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南里海坳陷的基底表面位于20~25km深处,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深的盆地之一。它占据了里海南部的深水区和两个相邻的低地:东面的西土库曼(Turkmenia)低地和西面的下库拉(Kura)低地。该盆地可以分成几个次级盆地和两个主要的沉积中心,一个在盆地的北部,也就是阿普歇伦(Apsheron)海底山脊的南翼;另一个称作前阿尔伯兹(Pre-Alborz)断槽,位于南里海盆地的东南部。南里海盆地的沉积充填已遭受严重变形。其中的一部分是外源沉积,已发生褶皱,覆盖在(渐新-早中新世)梅克普(Maikop)页岩内的塑性挤离带之上。这套褶皱层序之上是晚上新世一第四纪新的原地沉积物,两者呈不整合接触。在上新-更新世,与阿拉伯板块和欧亚大陆的NNE-SSW向聚敛相关的强烈缩短事件影响了该地区。仅上新世-第四纪的沉积物厚度就达10kin。它们源自周围的高加索、阿尔伯兹(Alborz)和科佩特(Kopet-Dagh)造山带及附近的俄罗斯地台,沉积在一个快速沉降的盆地中。盆地中部西侧的地壳厚度只有8km,而在盆地东部超过15km。地球物理数据和重力模拟提供的证据显示,该盆地海域部分的基底是一套速度很高、厚度不大的复杂地壳。盆地沉降的部分原因是陆壳深处的变薄,而更有可能的原因则是洋壳的形成。这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弧后盆地发育的背景下,同时在白垩纪可能出现活化。然而有关南里海盆地洋壳增生和深水沉积的时代仍存在争议。目前得出的结论是以沉降分析为基础的,并补充了南里海盆地周边构造单元的地质资料。然而为了解释较年轻的上新世-第四纪的快速沉降阶段(与高加索磨拉石盆地的沉降和高加索造山带的隆起和侵蚀同时发生),还必须有另一种机理。这一快速沉降阶段可能具有挤压成因,因此一个简单的弹性挤压模型可得出大致相当的沉降幅度。另外

  • 标签: 沉降模拟技术 南里海盆地 SCB 沉积物 石油地质 造山运动
  • 简介:2008年11月1--20日,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组团赴捷克共和国进行了铀矿地质考察培训。考察培训团由中核地质局及下属单位的14名技术人员组成,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徐高中研究员级高工、刘昱高级工程师等2人被选派参加了此次考察培训。

  • 标签: 核工业地质局 捷克共和国 地质考察 培训 铀矿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