本文在对比表征矿物材料比表面积的几种常用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以方解石粉体、石英粉体、蒙脱石等常见矿物材料和铁锰结壳为例,根据各类材料的比表面积测定数据,研究了探针气体种类、脱气温度和吸附平衡时间等测试条件的影响。并从表面能量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的角度,提出了在应用测定结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标签: 比表面积 矿物材料 表征 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
  • 简介:经济全球化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是WTO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原产地域的产品主要由该产品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所决定。我国的原产地域产品较多地注重历史文化标记的包装,而往往忽视了建立能说明与原产地域密切相关的自然背景(地质、地理和地球化学)的科学数据标记,从而对产品原产地域的自然环境缺乏长期品质稳定性的科学监测。分析国内外名优原产地产品的地球环境,可将其环境归纳为四个主要因素:1)化学组成上与大陆块体拼合带明显相关;2)来自不同流域水系的交汇带;3)有四季分明的气候调节;4)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许多特定的原产地往往也只有一个。科研与产业都要加强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为地球原产地保护和民族精品的发扬光大作出新的贡献。

  • 标签: 原产地域产品 地球环境 人文地球化学
  • 简介: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西部大开发: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研讨会于2001年7月18日至21日在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土资源部、有色金属总公司等部门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 西部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对策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