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东南是否存在地幔柱、地幔柱作用及其标志是华南地区研究的热点。多数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大陆拉张、打开事件都与地幔柱有关。研究表明,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南出现的几次规模较大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以壳幔岩浆活动为主,伸展构造活动强烈。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发育的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A型花岗岩、基性岩脉、橄榄闪长岩和霞石正长岩等张裂性岩套,为本区地幔柱构造提供了较多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证据。

  • 标签: 中国东南部 地幔柱构造 新生代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物理证据 岩浆活动
  • 简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的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具有较好的铀成矿前景,特别是店头-双龙地区是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的远景区。

  • 标签: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铀矿 局部构造 成矿条件
  • 简介:伊犁盆地(图1和2)是与哈萨克斯坦东南和中国西部的天山山脉有关的一个新生代小型继承性盆地(Allen等,1991;Graham等,1993)。该盆地沉积的非海相新生代地层完好地出露于哈萨克斯坦东南准加里阿拉套(DzhungarianAlatau)南部山麓的阿克套(Aktau)山及其周围地区(图1和2)。

  • 标签: 伊犁盆地 新生代地层 湖泊沉积 东南部 天山 山脉
  • 简介:过去曾有人研究始新统Yegua组剪切带性质以评价断层封闭能力。井深3029m处一块长11m的Yegua组砂岩岩心显示出高剪切层,其倾角随深度从10°增加到30°,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12%和1~5md(分别降低10%~16%,20~60md)。该砂岩中孔隙大多数为次生孔隙,剪切带的孔隙因粘土涂抹和剪切作用而变形和消失。过去曾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来研究剪切带物理性质。剪切带附近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降低产生一个毛细管遮挡层,阻止了烃类散失,从而形成分隔化油藏。剪切带的初始毛细管排驱压力为100psi(相当于6.89×10^5Pa),足以圈闭平均高度达210m的油柱和70m的气柱。

  • 标签: 得克萨斯州 东南部 东Sour湖油田 始新统Yegua组 断层 封闭能力
  • 简介:在详细观察描述岩心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测井资料、地震剖面资料,划分了取心井段的沉积微相,进而开展了单井的沉积微相研究,认为研究区阿克库勒组为辫状河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湖底扇相,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相和多个微相。研究认为,阿l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沉积,阿3时期北部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部地区主要发育湖底扇内扇与浅湖沉积,南部地区主要发育湖底扇中扇沉积。提出了研究区发育的辫状河一辫状河三角洲一湖泊组合以及辫状河一辫状河三角洲一湖泊一湖底扇组合两种沉积模式。

  • 标签: 沉积相 辫状河三角洲相 沉积模式 阿克库勒组 塔河东南部
  • 简介:这份报告汇编了由采自得克萨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东南二叠盆地内74口井的钻屑样品分析所得镜质体反射率数据(R0)(图1)。每口井测定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量为3到24个不等,这些数据反映了各井不同深度地层段的成熟度。这些年龄介于寒武一奥陶纪至白垩纪之间的样品的采样深度为200fl到22100fl不等。

  • 标签: 镜质体反射率 新墨西哥州 得克萨斯州 二叠盆地 东南部 西部
  • 简介:墨西哥东南的韦拉克鲁斯盆地中新世和上新世在板块的交互作用下,经历了削减、走滑和火山作用等一系列演化过程。根据时代和构造变形类型将盆地分成六个构造区,盆地充填可以分为两个长期沉积阶段,每一个沉积阶段都能够和主要盆地边界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联系起来。第一个沉积阶段发生在早至晚中新世,受拉腊米造山运动减弱的影响。中新世的盆地是从构造陡峭的盆地边缘演变来的,穿过盆地的深峡谷被切割,并不同程度的被泥岩、粗粒砂岩和砾岩的薄层的侵蚀残余填充。这个侵蚀和无沉积的地带逐渐过渡成厚的富砂的盆底扇。在第一个沉积阶段晚期,由于远处的板块俯冲,水下的火山在海上生长,并形成一个深海的屏障,阻止浊流涌入原来的墨西哥湾。这些火山也作为固定的支柱,作为对区域性削减的响应,在它们周围发育了一些盆地内的逆冲断层带。第二个沉积阶段受到内部盆地的削截和北部盆地边缘——众所周知的贯穿墨西哥的火山岩带的抬升所限制。这个抬升引起沉积物分散体系强烈的结构变形,由此引发大陆架下斜坡沉积沿着盆地由北向南前积。与第一阶段的上超叠加样式相反,第二阶段沉积单元以强烈的退覆样式堆积。已证明和假定的储层圈闭组合,包括从四向到三向组合(地层),再到纯地层圈闭都是一致的。根据二维和三维的地震数据画出的四向圈闭很大(P50:5000km^2)并被巨厚的下中新统冲积扇砂岩覆盖。地层圈闭在规模上更薄更小(P50;1000km^2),但比四向的封闭多。因为一些构造经历了长期的压缩脉冲作用,所以顶部的盖层对保存大的气柱高度有较大的地质风险。

  • 标签: 墨西哥 韦拉克鲁斯盆地 圈闭 浊积岩 储层特征 逆冲断层带
  • 简介:在经历过剥露作用的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最大埋深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澳大利亚东南重要的产气区奥特韦盆地(Otway)就是如此,该盆地曾经历过多期次的剥露作用。在分析下白垩统河流相页岩声波时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估算了110口陆上和海上油气井中地层的剥露幅度(exhumationmagnitudes)。结果表明,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后阿尔布期(post—Albian)的净剥露量很大(〉1500m),而在该盆地的其它地方,净剥露量一般很小(〈200m)。这些结果与根据热史资料得出的估算值一致。与中白垩世和新近纪挤压构造有关的净剥露量分布表明,剥露作用主要受控于板块边界作用力驱动下的短波长盆地反转(short—wavelengthbasininversion)。白垩纪早期,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和盆地北部边缘一带,较大的埋深与高地热梯度耦合,使下白垩统烃源岩大都进入过成熟状态,来自最初充注的任何剩余烃类可能都被捕集在高度压实的储层和/或(与裂缝有关的)次生孔隙中。然而,在埋藏较深时期,这些储层中的蒙脱石粘土矿物转变为伊利石,使储层脆化,发生天然水力破裂作用,为低渗透率油气区带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当前接近最大埋深的烃源岩,其温度适合于天然气的生成,控制这些地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是断裂圈闲的密封性以及油气充注和圈闲发育的时空配置。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声波时差资料 油气勘探潜力 剥露作用 澳大利亚 白垩纪
  • 简介:据俄塔社报道,俄罗斯秋明和BP的合资公司TNK—BP新闻部门说,该公司日前在秋明地区南部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新油田。在南皮赫塔(SouthPikhta)许可证区内的一口油井获得了具有商业价值的石油流量。

  • 标签: 俄罗斯 油田 南部 合资公司 商业价值 油流量
  • 简介:据道琼斯巴格达消息,伊拉克正计划在该国南部油田钻取300口新油井以提高石油产量,当前伊拉克南部的石油产量为180×10^4桶/日。

  • 标签: 南部油田 伊拉克 油井 石油产量 巴格达
  • 简介:鸡西盆地南部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也是大庆探区的外围含油盆地之一,其构造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程度低,近两年的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立足于构造和断裂研究为主,对主力目的层——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两套地层的发育情况和构造演化重点阐述,总结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并在对岩性和构造油藏分布与富集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成藏主控因素为:①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形成油藏的必要条件;②多种构造样式,为岩性一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③构造运动控制了油藏的形成,构造运动对于油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有利含油区,为大庆外围探区后继的钻井勘探提供有利建议。

  • 标签: 鸡西盆地 城子河组 成藏规律 构造样式
  • 简介:吐哈盆地是我国北西部最大的一个山间断陷盆地,南部坳陷区基底相对稳定,形成向盆内缓倾的斜坡带或浅坳陷带,上覆中新生代盖层构造简单,在吐鲁番坳陷南部形成总体北倾的平缓岩层单斜带,在了墩隆起和哈密坳陷南部则以宽缓褶曲产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为研究区唯一找矿目的层,为一套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的灰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由十几个河流相半韵律的泥互层组成。砂砾层厚度大,结构疏松,富含地下水与有机质,透水性良好,砂砾岩层在露头区氧化作用强烈,且呈多期次,钻孔中层间氧化作用发育良好,矿化及异常发育于层间氧化带尖灭边界附近,各方面成矿条件都显示吐哈盆地南部具有良好的可地浸砂岩铀矿成矿前景,经筛选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南部苏巴什一迪坎尔、了南凹陷东南缘、哈密坳陷东南第三个地段具有形成万吨级铀矿的前景。

  • 标签: 可地浸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 成矿条件 成矿远景 找矿目的层 新疆 吐哈盆地
  • 简介:在分析前人对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岩心、露头、测井等资料,对沁水盆地南部区块的煤系地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研究了层序和体系域识别划分标志,建立了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层序地层格架.对层序内含煤岩系的发育特点进行分析,主力煤层发育在海侵体系域中,研究区内海侵时期为有利的聚煤时期,聚煤作用主要受物源供给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控制,泥炭堆积速率与较高的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相平衡及其维持时间是区域厚煤层形成的控制因素.

  • 标签: 沁水盆地 含煤岩系 山西-太原组 地层层序 聚煤规律
  • 简介:Maursh岛南部36号气田是墨西哥湾大陆架上的一个气田,其主要圈闭是一个向北下降的大型正断层上盘中的断层上倾闭合构造。次级正断层和储层内部断层把整个储层分成了两个部分。根据储层内部断层面绘制出的地层并置(Allan)图显示有几套砂层一砂层并置层段。在剖面的最底部,下盘中的MA砂层并置在上盘中的LN砂层和LP砂层之上。穿过该断层的这些砂层中的不同流体接触面和压力表明断层正是封闭的。我们假设断层泥比值是断层封闭的机理,估算出的断层面砂岩层段中断层泥比值的范围在40%到80%之间。泥浆比重和限定的地层压力资料表明深部剖面是超高压的,穿过断层的水压差高达600psi(4.13×10^6Pa)。横断层中含水层的压力差部分封闭了上盘中的油气。下盘储层中的油气支撑毛细管压力达到80psi(5.51×10^5Pa),其储层中的断层泥比值为45%。开采压力曲线记录了地层之间的压力封闭“破坏”之前穿过断层的横断层压力差为3000psi(2.06×10^7Pa)。

  • 标签: 地质描述 圈闭 断层泥比值 断层封闭 储层 墨西哥湾
  • 简介:川西南部须家河组气藏含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以构造圈闭气藏为主,气藏储量丰度高、气质好、单井产能高,已成为四川盆地近期增储上产目前首选区块。通过研究认为,川西南部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提出到"十二五"末,川西南部须家河组可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千亿立方米,可建产能约(××)×10^8m^3的认识。

  • 标签: 四川盆地西南部 须家河组 气藏 储量 开发评价
  • 简介:根据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识别出了两个长期和4个中期旋回,并对工区内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和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高分辨等时地层格架,分析了沉积演化过程和生储盖组合规律。

  • 标签: 高分辨层序地层 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 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
  • 简介:使用不同的有机地球化学技术对波斯(阿拉伯)湾6个油田(Hendijan,Bahrgansar,Abouzar,Nowruz,Dorood,Foroozan)的中生代和第三纪生油岩和原油进行了研究。用生物标志物特征与其它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这些油田中生成原油的生油岩并重建它们的沉积环境;同时描绘发生过的成岩和破坏过程。这些原油分析显示出较大的密度范围(19—39°API)和较高的含硫量。它们是由Ⅱ-S型有机质生成的,没有被生物降解,而且成熟度一般较低。根据统计分析识别出两个主要的油组,且使用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资料将这两个组与不同生油岩进行对比。第1油组原油包括Hendijan,Bahrgansar和Abouzar油田,很可能产生于中白垩世泥质生油岩。第2油组包括Nowruz,Dorood和Foroozan油田,产生于侏罗纪到早白垩世富含碳酸盐生油岩。

  • 标签: 伊朗 生油岩 有机质 同位素 气相色谱
  • 简介:利用地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南涪陵地区印支期至今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涪陵地区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抬升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鞍状特点、晚燕山期开始挤压,至喜山期挤压作用最活跃。结合涪陵地区沉积埋藏史,认为海相上组合各层系油气成藏受构造作用控制,整体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形成、燕山中晚期古气藏发育和喜山期气藏调整改造的过程,但不同层位不同圈闭类型受构造控制作用不同。

  • 标签: 涪陵地区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