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位于圣保罗海台南部的桑托斯盆地长期被认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油气勘探远景区。这主要是因为含油气丰富的坎普斯盆地就在它的正北方,而且两者具有相似的含油气系统以及相似构造和地层演化(Pereira和Macedo1990;Mello等,2002)。

  • 标签: 含油气系统 地学 油气勘探 地层演化 远景区 盆地
  • 简介:大多数模拟预测方法都不适用于多段水力压裂页岩油气井进行产量预测。2010年引入油气业界的Duong递减法也不例外。在油气井进入边界主导流动(boundary—dominatedflow)(BDF)阶段后。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就比较明显了。本文提出对Duong法进行拓展,以便使之能够适用于受各种裂缝组合样式(fracturefabrics)、井距以及流体类型(如天然气、饱和石油和不饱和石油)影响的油气井的长期生产动态预测。除了要克服Duong法自身的局限性之外,拓展后的方法还要弥补其他的常用产量预测方法的缺点。本次研究应当能够建立一个模型,把多段水力压裂水平井流动状态的物理过程(physicalprocess)纳入其中。这个拓展方法采用经验解、解析解和数值解来代表由多种实际流动状态组成的衰竭模型(depletionmodel)。这个方法采用Duong诊断图(diagnosticplot)[log(q/Gp)与log(t)关系图]实现线性流动阶段和边界主导流动阶段的定产(constantrate)和定压(constantpressure)解析解的归一化。它构成了非常规油气井的等效Fetkovich标准曲线,并充当识别裂缝间干扰出现时间的基准曲线,而且与阿普斯递减曲线的b值有关。数值模拟结果用于填补(fiuin)受各种裂缝几何形态、井距和流体类型影响的长期产量预测方面的空白。标准曲线参数包括裂缝间干扰出现的时间和各种流动状态下的流体流入比(fluidinfluxratio)。根据渗透率、裂缝间距和半长以及井距的不同,流体流入比介于0和1之间,其90代表孤立的流动状态,而1代表瞬变流动状态。本次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业界更加准确地预测致密油藏和页岩气藏的产量,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产量递减的预测。文中还讨论了由历史生产数据和完井数据估算产量预测所需输入参数的方法,例如渗透率、裂缝间干扰出现的�

  • 标签: 产量递减分析 裂缝间距 油气藏 页岩 流动状态 产量预测
  • 简介:本文介绍了勘探新区默勒和沃灵盆地7个成藏层带风险分析的方法及结果。这些成藏层带代表了不同的深海沉积体系,而且从陆坡上部到盆地底部的整个剖面上均有分布。和典型的新区一样,这两个盆地的钻井资料也很少,其成藏层带模型都是根据地震资料建立的,导致风险评价的定性程度很高,但据此可在这两个盆地中划分低、中、高风险水平的3种成藏层带类型。风险评价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搞清楚各成藏层带内勘探前景较好的储层的厚度分布、结构及净毛比,第是评价沉积模型的不确定性和现有数据的质量。我们说明了在成藏层带排序过程中,如何评价风险分析对确定有效成藏层带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排序来系统筛选未来的勘探机会。这一研究流程的基础是地质模型的风险分析,因为这种分析是对储层分布、结构以及封盖层等方面的综合地质解释。总之,要对地质模型进行恰当的定性风险评价,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储层的变化性和沉积特征的范围。成藏层带的风险性由区域风险因素构成,而这些区域风险因素是由区域沉积模型决定的。因资料品质差或资料缺乏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很重要。把成藏层带风险与因资料缺乏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区分开,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例如可以在获取勘探区块、购买资料或两者同时进行之间做出选择。

  • 标签: 成藏层带 风险评价 盆地 实例 海域 挪威
  • 简介:12000-2005年发现的31个大油气田的大地构造背景:对今后发现的启示全世界的油气储量大约有55%是由921个大油气田提供的。在这921个大油气田中,有31个(7个大油田和24个大气田)是在2000~2005年期间发现的,而其余890个大油气田则发现于1868~2000年。从大油气田数量、规模和油气田比例看,2000~2005年的发现都符合1965年以来的长期下降趋势。这31个大油气田的大地构造背景类型也符合我们早先对1868~2000年期间所发现大油气田的研究结果。

  • 标签: 油气勘探 AAPG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 大地构造背景 大油气田
  • 简介:水平钻井已经成为降低成本,提高采收率的一项关键技术。商业数据库中有有关69个国家已完成22617口水平井的记载。截止到2000年6月,美国有9834口水平井,加拿大有8262口水平井,而超过3500口水平井是在北美以外的国家,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委内瑞拉、阿曼、阿联酋、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和印尼。水平钻井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通过在意大利的RospoMare油田(1982年)、美国的普拉德霍湾油田(1984年)和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白垩层(1985年-1987年)实施的先导性项目表明,用增加不足2倍的成本却使生产能力提高了3到4倍,从而先展示出了水平钻井的经济可行性。从1987年的51口井开始,水平钻井的数量剧增,并迅速扩展到世界石油开采的活跃地区,到1997年已达到4036口井的巅峰。

  • 标签: AAPG年会 水平钻井 欠平衡钻井 油气储量
  • 简介:非洲目前已进入世界油气勘探的前列,勘探活动达到了以往30年所未有的水平。自2000年以来,世界三分之一的油气发现都位于非洲。非洲大陆为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以及小型独立石油公司提供了机遇。

  • 标签: 深水 储集体 跨国石油公司 非洲大陆 油气勘探 油气发现
  • 简介:八、破裂压力注水在地层破裂条件下注水是在石油工业中弓l起人们强烈兴趣的课题。在大部分注水方案中都不是故意地采用破裂压力注水方法。但是,通常没有为了得到最佳作业成本和开采效果和为进一步的优化提供机遇而公开评价周密考虑的破裂压力注水方案。

  • 标签: 注水方法 采油 水驱 破裂压力 石油工业 地层破裂
  • 简介:我们介绍澳大利亚库珀和伊罗曼加盆地区域性盆地倒转、反应力体系变化和微裂缝形成之间成因联系方面的证据。垂向上叠置的库珀和伊罗曼回盆地分别形成于石炭纪-叠纪和株罗-白垩纪,是澳大利亚主要的陆上油气产区。盆地在渐新世以来的倒转,导致部分地区数百米沉积岩厚度被剥蚀。在库珀-伊罗曼加盆地的微观岩心展示明显的、近水平方向的微裂缝(模型1)。这些天然裂缝均有粘土矿化作用,并且只出现在颗粒支撑的砂岩中,这暗示了颗粒边界的应力集中利于裂缝的形成。在大多数情况下,水平裂缝是封闭的,可能对岩石渗透率没有多大的作用。(sH>sv>sh)和逆断层(sH>sv>sh)之间的过渡型。最小水平应力(sh)和垂直应力(sv)大小相等,但是最大水平应力(sH)明显大于sh和sv。水平裂缝的形成需要有逆断层的应力体系(sH>sv>sh)。水平微裂缝的出现大致与最大倒转区一致。这种现象显示了,水平微裂缝的形成是由远场应力之间的反馈机制所驱动,这引起局部的陆内倒转并导致覆盖层的剥离,这翻过来又减低垂直应力的强度。与倒转有关的覆盖层的剥离可能足以助长逆断裂应力条件(sH>sv>sh)的形成,从而在盆地的倒转部分形成水平微裂缝。

  • 标签: AAPG年会 油气地质 裂缝 预测 检测 描述
  • 简介:严寒的北极过去只是探险者的圣地:可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海冰退却,北极资源开采的成本在降低。通常的说法是,全世界有大约25%的油气资源隐藏在北极,北极圈因而有“第个中东”之称。从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路,也有望成为未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黄金通道。

  • 标签: 中东 北极圈 气候变暖 资源开采 油气资源 太平洋
  • 简介:叠盆地地质区经历了被动陆缘(850~310Ma)、大陆碰撞(310~265Ma)、叠盆地发育(265~230Ma)、稳定台地(230~80Ma)、拉腊米构造运动(80~50Ma)、火山活动(50—30Ma)和盆山构造作用(24~OMa)等构造演化阶段。其中从寒武纪到密西西比纪的被动陆缘阶段、从早宾夕法尼亚世到早叠世的大陆碰撞阶段和叠纪盆地发育阶段是叠盆地地质区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

  • 标签: 盆地构造演化 简史 被动陆缘 盆地地质 大陆碰撞 演化阶段
  • 简介:三、矿场实例这口井从多层砂岩储层采气。产气层平均孔隙度为14%,含水饱和度为30%,有效厚度为155英尺。原始储层压力为1850磅/平方英寸。在该井处把储层表征为一个两层系统,渗透率比(permeabilityratio)为9。这两个层是连通的,但是储层窜流出现在距井足够远的地方,以至于在井的开采初期层状动态占优势。在最初完井时对该井进行了压裂增产处理,初始采气量超过了10×10^6立方英尺/日。

  • 标签: 储量分析 致密气藏 多层 砂岩储层 平均孔隙度 含水饱和度
  • 简介:像注意到的那样,在实际孔隙介质中大部分液体占据了其自己的孔隙,毛细管压力控制着rc,并且Uw、rc、μs和△P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复杂。该图说明了应用于更复杂的实际情况的原理:提高Uw将降低毛细管压力,这会降低气体粘度和减小△P。

  • 标签: 流动特性 CO2 毛细管压力 稳态 泡沫 孔隙介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出现了事先担心的腐蚀问题。决定在井口安装试件并且进行测量以便观测防腐效果。因此,自从开始注CO2以来,就在H145井的井口安装了试件。在注气期间腐蚀速度非常低(表10)。通过向环空中添加防腐剂能够达到防腐的目的。后来,防腐剂添加量从50升/周到1升/日的稳定用量,这一用量相当于浓度为22ppm。3个月后停止批量注入防腐剂。采取这一步骤加快了腐蚀速度。因此把防腐剂浓度增加了一倍。

  • 标签: 油田注气 先导性试验 井口 腐蚀速度 防腐效果 CO2
  • 简介:像注意到的那样,在实际孔隙介质中大部分液体占据了其自己的孔隙,毛细管压力控制着rc,并且Uw、rc、μs和△P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复杂。该图说明了应用于更复杂的实际情况的原理:提高Uw将降低毛细管压力,这会降低气体粘度和减小△P。

  • 标签: 流动特性 CO2 稳态 泡沫 毛细管压力 孔隙介质
  • 简介:注气法是工程师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最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使用最近已经得到了改进。这种方法的大部分新的扩大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是利用非烃气、氮和CO2。由于在20世纪80

  • 标签: 二氧化碳驱油 注气法 采收率 采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