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胡韦沙赫油田位于阿曼北部海域,该油田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在采油30年之后已处于高含水期,仍然有优质井投入生产。在裸眼完井或衬管完井的油层剖面中,应用了垂直和水平井技术并与各种气举或电潜泵组合装置相结合。油田的大面积延伸需要完整的数据采集,以便研究地下情况的不确定性。增加产量主要是采用多学科研究组方法,以便确定一种最佳方法来识别剩余油目标,并且使用基础石油工程手段以更协调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级。目前标定的原油最终采收率为25%,仍在继续试验研究不同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和增产措施,预计在裂缝不发育区域通过混相水气交替注入方法增加原油采收率10%—15%。

  • 标签: 油田 高含水期 复杂油藏 提高采收率 水平井技术 最终采收率
  • 简介:传统的对控矿层间氧化带的研究往往偏重于铀及其相应的伴生元素(Se、Mo、V、Re、Ga等)的地球化学行为,而对常量元素中非变价元素如:Si、A1、Na、K等研究还很不充分。事实上,层问氧化作用过程中,随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水一岩反应的进行,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Eh、pH、温度等必然会友生显著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或多或少地总会在成矿主岩中最常见的元素如:Si、Al、Fe、Na、K的地球化学行为上显示出来。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含有上述元素的矿物上的一系列的变化,并最终导致元素含量上的改变。

  • 标签: 铀矿 层间氧化 常量元素 伊犁盆地
  • 简介:为建立类似的白垩系储层的露头模型,沿墨西哥北部一条长5kin、近似连续、按倾向定向的横断面,绘制了罕见的布阶进积台地边缘斜坡露头的剖面。研究区位于埃塞德拉尔(ElCedral),分布在泥质马弗里克(Maverick)陆棚内盆地周边德弗斯河(DevilsRiver)粒状灰岩带的西部边缘。在研究区的拉斯皮拉斯(LasPilas)组中识别出了4个比较完整的斜坡沉积体和相邻的两个斜坡沉积体的一部分。拉斯皮拉斯斜坡沉积体呈复杂的S形一倾斜几何形态,纵向起伏幅度为40-60m,前积层倾角8~15°,倾向延伸l~2km。在其内部,斜坡沉积体的前积层含有厚层-巨厚层、S形-倾斜形的透镜体,它们在东南方向上呈叠合的向海阶进模式。拉斯皮拉斯斜坡沉积体的顶积层、前积层以及底积层主要由粒状灰岩和富含颗粒物的泥粒灰岩构成。主要的颗粒类型是包壳颗粒,其次是大量的微晶软体动物碎片和内碎屑。孔隙度以溶模孔隙为主,但原始粒间孔也比较常见。灰质砂岩沿着斜坡的高能顶积层被簸选、包壳和微晶化,然后向海输送到破波点,在那里它们以间歇性的颗粒流或块体流的形式汇集到陡峭的斜坡前缘。决定着斜坡沉积体轮廓的主边界面很可能代表了阶段性沉积间断和界面的废弃,它们有可能发生在沉积地点沿着浅滩边缘侧向变化的过程中。拉斯皮拉斯斜坡沉积体的结构和组成为地下类似的储层对比提供了直观的资料,如波斯湾普特阶舒艾巴组(Shuaiba)[布哈萨(BuHasa)油田]和森诺曼阶米什里夫(Mishrif)组[例如乌姆赫(UmmAdalkh)油田)]。

  • 标签: 碳酸盐岩储层 侧向加积 头模型 白垩系 墨西哥 灰岩
  • 简介:南希利丘亚(YuzhnoKhilchuyu)油田位于蒂-伯朝拉盆地,发育了四套叠加的下二叠-上二叠统茛岩和砂岩储层。这些储层的水下深度为2150~1704m。主要储层为下二叠统(舍林阶-萨克马尔阶)灰岩,1985年由俄罗斯国家储量委员会认可的石油地质储量为15.84×10^8桶(2.14×10^8t)。此外,上覆带气顶的下二:叠统孔古阶砂岩小型油藏含有少量石油,石油地质储量为1600×10^4桶(2.2×10^6t)。上覆的上二叠统砂岩中还含有少量游离气,其天然气地质储量总计为7.63×10^8m^3、(270×10^8ft^3)。从现有资料看,舍林阶-萨克马尔阶油藏中部的产能较高,而翼部产能较低。该油田的开发需注水保持油藏压力。

  • 标签: 伯朝拉 俄罗斯 油田 盆地 石油地质储量 砂岩储层
  • 简介:巴基斯坦苏来山前坳陷盆地是喜巴拉雅造山期形成的产铀盆地,上新统的多克帕坦组砂岩是著名的西瓦利克岩系(siwalikrockseries)中的主要产铀层位。本文从水动力机制及水化学特征、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床水化发带与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区开展铀矿水文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 标签: 苏来曼山前坳陷 水文地质条件 成矿作用 铀矿床
  • 简介:据《人民日报》报道,土库斯坦总统尼亚佐夫2006年8月21日在阿什哈巴德表示,土库斯坦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将在2009年1月1日前建成并投入运营,他是在会见到访的中国代表团后讲这番话的。

  • 标签: 天然气管道 中国 运营 土库曼斯坦 哈巴德 代表团
  • 简介:在海因斯维页岩水平井的钻井和完井中已形成了一条很陡的学习曲线。这里的挑战是了解海因斯维页岩的产气机理以及有关水平井段长度、压裂段数和压裂处理的完井实践是如何与产量发生关系的。,本文对海因斯维页岩水平井的产量、影响产量的主导因素以及详细的完井分析进行了概述。影响海因斯维页岩产量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四类:地质/岩石物性/地质力学、水平井段的钻入层位和方位、完井和产量控制。将这四类因素综合起来对于描述气井动态和优化今后产量都很关键。但本文主要侧重于水平井的完井。海因斯维页岩“海峡区”49口水平井的自组织图(SOMs)显示,高产井主要都是用减阻水进行压裂处理的,而且都具有很高的流体和支撑剂用量、适中的100目砂数量以及中等射孔泵速。这些井一般都以75英尺的丛式井井距分布,压裂处理的分段长度约为300英尺。与产量较低的井相比,多数高产井都显示了较低的压裂后瞬时关井压力(ISIP)。高产井的这些现象和特征如结合一流的完井实践,就能有助于设计海因斯维页岩的最优完井和增产压裂处理方案。

  • 标签: 水平井完井 页岩 产量控制 压裂处理 水平井段 地质力学
  • 简介:二连盆地洪浩舒特凹陷白垩纪火山岩分布广,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凝灰岩和少量火山角砾岩;岩相分为爆发相、溢流相、喷发沉积相三个亚相;储集空间类型有原生储集空间和次生储集空间及裂缝;储集空间和岩性的差异决定着储集性能的优劣,安山岩储集性能最优越。研究发现,火山岩储集性能受岩性、岩相、成岩作用、构造活动、古地貌特征及风化作用等多因素影响,利用构造研究、属性优选和储层参数反演等手段进行有利储层预测和评价,具有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勘探成效。图3表5参5

  • 标签: 岩性特征 岩相分析 储集性能 储层预测 控制因素 白垩系火山岩
  • 简介:在注水井和采油井通过油层相互连通的情况下,当强化注水时常常会发生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层段相当迅速的突进,因而导致油井完全水淹。有时在相邻井停止注水以后,在被关闭的采油井长时间不工作之后,随后使其投产,其产出液中会再含有原油(西苏古特试验区块2018号井),也就是说,采油井水淹并不意味着,这口井所开采的含油层段全部可采储量都已经采出来了。

  • 标签: 苏尔古特区 ЮC2层油藏 油层水力压裂 岩相类型 石油储量 采油指数
  • 简介:在蒂—伯朝拉含油气省,发现油气藏广泛分布于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和下三叠系。其组合层系为碳酸盐岩地层—奥陶—下泥盆、上弗兰(泥盆系上部)多内昔(下石炭统)、上维宪(下石炭统)—下二叠以及陆源地层—中泥盆—下弗兰阶、下维宪阶及乌菲姆—三叠系含油气组合。在其它低水位(CHT)区还没有这种多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复合圈闭所控制的油、凝析气及天然气聚集。因此,合理综合勘探油气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 标签: 蒂曼—伯朝拉 油气区 地震勘探 研究 储集层
  • 简介:巨型汉迪(Handil)油田包括500多个油气藏,构造上为叠置和间隔的河流三角洲砂层。多数油气藏由位于气顶下的大幅度饱和油柱组成,油气捕集在具有良好岩石性质的储层中,并且经过注水或强天然水驱开采。1995年代表近油田总原始原油地质储量1/5的五个油藏已达到注水开发的最终阶段(已采出原始石油地质储量的58%),提出用注干气进一步开发,增加最终原油采收率。到目前为止,注气三年后这五个油藏采油率已增加了原始石油地质储量的1.2%,认为该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成功的。通过矿场数据已证实注干气的主要驱动机理,以前的在原油产量下降已经停止,现在产油量是稳定的。监控的主要困难是对多数生产井控制气体循环,特别在较高注入量期间,为了对受气体可用性影响的低注入量期间补偿。井和储层动态的非常严密监控数值模拟和物质平衡研究有助于提供更好了解所涉及的机理,得出一种修正的更有效的策略,使产油量达到最大。所得的经验和这三年老方案的分析,使我们有把握把注干气开发扩大到汉迪油田的其他油藏。

  • 标签: 注干气 迪尔油田 水淹油藏 提高采收率 动态监控
  • 简介:古特油气公司共有约400口水平井,分别位于费德罗夫油田、科尼特洛油田、东苏古特油田和良托油田。要使这些水平井能成功开采,就必须建立一套新工艺,包括维修堵水工艺。

  • 标签: 油气公司 水平井 作业 封堵 堵水工艺 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