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油气藏在地壳中的不均衡分布及油气高速开采和消耗致使地上许多含油气区资源枯竭,因而必然造成油气勘探和开采工作开始转向大,然后再转向全世界的海洋。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海上油气田超过2000个,它们的总油气探明储量经估算占全世界的40%,而采油量和采气量约分别相应占全世界的35%和32%。

  • 标签: 油气勘探 大陆架 科学研究 海上油气田 资源枯竭 含油气区
  • 简介:Marathon公司在安纳波利斯的Halifax南部350公里处的NovaScotia大上G-24深水初探井中发现了天然气。该井在几个层中钻遇了厚约30.5米的纯产气层。根据2377号勘探许可证,该井钻到水深1710米处,将暂时废弃以确保在以后重新返回已钻井眼。

  • 标签: 安纳波利斯 大陆架 油气潜力 油气勘探
  • 简介:路易斯安那滨海中新统的退积层序包括10个三级层序和至少58个四级层序,平均时间跨度分别为1.1和0.19m.y.,这可与墨西哥湾盆地和全球范围内其它盆地测得的时间跨度进行对比。下中新统上部到中中新统的远端的三级层序主要由低位前积楔,斜坡扇和盆底扇沉积组成。与此相反,中中新统到上中新统的中部的层序则记录了更多的近体系域:(1)上的下切谷充填与向盆增厚的低位前积楔近端部位之间的侧向迁移,(2)上周期性的高水位和海进体系域。上中新统的内和滨海体系域及大量的下切谷控制着薄的三级层序的发育。成因格是烃类分布的一个主要影响。虽然在研究区有很好的构造圈闭,但是超过90%的油气储量来自于那10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都是由四级体系域叠置形成的三级低位域。复杂的中新统地层及集中在中新统三级低位体系域内的油气的发现引起了高频层序格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又引起了对墨西哥湾北部内中新统丰富的隐蔽储量的开发模型产生广泛的关注。

  • 标签: 陆架区 体系域 三级层序 地层格架 下切谷 构造圈闭
  • 简介:中约为10mi(16kin),在下倾的范围中超过3mi(5km)(图9)。三级前积的复合体(层序组)仅仅只在沿沉积走向的边上加宽[约12mi(~19km)],指示了三级(1.1m.y.)时间格内的低位三角洲沉积。这些方面与更大范围内的高位三角洲存在明显差异(在“中部的层序”中讨论)。

  • 标签: 油气分布 地层格架 陆架区 旋回 成熟 滨海
  • 简介:利用来自五口探井和三块海底岩心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研究了勘探程度比较低的美国楚科奇(Chukchi)大的热史。在该大的东北部,Chevron-1Diamond井中三叠系地层记录了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及其后的冷却作用(可能发生在三叠纪一中侏罗世),这可能是与加拿大盆地裂谷作用相关的一段热史。赫勒尔德(Herald)穹隆前缘逆冲断层上盘中剥露的侏罗系地层,可能记录了楚科奇褶皱冲断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埋藏作用,其后是发生在104±30Ma的快速剥露作用,致使地层接近地表温度。这段收缩构造作用历史与楚科奇前热成熟度比较低的白垩纪一新生代地层中的继承性裂变径迹年龄非常一致,这为剥露作用年代的确定提供了辅助证据,并揭示了源一汇关系(source—to—sinkrelationship)。在楚科奇前中部,Shell-1Klondike和Shell-1Crackerjack井的复原AFT样品的反演模型揭示,冷却作用使地层温度从古温度的最高值下降了数十度,最高温度可能出现在从大约100Ma-1]50Ma之间的任何时间,而冷却作用一直持续到了30Ma。类似的热史与来自楚科奇地区其他井(Shell-1Popcorn、Shell-1Burger和Chevron-1Diamond)的部分复原AFT样品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且从区域地质证据来看,它们也是可能存在的。基于由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确定的地质背景,我们解释认为,这些反演模型反映了晚白垩世楚科奇大中部的周期性埋藏和剥蚀幕,可能还局部叠加了与地表温度下降有关的新生代冷却作用。区域上,我们解释认为,这段运动学历史反映了在Chukotkan造山带收缩构造作用的最后阶段,楚科奇大发生过中等程度的扭压变形(持续到-70Ma),其后在白垩纪末和新生代楚科奇大进入新一轮的沉降。在这段地质历史时期,整个楚科奇大上B

  • 标签: 地质历史时期 新生代地层 剥露作用 埋藏作用 大陆架 白垩纪
  • 简介:每年在车辆二保期间,很多车辆都需要更换制动蹄片,为了使制动蹄片的厚度更合适,往往要把制动片送到外单位车掉一层,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修保成本,为此制作了汽车制动蹄片固定。结构原理:将一个直径为22厘米的圆形固定盘固定在内孔直径为6厘米的轴套上,在距圆心6.5厘米的圆线上每隔120°钻一个直径为10毫米的孔;

  • 标签: 制动蹄片 固定架 制作 汽车 工作效率 结构原理
  • 简介: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层序地层学在相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在相沉积的层序特征、分布规律及对油气生储盖的预测,并对相层序地层学的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等作了规范性的阐述。

  • 标签: 陆相层序地层学 应用 指南 地层研究 层序特征 陆相沉积
  • 简介:1988年,Ongkiehong等在其“关于通用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一文中陈述了采用96道地震仪上作业是通过减少线性组合,增加最大偏移距,走向不均匀采样的第一步。通用采集意指我们在采集期间不再被迫提交处理或者最终解释网格,但是在后来的各个时期,我们有改变处理、解释面元大小的能力,它取决于在研究中对特殊处理、解释目标的采样需要。Ongkiehong等(1988年)称之为“不受约束的采集”。2000年在沙特阿拉伯,我们动用了一个高密度、单扫描的2880道地震队,配备有每道单检波器串,每串12个检波器,完成了通用上采集任务。对于二维中间放炮排列采集而言,这种观测形式准许记录7200m偏移距、纵向采样间隔为非常密集的5m地震数据。满覆盖采集(即炮点距为5m)产生了2+5m的共中心点(CMP)距、正常1440次覆盖的数据采集。这种密集的空间采样间隔并结合重叠排列,保证了整个波场在期望的空间频带宽度内无假频,并且对所有目的层(浅、中、深层)均可满足二雏覆盖要求。因为非常复杂的近地表盖层覆盖了深部含油气目的层,所以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勘探目标激励计算中心具有处理5米间距原始数据的选择方案。它用一个受限制的全偏移距和时间变化范围解决近地表问题并用叠加或以上所论述的5m倍数(如25或30m)的任一采样间距产生野外记录。实际上,从常规480道二维地震队转变为通用单扫/单串2880道地震队的采集成本相近,这是因为野外工作量相同(每线性千米的扫描数和检波器串数)。这种通用采集的转变需要约定、对策而且是综合考虑的。本文选了3个高密度野外采集试验,论证了高信噪比区的资料品质,重新分析不受约束的野外排列设计的综合影响和提高较差资料区的信噪比的处理,同时检验

  • 标签: 地震数据采集 时-深转换 地震波场 信噪比 检波器
  • 简介:中国稠油资源比较丰富,上稠油、沥青资源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0%以上,预测资源量198×10^8吨,其中最终可探明的地质资源量为79.5×10^8吨。目前,已经在松辽盆地、二连盆地、渤海湾盆地、南阳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四川盆地、珠江口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等12个盆地中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这些稠油油田主要集中在辽河油区、胜利油区、克拉玛依油区及河南油区。

  • 标签: 稠油资源 资源潜力 陆上 中国 特征 松辽盆地
  • 简介:对中国上天然气资源的基本特征作了全面分析,其特征表现为:①天然气勘探程度不高,资源相对丰富,主要分布于4个气区;②天然气成藏特征明显,类型差别较大;③目前天然气勘探进入大发现时期,产量大幅度增长,储采比暂时较高。根据目前勘探开发状况。今后加快天然气发展的策略是:①突出重点,继续加强天然气勘探:②加强提高天然气产能的工程技术攻关,降低开发成本;

  • 标签: 中国 陆上天然气资源 发展策略 产能 勘探程度
  • 简介:圣贝尔纳多构造带横穿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安第斯山边缘地区,经历了多次变形。该构造带显然与南美大板块醅的褶皱冲断带不相连。它是一个走向NNW-SSE、大约600km长和100km宽的条形地带。该地区的断层和褶皱涉及前寒武-中古生界的基底、上古生界-侏罗系源到海相沉积和火山成因楔体以及克拉通内圣豪尔赫盆地的白垩系非海相沉积层。白垩系沉积盖层的构造主要是与东倾和西倾逆断层伴生的不连续狭窄箱状褶皱。油气发现局限于森格尔河和德赛阿多河之间未遭破坏的低洼地区,那里的背斜构造形成于原有正断层和走滑断层的收缩性活化。这里的石油生成于在半咸到碱性层状湖泊中形成的基本源于藻类的无定形有机物质(TOC1%-3%,重量百分比)。模拟结果表明,生油期是110-30Ma。低比重度原油是由生物降解和冲刷造成的。储集岩由冲积、河道和曲流河相以及重叠砂席构成。叠置的油层之间夹有页岩,降低了油田的连通性。在火山碎屑颗粒格中存在自生的沸石和脱玻的火山玻璃副产物,降低了储层空隙度。圈闭形成了侏罗系半地堑在中新世的挤压和反转,表现为局部凸起(pop-up)、褶皱和轻微反转的构造。局部隆起使部分圈闭遭受剥蚀和破裂。在油气运移的第一阶段,一个正常充注的油气系统以及垂向排驱促进了油气运移。砂岩和凝灰质页岩一般都不利于油气运移。晚期构造反转过程促进了油气的散失。

  • 标签: 阿根廷 安第斯 前陆构造 反转区 油气聚集
  • 简介:对于影响中生代到第四纪南里海盆地阿塞拜疆地区的沉降和隆起机理,为了尝试分析和了解其所具有的作用和时代,已使用了野外研究、盆地分析和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高加索(GreaterCaucasus)东部研究了重要露头,同时已将本区分成几个重要构造带,它们有助于区别代表从被动缘背景到坡和远源盆地环境这样一个完整剖面的原有不同沉积体制。随后的变形作用产生了褶皱和逆冲断层,它们的走向普遍为北西-南东到西北西-东南东。为了深入了解阿塞拜疆以东南里海盆地的区域构造和地层演化,分析了海上数据。在研究区确认了几种构造走向和沉降类型。此外,埋藏史模拟表明这里至少存在三种主要沉降成分,包括6百万年相对短命的全盆地事件,其特征是沉降速率的快速增大。包括构造、热力、均衡和地表作用的数字模拟已被应用于南里海盆地。如果模型符合具有总体地壳变薄程度的断层控制变形数量,它们所产生沉降量就会与在本盆地观测到的相当。此外,模拟结果也支持这样的大地构造特征:南里海盆地的地壳密度与洋壳成分相符,同时正在向中里海地区之下俯冲。

  • 标签: 沉降速率 阿塞拜疆 海盆地 机理 隆起 大地构造特征
  • 简介:随着冈瓦纳大的裂解非洲大经历了多期裂谷作用。非洲中部的中生代被动裂谷盆地呈网络状分布,它们从大西洋到印度洋把非洲大陆一分为二。这些盆地的长度累计超过7000km,沉积充填厚度不等。Termit槽地在尼日尔东部的长度为14km,在乍得南部盆地(Doba、Doseo和Salamat盆地)为7.5km,而在苏丹穆格莱德盆地超过13km。这些裂谷盆地代表了非洲板块内部的岩石圈软弱带,

  • 标签: 冈瓦纳大陆 油气系统 联合古陆 裂谷盆地 非洲大陆 穆格莱德盆地
  • 简介:在阐述坡折带的概念、特征、类型划分和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相盆地坡折带与地浸砂岩铀矿从理论、成因和产出构造环境条件等诸多方而进行了类比,发现相盆地坡折带与地浸砂岩型铀矿有着密切的共性和联系,在成生和分布上有其相似和吻合性;而地浸砂岩型铀矿因后生氧化一还原成矿的特殊性,与油气藏分布规律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将坡折带理论与铀矿成矿理论进行结合研究,提出了十红滩铀矿床尚存的棚关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扩大矿区外围找矿勘探工作起到了一个开扩找矿思路的作用。

  • 标签: 坡折带 地浸砂岩铀矿 类比研讨
  • 简介:底水锥进是导致薄层底水油藏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双层完井排水采油技术可以解放油层生产潜力。基于其原理并结合梁油田9井区呼图壁河组K1h2^3油藏的储集层参数,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理想单井模型下有效排水采油油层厚度下限,研究结果对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图5表3参3

  • 标签: 薄层底水油藏 双层完井 排水采油 油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