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油井措施管理系统”共分4大模块:(1)工技施工、方案报表统计汇总;(2)作业部表报统计汇总;(3)作业施工总结验收;(4)作业施工总结成果浏览、打印,其中工技施工、方案报表包括:异常井管理、方案发放、剩余管理、完工、验收管理、两率分析、措施效果等功能。共计6大类、12种图表、69种报表:分全部井、抽油机井、电泵井、螺杆泵井;作业部报表包括:日、旬、月、年作业施工方案的分项完工、验收、工作量、时效分析、各项指标汇总等功能。共计5大类、42种报表(分全部井、抽油机井、电泵井、螺杆泵井)。

  • 标签: 管理系统 油井 施工总结 抽油机井 螺杆泵井 施工方案
  • 简介:世界上大概有60%的石油资源量无法开采出来,部分原因是由于受现在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限制,所以每年大约少采油5亿吨以上。特别的产量资料以及油田生产历史和室内实验资料表明,1—50比频率范围的低幅地震波可以增加石油的流动性和老油田的采收率。据估计,迄今为止,仅在前苏联采用地震波和声波增产措施已增产原油1100万吨。遗憾的是,用不同震源进行现场试验常得出混乱或不确定的结果。

  • 标签: 石油资源 地震波 EOR技术 油层弹性波增产措施 采收率
  • 简介:2001年夏季实施了一项大型水力压裂分析项目,其中综合包括了(地面和井下的)倾斜度测量和微地震测绘等裂缝诊断技术。根据采集的大量数据更清晰的认识了北得克萨斯Barnett页岩的极为复杂的裂缝特性。详细的裂缝测绘结果使得所建造经校准的三维裂缝模拟器能更好地反映裂缝性页岩储集层中所观测到的断裂机理。需要进一步的校准工作。事实上对裂缝发育的全面认识已有进展。近年来,由于水力压裂或“低密度砂”处理技术的成功运用,Barnett储集层的钻探和压裂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渗透率极低的储集层得益于压裂处理技术,使之形成了又宽又长的裂缝富集带,以十分复杂的裂缝网络增大了地层连通的表面积。了解所产生的裂缝的几何形状对于有效地进行增产措施和打加密井是十分关键的,特别是对于具有非常规裂缝网络的地区来讲更是如此。裂缝综合诊断技术提高了对新的压裂技术、再压裂以及加密钻井候选对象的识别能力。针对大型微地震数据集进行评价的方法已经开发成功。微地震分析与地面和井下倾斜裂缝测绘技术相结合,能够表征所产生裂缝网络。文中将介绍将一裂缝模型校正至观察裂缝特征的方法,还将讨论生产响应与各种裂缝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 标签: Barnett页岩 水力压裂 裂缝网络 裂缝综合诊断技术 微地震测量
  • 简介:阿尔胡韦沙赫油田位于阿曼北部海域,该油田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在采油30年之后已处于高含水期,仍然有优质井投入生产。在裸眼完井或衬管完井的油层剖面中,应用了垂直和水平井技术并与各种气举或电潜泵组合装置相结合。油田的大面积延伸需要完整的数据采集,以便研究地下情况的不确定性。增加产量主要是采用多学科研究组方法,以便确定一种最佳方法来识别剩余油目标,并且使用基础石油工程手段以更协调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级。目前标定的原油最终采收率为25%,仍在继续试验研究不同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和增产措施,预计在裂缝不发育区域通过混相水气交替注入方法增加原油采收率10%—15%。

  • 标签: 油田 高含水期 复杂油藏 提高采收率 水平井技术 最终采收率
  • 简介:一、MPHU油田注空气项目实例及评价1油田概况MPHU油田(MedicinePoleHillsUnit)位于北达科他州西南的威利斯顿(Williston)盆地的西南侧。其提高采收率项目是威利斯顿盆地最深的注空气项目。轻油(API39°)注空气、碳酸盐岩地层加上油层温度高(110℃)及渗透率低(1~30×10^-3平方微米)使该注空气项目不同寻常。其原油产自奥陶系的红河碳酸盐岩层,其平均深度为2900米。

  • 标签: 实例 空气法 威利斯顿盆地 应用 压注 碳酸盐岩地层
  • 简介:在大量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生产中常用处理系统的特点,结合具体需要对不同系统优势技术内的具体处理模块进行了效果对比和优选,建立了一套综合性优化处理流程。该流程在生产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地震资料处理 模块优选 油气勘探 地震勘探 技术特性 处理系统
  • 简介:通常利用各种流体对致密地层进行压裂以改善油井的渗透性,从而提高采收率。本文推荐一种处理致密地层的先进方法,尤其:逢合大型稠油油藏。该方法包括使井筒受到氩气等离子流的作用,确保及时有效地把热量传递到:近井苘地带。等离子流产生的高温改变了地层岩石的基本性质,使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幅增加。本丈研究了高温对碳酸盐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石灰岩在800℃-1200℃的高温下加热,在600℃以上,碳酸盐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盐试样的TGA分析表明:常压下分解速率主要取决于反应温度。低温下反应速率很慢,l小时只有5%碳酸盐转化成氧化钙,而在1000℃时,5分钟就转化完全。还利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孔隙结构的变化。加热碳酸盐试样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结果表明:1000℃时,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增加100%和4500%。

  • 标签: 致密地层 压裂工艺 油井 渗透性 采收率 等离子技术
  • 简介:近几年来,流体包裹体已成为油气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的油气组分研究已广泛地运用于油气勘探中,为研究油气藏的油气源、油气的成藏期,成藏期次,注入演化史。油气运移和地质的构造运动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手段,并解决了油藏地球化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在国外一些新的油气田的发现中包裹体起到了不可估量和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湿度和包裹体中的油气组分研究了石西油田油气藏的成藏期,期次,油气源及注入演化史并详细地叙述了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油气生成 运移 演化 构造 油气勘探
  • 简介:牛9井区在地质上是一个长期困扰研究人员的地方,虽经过了多次常规地震资料处理,其储层分布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我们运用分频反演、小波分频成像、时频三原色地震综合处理解释新技术,得到了比较清晰、合理的储层解释结果。

  • 标签: 分频反演 小波分频成像 时频三原色 储层预测
  • 简介: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机。通过热对流和传导,地球中心有大量的热量不断地输送到地表。大多数在地球表层发生的大规模地质作用,它们的最终动力都是地热,例如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在地壳中传导的一部分地热,已被用于推动使沉积岩巾的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化学反应:如果没有地热,地球上就不会有自然生成的石油。因此,测量地热并了解它在地壳岩层中的传输机理对油气勘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地球 油气勘探 地壳 地热 板块运动 地质作用
  • 简介:层析技术在医学中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地球物理界同样受到了层析技术的影响和激励,对其研究及应用正在迅速发展。文章根据层析技术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地震层析成象及层析静校正的理论依据,给出了层析静校正在Promax系统软件中的实现方法。介绍了该方法对野外实际地震资料的试验处理效果。

  • 标签: 层析技术 静校正 地球物理界 地震层析成象 理论依据 Promax系统软件
  • 简介:在储层研究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取多种地震属性信息,探索储层横向变化规律,是储层研究和高精度地震解释不断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分析地震属性的含义、分类和参数提取及优化的基础上,重点对胜利探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常用且有效的几种地震属性分析方法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实例。

  • 标签: 地震属性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计算机技术 储层 分析方法 振幅
  • 简介:一种三维的有限差油藏模拟器(与一个EOR专家系统相结合),已被用于制定油藏管理和生产策略以优化一个碳酸盐岩层的原油开采。该储层被选作提高采收率采油方法实验对象,否则它便会被废弃。根据储层性质将该储层选作合适的EOR对象后,便确定用混相二氧化碳注入法作为最适当方法。这个管理策略涉及到研究不同的设计参数使这个项目的收益率达到最大化。在本研究中所实验的注入技术包括:①水气交替注入(WAG);②同时水气交互注入(SWAG);③气注入油藏底部,水注入油藏顶部。所做的所有模拟都应用经过油气田内的岩心资料校正过的渗透率资料。使用的具体方法包括水平注入井和垂直生产井。这种井结构和其它的井结构相比,表现出最佳的开采效果。模拟结果显示开采这个油藏最经济的方法是往油藏顶部注入水,同时在底部注入气。这种开采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波及效率,因此获得更高的原油采收率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 标签: 优化开采 应用 性能 水气交替注入 油藏模拟器 碳酸盐岩层
  • 简介:简要介绍了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区别,不确定度主要来源及正确报告、应用和符合性评价等,提出分析测试中心应尽快培训人员,完成对每个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工作,以适应国家法律法规、客户和认可委要求。

  • 标签: 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误差 不确定度报告
  • 简介:使用长炮检距记录的数据能够提高玄武岩层及其下伏构造的成像精度。应用广角折射和反射的旅行时及振幅能够建立更好的速度模型。应用选择部分广角波场的叠前偏移方法,在玄武岩和玄武岩下成像过程中能够使用无低速多次波和广角地震资料的高近临界振幅。

  • 标签: 玄武岩层 成像精度 广角 地震数据 应用 临界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