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精细地震勘探需要有效合理的野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和宽度是决定观测系统是否有效合理的重要参数之一。确定排列长度和宽度值,通常观测系统的设计主要考虑勘探地质目的层埋深、速度、动校正拉伸以及反射系数的要求,而对纵横向地质构造的成像需求忽略考虑。从叠前时间地震偏移成像理论出发,利用地层深度、构造倾角、地层层速度、反射时间和偏移距等信息,综合计算偏移孔径,导出野外采集排列长宽尺度计算方法。实例计算分析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 标签: 排列分析 成像孔径 排列长度 排列宽度 实例分析
  • 简介:近年来,由于井下地震震源和特殊的数据采集设备的研制及不断改进,井间地震观测系统,及其随后的井间速度模型的地震旅行时反演(又称地震层析方法)正在发展成为一项用于储层研究、油藏描述和解决某些油藏工程问题的实用技术。文章给出了用于井间地震数据模拟和偏移的有限单元波动方程数值解模型,提出了适用于该算法的吸收边界条件,并导出了可靠的数值解结果。

  • 标签: 数据模拟技术 井间地震技术 有限单元法 偏移技术 地震震源 储层
  • 简介:叠前时间偏移被普遍用于3D地震数据处理。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不同的观测系统会影响其成像的效果。本文对正交与斜交(宽、窄排列片)观测系统和正交与面元细分的观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

  • 标签: 叠前时间偏移 3D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
  • 简介: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地表起伏剧烈,施工难度大,地下构造复杂、地震成像精度低。在勘探生产中,三维观测系统的面元尺度、覆盖次数、观测方位宽窄、接收线距等参数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勘探投入及复杂目标成像质量。通过对库车山地二维、三维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正演模拟资料分析,认识到库车坳陷复杂构造叠前偏移成像应该优先选择较小的接收线距,并尽可能达到一定观测宽度,大可获得较为清晰的目标成像效果。

  • 标签: 叠前偏移 观测系统 接收线距 观测宽度 模型正演
  • 简介:据卡塔尔经济和贸易部的一份报道说,至2010年,卡塔尔计划将原油产量提高到110×10^4桶/。金融部长兼任代理经济和贸易部长HEYousefHussainKamal在一份声明中说,该国计划通过在勘探和生产以及在陆地和海洋油田的开采中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来促进产量的提高。

  • 标签: 原油产量 卡塔尔 预计 生产工艺 产量提高 海洋油田
  • 简介:针对振幅属性预测民丰地区盐下砂砾岩体储层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利用频属性预测砂砾岩体含气性的方法。首先,分别建立砂砾岩体含气与不含气的地质模型,通过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分析砂砾岩体的频特征,计算并归一化地震频带内含气砂砾岩体弹性参数,对比不同弹性参数随频率变化的差异,构建敏感频弹性参数;然后,建立频AVO反射特征方程,对地震数据进行多尺度频率分解,通过目标函数的叠前地震反演,得到频弹性参数。将频变反演结果应用于民丰地区盐下砂砾岩体含气性预测,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率较高。

  • 标签: 盐下砂砾岩体 频变属性 弹性参数 含气性预测 民丰地区
  • 简介:本期(2006年11期)《AAPGBulletin》专辑的内容是碳酸盐岩及其储层的构造控制热液蚀。这种蚀涉及碳酸盐主岩的一系列岩相变化,包括硫化物矿床、热液白云岩和淋溶石灰岩,它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对储层的类型、几何形态、性能和分布产生重大影响。在北美地区,热液白云岩(HTD)储层的勘探和开发已有很长历史,其最早的油气发现是在美国东北部的奥陶系莱马-印第安纳(Lima-Indiana)和其它构造带(Hurley和Budros,1990;Wickstrom等,1992),而目前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部的密歇根盆地和阿巴拉契亚盆地北部的特伦顿-布莱克里弗(Trenton-BlackRiver)成藏层带及其他层位,仍继续有油气发现。

  • 标签: 碳酸盐岩储层 热液蚀变 构造控制 美国东北部 油气发现 硫化物矿床
  • 简介:酒地红山金矿类型为构造蚀岩型,其矿质来源于地层,赋矿主岩为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和灰岩,金矿化受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双重控制。本文论述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其成矿条件和成矿机制,旨在为客观评价矿床,扩大矿床规模,在本区及外围寻找同类型的矿床提供指导。

  • 标签: 构造蚀变岩型 矿床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金矿类型 矿质来源
  • 简介: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表示,预计中国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石油需求将增加30×10^4桶,至每日770×10^4桶,并在第三季度保持该水准。

  • 标签: 石油 中国 预计 EIA 平均 水准
  • 简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克拉克湖气田位于已发生弥漫型白云石化的中泥盆统奴角组中。克拉克湖气田储层主要由弥漫型白云岩构成,同时也有一些鞍状白云岩。在鞍状白云岩任-10米长的取心层段,岩性的体积变化范围为灰岩为零到白云岩为20%~40%(局部高达80%)。有些鞍状白云岩是交代成因,另有一些则是胶结物,而且这两种鞍状白云岩都伴生了溶蚀孔隙度和重结晶的基质白云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基质白云石和鞍状白云石的成因和形成时间,特别是要确定这些白云石是否属于热液成因。岩相和地化的综合研究发现,弥漫型基质白云石化是晚泥盆世到密西西比纪期间盐饱和卤水长距离运移的结果。流体包裹体的均质化温度显示,基质白云石化的温度大约在150℃(未校正)到190℃(已校正)之间。这些温度明显不同于皮斯河穹隆以南艾伯塔盆地白云石化泥盆系礁的已发表研究成果。那里的弥漫型白云岩化是由性质略有改变的海水在大约为60-80℃的温度下发生平流的结果,而且那里也从未出现过热液作用。克拉克湖的鞍状白云石与基质白云石不属于同一成因,而且也不是热液白云石化的产物(从严格意义上说)。相反,它们是在晚泥盆世到密西西比纪极高温度流体流动和板块边缘构造运动期间,因石膏饱和卤水的侵入而使基质白云石发生热液蚀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表明,热液蚀的温度介于230℃(未校正)和267℃(已校正)之间,明显高于奴角组埋藏期间所获得的190℃温度。石盐和石膏饱和卤水的来源是中泥盆世的蒸发岩形成环境,大约在克拉克湖以南和/或以东200公里处,也就是在皮斯河穹隆附近。

  • 标签: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白云石化 热液蚀变 中泥盆统 克拉克 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