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在地幔和地壳中出现的岩石的作用下,分析地幔和地壳物质熔化过程中产生的熔融体导致于出现一系列的衍生的岩浆。分析分为5个过程,这些主要过程引起岩浆熔融体组成的改变:3种分析类型(流体-岩浆的分析、结晶过程的分析和熔析分析)和2种类型的岩浆与它的基底的相互作用过程(岩尔的取代和同化过程)。

  • 标签: 岩浆 同位素 化学 原始 地壳物质 熔化过程
  • 简介:和南哈萨克区(TSK)位于中亚里海与天山之间。该区被晚二叠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覆盖,这些地层是在一系列与古特提斯及新特提斯两洋区演化史密切相关的构造事件中沉积的。因此,图和南哈萨克区的沉积盆地限制了自晚二叠世以来欧亚板块南缘的构造发育。我们的研究是基于晚二叠世至第三纪之间五个主要标志地层的构造等高线图及等厚图。等厚图帮助确定主要断裂的位置,划定沉积盆地的边界,并提供有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在某些情况下)的信息。从晚二叠世至始新世,伸展沉降作用似乎控制着图和南哈萨克区。这种伸展可能属于和活动大陆边缘相邻的欧亚板块南部的弧后型,在这里古特提斯及新特提斯相继向北俯冲。这里的沉积盆地既宽又深(达15km)。中生代出现了两次局部挤压事件,这与欧亚板块南缘陆块加积作用有关。第一次发生在三叠纪末期,导致图区盆地发生强烈的选择性倒转。第二次发生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强度较弱。从渐新世起,随着印度和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更广泛的倒转,并在图和南哈萨克区形成了压性盆地。纵观图和南哈萨克区自晚二叠世至第三纪的整个演化史,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构造强烈地控制着沉积作用,尤其是沉积中心的位置。南哈萨克区沉降较小,而图区的一些盆地非常深。

  • 标签: 亚构造作用 沉积盆地 地层 沉积作用 含油气盆地 构造运动
  • 简介:俄刊报道:在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省彼尔姆区别列兹尼古高原北部发现了30多个上弗—多内昔碳酸盐岩生物礁块,其上沉积了维宪阶陆源层。分析了该区含油气沉积的岩性地层及岩石学特征,编制生物礁结构的沉积模型,预测储集岩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该区的上弗—多内昔碳酸盐岩含油气组合的结构十分复杂,其中所含储集岩的数量不多,并受其在剖面中的位置及沉积聚集的水动力环境控制。

  • 标签: 储集岩 分布规律 油气沉积 圈闭 礁相 碳酸盐岩
  • 简介:戈格达格-奥卡雷姆(Gograndag-Okarem)油气区位于土库曼斯坦西部里海盆地的东缘。从晚古生代到晚新近纪,南里海盆地的陆内坳陷经历了复杂的加积和裂谷作用,当时在周围的厄尔布尔士(Alborz)和科佩特山冲断带发生了碰撞造山运动。受挠曲加载和冷却作用的共同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很高,厚层高频三级层序的存在可以说明这一点。古阿姆河向西进积的大型上新世三角洲体系沉积了一套被称为红色群(RedColorGroup)的碎屑岩地层,厚度接近6000米。这一大型三角洲楔体最初可能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期(5.5Ma?)沉积的,同时在上新世和第四纪逐步由退积转变为进积。这一沉积体系大致和阿塞拜疆的产油层系是同位地层。晚上新世的滑脱构造是科佩特冲断带右旋横推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一系列平行的东北一西南向褶皱构造,其中四面倾伏的背斜聚集了油气。在已知的五个背斜构造带中,只有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了商业油气发现,而第三个构造带也有少量油气发现。解释认为,上、下红色组的多层叠置超压储层是在河控低能三角洲环境中沉积的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和洪积砂岩。根据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了厚度为100~150m的受气候控制的三级层序。发育良好的低位体系域(分流河道)沉积层是主要的油气产层,其上覆盖有海侵体系域的暗色页岩(最大洪泛面)(外陆架、前三角洲相)。虽然区内存在高位体系域砂岩(三角洲前缘相),但它们的油气潜力较小。其有效粒间孔隙度为16~27%,渗透率50~1000md,超压10.5~16.5PPg。成熟度研究表明,原地烃源岩未成熟,目前产油区生油窗顶面埋深大约是4000米。根据阿塞拜疆的研究,所推测的烃源岩为迈科普组(渐新统一下中新统)。泥火山、逆冲断层和顺应�

  • 标签: 土库曼斯坦 油气区 石油地质特征 三角洲体系 低位体系域 含油气系统
  • 简介:应用井间示踪技术研究油水井间的高渗透带及大孔道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陕北某油田3个注水井组投加氚水和碘-125两种同位示踪剂,通过采样分析、利用半解析示踪解释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推导出多种地层参数,特别是油水井之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及大孔道参数,为下一步注采调整方案及封堵大孔道控水稳油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技术在陕北油田开展了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 标签: 同位素示踪剂 井间监测 高渗透带 陕北油田
  • 简介:砂箱类比模拟试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进一步认识断层形状对储层连通性的影响。随着断层的不断延展,断层体系演化显然经历了3个时期:第一期,几何形态简单的断层在彤变区域的多个地点迅速集结;随后进入第二期,这一阶段断层相连,断层线长度增加;第三期则以断层的准稳定态集结和相连为特征。储集层的连通性涉及许多因素,本文只注重断层控制的连通性。这种连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岩体的连通性(断层间与断层周围的岩体连通性)和断层网的连通性。这两方面的认识取决于切割储集层的断层究竟是起阻挡流体流动的作用(例如在高孔隙砂岩储层中),或是成为流体流动的通道(例如在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中)。我们对断层控制的连通性采用两个度量值:1)从断层和可能的流体通道(flowpaths)的交点数推出断层密度值;2)断层端点(faulttip)数与断层数之比。将这两个值综合后即可得出储层的传导特性和储集层的最终漏失量。

  • 标签: 储层连通性 断层系 演化 张性 碳酸盐岩储层 断层控制
  • 简介:采用基于地质分析的评价方法,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评价认为,得克萨斯州二叠盆地地质区米德盆地沃尔夫坎普(Wolfcamp)页岩中的石油技术可采资源量均值为20048桶,天然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均值为16万亿立方英尺。

  • 标签: 得克萨斯州 盆地地质 石油技术 资源评价 页岩 美国地质调查局
  • 简介:本文研究了潮控三角洲砂岩中对油气开采有影响的地质变化。白垩纪弗里文斯异岩段是一个在狭窄的滨岸海湾中进积三角洲沉积的。此海湾的南侧是一个较老的浪控三角洲舌状体,而北侧则是由隐蔽构造隆起产生的盆地底山脊。在怀俄明中部的弗蒂尔组露头中,有弗里文斯异岩段出露。这段岩层包括有两个宽5kin、长20kin的向上变粗砂岩体。每个砂岩体的内部层理均向盆地方向倾斜。在广泛的页岩披盖层之下的异粒岩层,记录了这些砂岩体下部的幕式潮汐沉积,而上部的砂质交错层理则记录了强度较大且比较均一的退潮潮流沉积。在成岩作用期间,由于有水从上覆的页岩向下流动,方解石结核优先形成于上部砂岩体的顶部。根据高分辨率的照片镶嵌图和野外观测编制了层理、岩相、方解石结核以及披盖页岩层的图件。利用沉积学记录曲线、野外渗透率仪的测量和薄片观察了解到有关三角洲舌状体岩相的物性特点。岩相中渗透率的空间对比关系是由方差图量化的。利用终端频率模型并根据露头资料估算了披盖层页岩的长度。胶结物结核的空间分布则是用指标地质统计学方法来模拟的。流动模型已将层理形态岩相及岩石物性综合到一个适当的储层模拟结构中。这些模型可用于分析储层特性对不同地质因素的敏感性,同时还可应用于研究井间规模非均质性的模拟和网格粗化方法。在砂岩体规模,岩相内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在岩层规模却有明显影响。页岩长度是向砂岩体的侧缘和底面增大的。页岩的倾斜降低了网格粗化的渗透率、采收率和突破时间。方解石结核也使网格粗化渗透率缩小。一种基于流动模拟和响应面模型的网格粗化方法能准确而有效地表现地质非均质性和流速对粗模拟网格的影响。

  • 标签: 潮控三角洲 统计学方法 流动特性 砂岩体 沉积学 怀俄明州
  • 简介:放射源丢失后在废旧金属冶炼厂被误熔融销毁酿成污染的事故屡屡发生。本文对放射性同位的种类和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描述了常见事故,并通过参与某金属冶炼厂放射源污染现场的测量对此类污染事故及其现场判定进行了案例分析与讨论。

  • 标签: 放射性同位素源 放射源 熔融销毁 污染事故 现场判定
  • 简介:西加拿大沉积盆地(WCSB)西部边缘附近前陆地区内的二叠和三叠系裂缝型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天然气存在同位倒转现象(甲烷δ^13C〉乙烷δ^13C〉丙烷的δ^13C)。甲烷δ^13C值(-42-24%_00),天然气干燥程度和有机质成熟度(R_o〉2.2)都表明此处的天然气为成熟天然气,并且从东南向西北天然气的成熟度随着储层年代而逐渐增加。乙烷δ^13C值的范围在-44-25之间,而且在我们气田东北部同位正常天然气中乙烷δ^13C值偏高。为了解释西加拿大盆地前陆地区天然气发生同位倒转的原因,我们使用了封闭系统页岩的概念,即同时对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加热,产生的天然气乙烷δ^13C较轻而甲烷的δ^13C重。在拉拉米造山运动引起的变形和逆冲断裂作用的期间,这些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并在脆性碎屑岩一碳酸盐岩裂缝型褶皱中聚集,形成一些极丰富的天然气藏。这些天然气实际上属于成熟页岩气。局部地区较高的H_2和CO_2丰度可能是富合硬石膏夹层和底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结果,形成的H_2和CO_2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混合进了释放的页岩气中。未发现TSR会引起天然气的同位倒转的证据。乙烷δ^13C的变化可能是不同地区在热史、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的时间以及断层和褶皱发育时间上的差别引起的。研究区油田东北部和下伏泥盆系碳酸盐岩中的乙烷δ^13C值偏高(导致同位正常天然气)可能反映了其属于一个比较开放的页岩系统,该系统中早期形成的天然气已经散失。我们认为,同位倒转局限于封闭体系的成熟作用中,而且发生同位倒转的程度很可能与页岩中残留气体的相对量有关。

  • 标签: 天然气同位素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 裂缝型储层 倒转现象 页岩气 成熟度
  • 简介:本文介绍了怎样用地层水的^87Sr/^86Sr值评价油气储层的分隔性。岩心样品的锶同位残余盐分析(SrRSA),提供了一种测量油气层和含水层的地层水^87Sr/^86rSr值方法。平滑的SrRSA剖面表示油气充注是渐进和连续的,而且不存在封闭的隔层。如果SrRSA剖面具有梯状变化,则表明在井眼上倾方向存在封闭隔层。通过相邻井的真垂向深度(TVD)SrRSA剖面的对比,就可以推测储层的横向连通性。如果这些标绘于真垂向深度的SrRSA剖面相互叠合,则说明这些井具有共同的油气充注史,而且处于同一流动单元中。邻井SrRSA剖面如果未出现叠合,一般都说明储层存在分隔状态。油气充注后的构造倾斜和充注时的水动力作用,都会使数据解释复杂化。岩心水的钻井泥浆污染,是SrRSA方法最严重的技术局限。

  • 标签: 油气藏 油气储层 分隔性 地层水 锶同位素 评价
  • 简介:摘要作为非生物有机合成的场所和最早微生物群落的栖息地,以蛇纹岩为母岩的热液系统(简称蛇纹岩热液系统)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本文要报道对一个斯的蛇纹岩热液系统的一系列同位研究,它就是位于日本白马岳地区的白马八方温采(北纬36°42′,东经137°48′)。我们从该温泉的两口井中采集了水样,所有水样呈强碱性而且都富含H2(201-664μmol/L)和CH4(124-201μmol/L)。虽然温度较低(50-60℃),但热力学计算表明H2有可能通过蛇纹石化反应产生。已发现八方1号井和八方3号井具有以下氢同位成分:δD-H2=-700‰和-710‰,δD-CH4=-210‰和-300‰,δD-H2O=-85‰和-84‰。八方1号井和八方3号井甲烷的碳同位成分分别是δ13C=-34.5‰和-33.9‰。这-CH2-H2-H2O氢同位系列表明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机理与甲烷生成有关。八方1号井的氢同位组成与前人报道的其他蛇纹岩热液系统的相似。重的δD-CH4(相对于同位分馏平衡关系)说明八方1号井甲烷中的氢不是来自分子态氢,而是直接来自水。这意味着这些甲烷不可能通过费-托式(FTT)合成而产生,而可能通过橄榄石的水合反应生成。相反,八方3号井很轻的δD-CH4(相对于同位分馏平衡关系)表明有生物甲烷混入。根据氢同位系列与其他蛇纹岩热液系统的对比,直接由水生成无机CH4(不存在中间产物H2)可能在蛇纹岩热液系统更为常见。橄榄石的水合反应对于无机甲烷的产生可能有比以前想象的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同位素分馏 热液系统 甲烷生成 氢同位素 蛇纹岩 温泉
  • 简介:为调查垂直走向的基底断层对类似位于望加锡海峡的倒转裂谷系的影响,而采用了模拟模型加以研究。为使侧向偏移断陷盆地能在先存基底断层的两盘形成,建立了由砂、硅质油灰、硅质塑性混合物组成的多层模型。包含一系列向下连通基底断层的雁行正断层的转换带在拉阶段得以形成。以连接侧向偏移断陷盆地。其后该模型的斜向倒转引发了一个这样的总体发展进程:先开始是形成一个宽阔的褶皱,接着是与裂谷断层活化相关的小规模倒转背斜的发育,到形成逆断层,最终形成与走向垂直的扭断层。因为各组成断层的方向(向缩短方向倾斜)和它们与下面基底断层的连通,裂谷断层的活化和扭断层的发育在转换带就显得尤为突出。沉积岩内部外加一个滑脱层(它代表出现在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望加锡三角洲沉积附近的一厚层超压页岩),使得重力塌陷和性断裂发生在构造隆起上。垂直走向的基底断层再次成为倒转构造的场所,在后一种情况中它们位于滑脱层的上面和下面,从而可能已经影响了该地区的石油分布。

  • 标签: 望加锡海峡 裂谷系 倒转 重力塌陷 张性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