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应用自行研制的气举阀波纹承载率测试装置和与之配套的测试方法,成功地测试出气举阀波纹承载率.并利用测得的承载率数据,评价气举阀性能,预测气举阀在井下的工作状况,有效减少了不合格气举阀的下井使用,提高了气举采油工艺水平.

  • 标签: 气举阀 气举采油工艺 波纹管 测试技术 井下 配套
  • 简介:在美国直接受下陷影响地区达45个,受灾面积超过17000平方英里,每年相关经济损失约为125万美元。导致下陷的主要原因有含水层系统挤压、有机土壤排水、地下采矿、自然挤压、污水池、冻土融化等(国家调查委员会,1991)。一个强大的映射成图工具(InSAR)对于评估和缓解下陷方面比较有效。InSAR能够以惊人的精度监测地表微小形变。InSAR所形成的干涉图增强了我们监控和处理由于含水层系统挤压引起的下陷,也展现了人类控制自然物理过程的新视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一种新型的用雷达信号监测地表微小形变的工具,其反映的空间细节水平非常惊人,测量结果精度很高。美国地质调查局及其他一些单位正在利用InSAR成图和监控由于含水层系压造成的。

  • 标签: INSAR 地面沉降 测量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美国地质调查局 含水层系统
  • 简介:在油水井冲砂施工过程中,遇到管柱冲不动的情况时,不必起出冲砂管柱后再下其它工具,而是直接投入小冲就可以完成冲砂工序,省略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地层的污染,节约了成本支出。

  • 标签: 可捞式小冲管 螺杆钻 冲砂 反循环 捕获
  • 简介:双层注水滤砂靠金属毡实现滤砂性能.该滤砂管上接注水阀,注入水由注水阀进入滤砂环空,再经外层滤砂注进地层,实现注水;注水井停注时,地层外吐砂就会被金属毡阻隔在滤砂周围,达到防砂目的.与之配套的分层注入防砂工艺管柱的优化组合对其使用效果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 标签: 双层注水 滤砂管 研制 开发 防砂方法 油田开发
  • 简介:为了持续监测德国Konigswinter/波恩地区DollendorferHardt滑坡区的地面运动,在现场安装分辨率均为0.1μrad(微弧度)的钻孔测斜仪和平台式测斜仪。监测站安装了控制孔隙水压力的2个压力传感器,在不同深度安装了4个电阻测温仪。降雨数据来自于约2km外的Frankenforst地区。监测数据表明,引起倾斜信号波动的倾斜、压力、降雨和日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为了分解倾斜信号,我们首先对时间序列求微分3次,以分离趋势信号。随后,我们扩展Fourier序列内的残留信号。这种残留信号将被截取至小于10天的截止信号。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从短期残留分量中分离出周期性变化分量。趋势总体为线性,每年向坡下倾斜1,000μrad。残留信号以降雨事件为特征。我们试图把降雨数据和倾斜信号分别用作输入和输出参数的线性系统,描述倾斜信号对降雨的响应。分析表明,该模型可定性解释倾斜信号的多个特征,但同时倾斜信号也依赖于孔隙水压力和温度。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边坡变形采取持续、高分辨率监测可把滑坡活动分解为不同进程,并可作为一种检验理论模型的适宜基准。

  • 标签: 滑坡 土壤变形 测斜仪 孔隙水压力
  • 简介:随着勘探开发领域的生产范围不断提高,深井和超深井的地层测试工作成了我们测试工作人员攻克的技术难关。最近我们华北测试公司测试队在冀中地区苏4—6井进行了5″卡瓦单封隔器测试作业,在井深、高温,高压力情况下。工具下井5次,成功率和优质率均达100%。这在我公司成立以来所测试井中是首创纪录。这口难度较高的原占机试油井。用3DH—F320占机进行试油,试油5个层次,纯测试施工时间只用了16天,平均

  • 标签: 超深井 封隔器胶筒 优质率 冀中地区 卡瓦 地层测试
  • 简介: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位于haraz山谷内Alborz山脉(伊朗)中部的kahrod滑坡的表面位移,进行了时空演变的量化和分析。这种滑坡对主排水轴线及其众多次级构造造成了威胁。我们基于全球定位系统安装3套位移矢量计。采用一种具有8个基准点的网络在一年期调查基础上监测了四次。这种网络准确地提供了滑坡内部的准确位移速率信息,并解决了由于滑坡推力而施加在山坡下部山丘和斜坡的机械阻力问题。然后,加密了这种网络(共57个基准点),并在6个月内采用快速静态方法测量两次。这取决于对整个滑坡的地表变形进行更精细描述。最终,产生一种1年时间序列的永久性GPS记录并与降雨量进行对比。此外,我们分析了同时期内Envisat卫星雷达差分干涉(DInSAR)图像并作为永久GPS数据。根据这些测量数据可精确地确定当前滑动区的范围,并描述滑坡地表位移的空间和时间演变。大地测量和实地观察相结合可以精确描述Kahrod滑坡过去和现在的运动特征。滑体堆积物的复杂特征表明,在滑动初期后是灾难性的滑坡。在变形监测期间,山体滑坡变形比较稳定,降雨和变形I幅度之间的短期相关性仍需进一步证实。根据滑体、滑床的GPS和InSAR数据可提供关于滑坡主要激活过程(河流侵蚀、渗流、地震和基岩山体前缘失稳等)及其潜在因果关系方面的基本信息。

  • 标签: 滑坡GPS DINSAR 地表位移 降雨 Kahrod Alborz伊朗
  • 简介:用一系列试验评价废水中DOM(溶解性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的潜力。废水样从Haifa废水处理站和Qishon水库采集,以2-4个月为一个周期,或者用废水或者用土壤微生物对水样进行培养,其特征用溶解性有机碳含量(DOC)、UV254吸光率和激发荧光-辐射基质表示。根据腐殖质/棕黄酸成分和似蛋白质结构,确定了三个主要的荧光峰值。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三个特殊荧光峰值,本文建议选择非发光成分。在一些实例中,发现一些废水中的荧光物增加,因而提出(1)生成新的与DOM生物降解有关的荧光物质和(2)降解某些有能力抑制DOM荧光物的有机物。根据荧光物强度和UV254的比值,描述了比其他UV吸收成分发光的DOM成分的不同的生物降解动态。总而言之,大约一半的总的DOM很容易降解,剩余的DOM的浓度在8.10毫克/升之间。灌溉土壤的废水中残留的DOM浓度的升高可能有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DOM的聚集。

  • 标签: 废水 溶解有机物(DOM) 激发排出物(EEM) 生物降解 Qishon(Kishon)
  • 简介:本文采用数字摄影测量分析和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对Picerno地区(意大利南部巴斯利卡塔地区)发生的复杂旋转一直移滑动涉及的物质体积进行了评估。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促进了1997、2004和2006年的多时相航空照片分析。为了鉴别滑坡的不同地貌特征(陡坡、阶地和山沟)及其发育状况,按照最大比例尺1:5000开展了解析和数字照片解译。开展地质和地形调查来验证航空照片的解译结果。通过采用自适应网格方法生成1997、2004和2006年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 标签: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电阻率层析成像 意大利南部 测量分析 层析成像法 滑坡
  • 简介:利用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对在2003至2010年问获取的23幅ENVISAT合成孔径雷达(SAR)图进行处理,以调查墨西哥莫雷利亚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模式。这些沉降区以地下水超采导致的集中圆形模式(例如格兰德河曲流区域;最大变形为7-8cm/yr)分布,或者以沿东北.西南或东一西向以及与主要断层平行方向延伸的模式分布(例如LaColina、LaPaloma和CentralCamionera断层;最大变形为4-5cm/yr)。在一些主要正断层上盘区也测量出较高的沉降速率,而在这些断层上盘区出露的第四系可压缩沉积层序厚度最大。横跨主要断层鉴别出明显的沉降速率差异,这表明这些断层起到地下水水平运动的阻挡层的作用。沉降速率与可压缩沉积层总厚度之间显示弱正相关性,而与抽水速率或静水位变化之间无任何相关性。利用常规InSAR对地面变形进行的延时分析揭示了LaColina断层和格兰德河曲流区北部地面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对于格兰德河曲流区,InSAR测量的横剖面和三维视图以及沉降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沉降速率自2005年以来开始增大;这与PradosVerdesII井的再次下套管有关,因为该井井位处于最大沉降区中部。

  • 标签: 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InSAR永久散射体沉降构造地质地下水GPS莫雷利亚市墨西哥
  • 简介:用跨孔以及地面-井下电阻率层析成像(ERT)、监测深度约650米咸水含水层中二氧化碳(CO2)迁移的可行性调查在Ketzin(德国)附近的CO2SINK实验场地进行。永久性的垂直电阻率排列(VERA)由45电极组成(15在注入井Ketzin201内,两口观测井Ktzi200和Ktzi202内各15),成功地放置在约590-740米(电极距约10米)深度范围的绝缘套管上。该Ketzin的三口井排列成垂直三角形,孔间距50和100米。第一个合成模拟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注入引起大约200%的电阻率增加(与大部分二氧化碳50%的饱和度相对应),这同实验室的研究比较一致。场地资料的有限差分反演在井孔之间提供了与储层模拟研究一致的电阻率三维分布。为了扩大跨孔测量提供的有限观测面积,另外布置了地面-井下测量。从地面到井下的电阻率实验推导出一个东南-西北方向的主要二氧化碳的迁移。第一个跨孔时延成果指出,Ketzin电极排列设置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足以解决期望的关于该电极排列在特征长度尺寸上的电阻率变化。有可能测量到大的电阻率变化,但是,在当前的地质情况下,用垂直电阻率排列还不能解决二氧化碳羽状流的详细资料。

  • 标签: 电阻率层析成像(ERT) 地电监测 二氧化碳储存 野外数据 埋设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