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是监测发达国家(英国)和发展中国家(莫桑比克)城区含水层环境中排泄物的污染。这不仅要加强了解经由复杂城区水系统的污染流,而且还要加强对地下病原体传输的了解,调查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本文提出的这些问题,关注城区水资源再利用的潜在管理策略。

  • 标签: 排泄物污染 细菌 病毒 微生物污染 水质 莫桑比克
  • 简介:在充分收集调研西安地区地质及地裂缝研究资料基础上。在西安市区进行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剖面40km,查明第四系断层在深部的发育特征和新第三系上部地层主要地震反射标准层及其断裂构造格局;探查市区地裂缝深部发育特征,对地震勘探成果资料进行解释,分析断裂与地裂缝之间的联系。

  • 标签: 地裂缝 地球物理勘察 西安市 科技进展 地震勘探 发育特征
  • 简介: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同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按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人~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

  • 标签: 城市地域 规模划分 特大城市 人口规模 城市规模 分类标准
  • 简介:在美国直接受下陷影响地区达45个,受灾面积超过17000平方英里,每年相关经济损失约为125万美元。导致下陷的主要原因有含水层系统挤压、有机土壤排水、地下采矿、自然挤压、污水池、冻土融化等(国家调查委员会,1991)。一个强大的映射成图工具(InSAR)对于评估和缓解下陷方面比较有效。InSAR能够以惊人的精度监测地表微小形变。InSAR所形成的干涉图增强了我们监控和处理由于含水层系统挤压引起的下陷,也展现了人类控制自然物理过程的新视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一种新型的用雷达信号监测地表微小形变的工具,其反映的空间细节水平非常惊人,测量结果精度很高。美国地质调查局及其他一些单位正在利用InSAR成图和监控由于含水层系压造成的。

  • 标签: INSAR 地面沉降 测量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美国地质调查局 含水层系统
  • 简介:地质条件在许多方面决定着特大城市继续发展的前景。近些年,莫斯科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在该地区地质历史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市区的现代地球力学、存在的古侵蚀切割和发育的危险地质过程。

  • 标签: 地质条件 城市建设 莫斯科市 特大城市 地质历史 地球力学
  • 简介:为了持续监测德国Konigswinter/波恩地区DollendorferHardt滑坡区的地面运动,在现场安装分辨率均为0.1μrad(微弧度)的钻孔测斜仪和平台式测斜仪。监测站安装了控制孔隙水压力的2个压力传感器,在不同深度安装了4个电阻测温仪。降雨数据来自于约2km外的Frankenforst地区。监测数据表明,引起倾斜信号波动的倾斜、压力、降雨和日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为了分解倾斜信号,我们首先对时间序列求微分3次,以分离趋势信号。随后,我们扩展Fourier序列内的残留信号。这种残留信号将被截取至小于10天的截止信号。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从短期残留分量中分离出周期性变化分量。趋势总体为线性,每年向坡下倾斜1,000μrad。残留信号以降雨事件为特征。我们试图把降雨数据和倾斜信号分别用作输入和输出参数的线性系统,描述倾斜信号对降雨的响应。分析表明,该模型可定性解释倾斜信号的多个特征,但同时倾斜信号也依赖于孔隙水压力和温度。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边坡变形采取持续、高分辨率监测可把滑坡活动分解为不同进程,并可作为一种检验理论模型的适宜基准。

  • 标签: 滑坡 土壤变形 测斜仪 孔隙水压力
  • 简介:在全球自然灾害现象普遍增多的背景下,城市化区域内自然灾害的数量也在增加。通过分析发现,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俄岁斯的许多城市遭到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本文研究探讨自然风险存在条件下城市建设的发展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标签: 自然灾害 城市化 灾害现象 客观因素 城市建设 自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