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地震属性是对目的层地震特性量化测量。自地球物理工作者开始将旅行时拾取到野外地震记录上20世纪30年代起,属性分析在反射波地震解释方面已经变得相当重要。现在已经从地震资料中计算出50多个明确地震属性,并将其应用到了地质构造、地层和岩石/孔隙流体特性解释中。地震属性技术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紧密相连。今天,能够将不同资料综合成大数据体并计算大量地震属性大型计算机工作站已经成为地震解释人员从地震资料中寻找地质和油藏工程信息日常工具。在庆祝SEG75界年会回顾文章中,我们列出了现代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发展中重大历史事件。

  • 标签: 地震勘探 地震属性 显示技术 发展史
  • 简介:1988年,Ongkiehong等在其“关于通用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一文中陈述了采用96道地震仪陆作业是通过减少线性组合,增加最大偏移距,走向不均匀采样第一步。通用采集意指我们在采集期间不再被迫提交处理或者最终解释网格,但是在后来各个时期,我们有改变处理、解释面元大小能力,它取决于在研究中对特殊处理、解释目标的采样需要。Ongkiehong等(1988年)称之为“不受约束采集”。2000年在沙特阿拉伯,我们动用了一个高密度、单扫描2880道地震队,配备有每道单检波器串,每串12个检波器,完成了通用陆采集任务。对于二维中间放炮排列采集而言,这种观测形式准许记录7200m偏移距、纵向采样间隔为非常密集5m地震数据。满覆盖采集(即炮点距为5m)产生了2+5m共中心点(CMP)距、正常1440次覆盖数据采集。这种密集空间采样间隔并结合重叠排列,保证了整个波场在期望空间频带宽度内无假频,并且对所有目的层(浅、中、深层)均可满足二雏覆盖要求。因为非常复杂近地表盖层覆盖了深部含油气目的层,所以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因此,勘探目标激励计算中心具有处理5米间距原始数据选择方案。它用一个受限制全偏移距和时间变化范围解决近地表问题并用叠加或以上所论述5m倍数(如25或30m)任一采样间距产生野外记录。实际,从常规480道二维地震队转变为通用单扫/单串2880道地震队采集成本相近,这是因为野外工作量相同(每线性千米扫描数和检波器串数)。这种通用采集转变需要约定、对策而且是综合考虑。本文选了3个高密度野外采集试验,论证了高信噪比区资料品质,重新分析不受约束野外排列设计综合影响和提高较差资料区信噪比处理,同时检验

  • 标签: 地震数据采集 时-深转换 地震波场 信噪比 检波器
  • 简介:虽然页岩具有高采气速度是近年来才出现现象,但是页岩知识,包括特殊完井、压裂和页岩井操作实际已经发展了30余年,页岩气生产可追溯至近190年。在页岩气开发最近10年中,主要通过技术发展和配套以适应页岩气开发,页岩气工程可采储量从约2%增至50%。配套技术,包括多级压裂水平井、低粘度滑溜水压裂液以及同步压裂,已经发展到在一个特定油藏局部区域,通过打开天然裂缝,使裂缝系统储层接触面积增至920×10^4m^2。这些技术已经使几年前完全没被利用巨大天然气储量开发成为可能。当前和下一代技术,混合压裂、裂缝复杂性、裂缝流动稳定性和压裂液重复利用方法,保证了更多能源供应。本文根据公开发表350多篇关于页岩完井、压裂和操作文献,将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信息联系在一起,突出页岩选择性起裂和微裂缝系统稳定性两个信息,确定奋斗新领域,以期达到页岩开发新水平。

  • 标签: 页岩气压力 完井实验 裂缝 储层改造
  • 简介:为了弄清孔、渗变化特征及对储层供气能力影响,采用静态实验方法(CMS300覆压孔渗测试仪)测试分析了常压和覆压力50MPa下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差异,并采用仿真动态物理模拟实验,模拟气藏定容衰竭开采,对比研究覆压力为30MPa、50MPa时"近井低渗"和"近井高渗"两种模型产量、采出程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覆压力对岩心孔隙度影响较小,对渗透率特别是常压下空气渗透率小于1mD岩心影响较大,50MPa时渗透率只有常压1/10甚至更小,且常压渗透率越低,差异越大。因此,在低渗气藏储层物性评价中,需要考虑原始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同时由于覆压力增加使储层渗透率降低,导致了储层供气能力和采出程度也受影响,特别是近井渗透率较低气井,产量和采出程度受影响较大,在制定开发技术对策时需要考虑该因素。

  • 标签: 上覆压力 低渗气层 物性 供气能力
  • 简介:中国稠油资源比较丰富,陆稠油、沥青资源约占石油资源总量20%以上,预测资源量198×10^8吨,其中最终可探明地质资源量为79.5×10^8吨。目前,已经在松辽盆地、二连盆地、渤海湾盆地、南阳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四川盆地、珠江口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等12个盆地中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这些稠油油田主要集中在辽河油区、胜利油区、克拉玛依油区及河南油区。

  • 标签: 稠油资源 资源潜力 陆上 中国 特征 松辽盆地
  • 简介:介绍了一种识别超薄层新方法。其将Widess模型扩展为偏移距模型,充分利用叠前资料远、近偏移距之间最大瞬时属性差,拾取出比常规方法拾取厚度薄得多超薄层厚度。模型研究显示,远、近偏移距之间属性差异能够突破Widess模型地震分辨率限制来识别薄层,从而提高了用叠前资料检测薄层能力。

  • 标签: Widess模型 薄层识别 地震分辨率 叠前资料
  • 简介:通过特殊岩心分析(SCAL)测试得到数据对油藏工程模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了为SCAL测试选择代表性样品时所需要一些标准和测试。推荐这项技术可以保证选取到代表储层内合适流体封隔箱或者地层岩相高质量岩心栓。肉眼观察、有时还有计算机层析成象术是用于SCAL研究中评价和选择岩心栓两种主要手段。虽然可以对卤水渗透率进行测量,但没有一种可以直接测量SCAL岩心栓孔隙度(φ)而不影响其润湿性方法。其它选择手段包括使用“姐妹岩心栓”上传统岩心分析数据(k和φ)作为SCAL样品性质通用指标。开发出了一种非常适合于保存样品或原状样品选择技术来识别具有类似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储层层段。它综合应用了电缆测井、伽马扫描、定量CT和原状卤水渗透率数据。该技术利用这些数据来计算合适深移储层性质指数(RQI)和流动层指标(FZI)数据。然后再用这些数据从每个储层封隔箱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岩心栓样品。作为一个实例,采用该选择指标从中东侏罗统碳酸盐岩储层申选取了大约400块SCA工。岩心栓。本文阐述了选择性岩心栓具体步骤以及将这些岩心栓组合起来用于有意义SCAL测试选择标准。

  • 标签: 岩心栓 SCAL测试 CT扫描 润湿性 渗透率 切片
  • 简介:土库曼盆地西南部新世高油气潜力地层研究现实性取决于近年来获得大量新实际资料。地温特征重要性与其它评价含油气性远景地质因素一样是显而易见。本文分析了大量实际资料:3600多个温度测量数据,其中近巴尔汉隆起带3000个,戈格连达格一埃克列姆511个,格兹尔古姆17个,里海水域155个,以及在长期停产井中取得96个热能谱资料。这些资料由土库曼斯坦科学和生产机构获得,部分温度测量由本文作者完成。在分析和总结实际资料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实施测量方法、自动记录装置起动速度及温度测量之前油井停产持续时间。电热资料质量根据全年热交换层底部温度(太阳测温探头)来评价。

  • 标签: 上新统 地温特征 油气分布 地壳等温线 油气评价
  • 简介:据美国AAPG2006年第11期报道:在过去10年中,在纽约中南部奥陶统黑河组横向上不连续白云岩中发现20多个新天然气田。白云岩沿着由地震资料可探测出基底扭断层周围生成。大部分气田位于狭长断层相连构造低处,为负向花状构造。在这些断层之外地层为不渗透灰岩,形成储层侧向封闭层。在大多数情况下,断层在上覆特伦顿灰岩和Utica页岩中消失。在鞍状白云岩晶簇、角砾岩和裂缝带中孔隙度发育好。所研究黑河岩中,基岩孔隙度不常见。基岩中断层周围碎片分布和地球化学和流体杂质分析都表明,鞍状和基质白云岩都起源于断层有关热液。由于其不一般构造背景,

  • 标签: 白云岩储层 上奥陶统 黑河 热液 纽约 特征
  • 简介:通过对宜昌莲沱震旦统灯影组野外剖面踏勘观察描述,研究了该地层分布及沉积发育特征。剖面显示渝东彭水廖家槽灯影组主要为一套潮坪环境沉积白云岩,共划分为3个岩性段、4个三级旋回层序。研究区内灯影组储集岩以晶粒白云岩、藻纹层云岩和残余砂屑、鲕粒云岩为主。讨论了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储层类型,找出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地带。认为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溶孔、溶洞、裂缝等,属于白云岩储层和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以此为基础预测出该相带控制研究区物性特征较好,储层类型较好。

  • 标签: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储层特征 灯影组 渝东
  • 简介:根据本发明,可以在输送石油流体多相混合物管道上任何一点连续检测水合物生成热力学条件。考虑到流体混合物实质处于连续平衡状态、多相混合物组成沿管道始终是变化、以及混合物中每一种组分质量无论其相态如何总是由质量守恒方程所决定,该方法便利用一机械水力模块和一综合组分热力学模块来定义相性质并解混合物中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传递方程。石油流体被归总成包含每一种特定烃类馏分有限拟组分。

  • 标签: 石油资源 多相流体混合物 水合物 热力学条件 加热方法
  • 简介:川中地区三叠统须家河组四级层序地层划分未统一,极大制约了该地区进一步勘探工作。本次研究充分利用测井、钻井及地震等资料,首次采用希腊字母△logR方法识别四级层序界面,在最大湖泛面的标定准确性上进一步提高,并在此基础,划分出12个四级层序,建立起较为合理四级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初步分析了各四级层序在川中地区分布特征,识别出其沉积与剥蚀范围,最后指出层序与油气关系,为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进一步深化勘探奠定了基础。图7参8

  • 标签: △logR方法 四级层序 上三叠统 川中地区
  • 简介:据英刊《Geo—Arabia》2002,7(2)报道,科威特白垩统Mauddud组是主要含烃层段之一。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可分辨出生油岩、储集岩和非产层带。结果显示南部油田和北部油田有机质性质和数量相似性,均受岩性、孔隙度和残余油饱和

  • 标签: 科威特 上白垩统 Mauddud组 碳酸岩储层 生油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简介:在墨西哥湾东北部侏罗统Smackover组内斜坡,密西西比内盐盆地东部、Manda亚盆地、以及Conecuh亚盆地中,古地貌发育浅水凝块叠层石隆起。这些凝块叠层石厚度可达58m(190ft),分布面积达6.2km^2(2.4mi^2)。尽管这些隆起凝块叠层石作为勘探目标已达30多年,但在该区域仍不断发现新油田。凝块叠层石最有利发育条件是:坚硬基底、生长初期零至低背景沉积速率和海平面的上升、以及低能、广适性生物生长古环境。由于环境适宜,这里(发育凝块叠层石部位)会出现广泛发育微生物。与区域海退有关古环境条件变化会导致凝块叠层石消亡。在对凝块叠层石储层远景区进行钻探时,取得成功关键是:①使用三维地震反射技术以发现古隆起,再确定可能存在凝块叠层石储集相是处在脊部还是翼部,和位于油水界面之上;②根据在露头观察到凝块叠层石生物礁特征,建立一个用于重建凝块叠层石隆起形成过程三维地质模型,以此提高发现树状和杂乱状凝块叠层石储集相成功率;③用蒸汽抽吸作用代替渗滤回流作用和混合带作用作为评价凝块叠层石生物粘结灰岩白云化作用强度方法。

  • 标签: 叠层石 上侏罗统 墨西哥湾 远景区 东北部 油气勘探
  • 简介:太阳系行星与宇宙间小行星及慧星碰撞这已是众所周知事实。冲击盆地就是巨大天体本征爆炸痕迹,这是构成行星及其卫星外貌突出特征。航天照片没有拍摄到疑点就在于,冲击爆炸过程仅是行星表面形态形成中诸多基本要素之一。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含油气性 沉积盆地 陨石坑 世界 预测
  • 简介:过去十年来,在纽约州中南部奥陶统布莱克里弗(BlackRiver)组横向不连续白云岩中先后发现了20多个新气田。这些白云岩出现在地震资料可以识别的深入基底扭断层附近。解释认为,分布在狭长以断层为界构造低地及其周围大多数气田都属于负花状构造。断层远处地层是不渗透石灰岩,它们构成了有关储层侧向封闭层。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断层消失在上覆特伦顿(Trenton)组石灰岩和尤蒂卡(Utica)组页岩内。孔隙度主要发育于内壁覆盖有鞍状白云石孔洞、角砾和裂缝带中。在本次研究所描述布莱克里弗群岩心中,基质孔隙度不常见。深入基底断层附近白云岩不规则分布以及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分析都支持鞍状和基质白云岩具有与断层有关热液成因。因为处于反常规构造环境(即构造低地对构造高地),此类成藏层带多年来都没有被发现。如能采用适当构造-地层-成岩作用综合模型,就有可能在纽约州布菜克里弗群和全球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更多热液白云岩天然气藏。

  • 标签: 白云岩储层 热液成因 上奥陶统 纽约州 构造-地层 花状构造
  • 简介:一项三维地震、井下和岩心综合研究揭示了挪威陆缘莫吕(Malφy)斜坡白垩统层段有一系列斜坡水道和扇沉积层系发育。由于它们含砂量很高且发育在以泥岩为主层序内,这些斜坡沉积层系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表现为一组强振幅反射。这些白垩统沉积层系侧翼及其上部发育有两类振幅异常,在横剖面和平面图上都呈现特殊形态。第一类振幅异常与层面呈不整合接触,倾角10~20°,高度可达100ms,一般发育在斜坡沉积层系边缘。第二类振幅异常是与层面整合,在横剖面上长度可达400m,可以发育在不整合振幅异常中段或其上端。在三维空间中,发育于斜坡沉积层系边缘陡倾振幅异常形成了翼状构造,它们是沿着斜坡沉积层系长轴方向延伸。根据它们同上白垩统斜坡沉积层系紧密空间联系和推测含砂量,可以将与层面不整合和与层面整合振幅异常分别解释为源自白垩统斜坡沉积层系碎屑岩墙和岩床。虽然这些砂体最初超压机理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盆地流体运移进入这些封闭沉积砂体以及砂体在低渗透率泥岩中快速埋藏可能都发挥了作用。在沉积层系边缘发育有最大规模碎屑岩墙,这表明是埋藏沉积层系附近差异压实作用和强制褶皱作用诱发了碎屑重新活动和贯入作用,并决定了碎屑贯入体后来几何形态和分布。本项研究论证斜坡碎屑层系沉积后再活动和贯入作用,对斜坡沉积层系油气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种作用明显改变了储层初始形态,并最终形成了规模足够大、可以作为独立勘探目标的碎屑贯入岩体。

  • 标签: 斜坡沉积 边缘发育 上白垩统 几何形态 三维地震 层系
  • 简介:从期次划分出发,根据工区实际情况,统计各期次实测物性数据,运用试油法确定研究区砂砾岩体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应用比较前沿S变换高渗层检测技术,对高渗层预测结果从平面上进行井物性数据约束,实现井震结合预测有效储层发育区,实钻井验证,其效果良好,有效储层预测结果符合率为90%以上。

  • 标签: 砂砾岩体 期次划分 有效储层下限 高渗层 有效储层地震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