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7 个结果
  • 简介:宁国胡乐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区内奥陶分布广,出露全,剖面完整且层序清楚,化石丰富,在国内及大区域内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区奥陶自下而上为谭家桥组、宁国组、胡乐组、砚瓦山组、黄泥岗组、新岭组,与下伏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西阳山组、上覆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霞乡组及内各组间均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在胡乐梅树下发现原砚瓦山组下部地层,在胡乐将军岭首次发现宁国组浊流沉积及其鲍玛序列。

  • 标签: 再研究 奥陶系 宁国胡乐
  • 简介:隆起奥陶纪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多期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中央潜山带、斜坡带、台缘坡折带3个勘探领域,发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奥陶纪碳酸盐古岩溶.本文以钻井、岩心资料为基础,系统总结了3个领域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中央潜山带构造改造强,奥陶叠加了加里东、海西多期岩溶,岩溶作用强度大,但充填作用亦较强烈.斜坡带构造活动相对较弱,地层层序保存较全,岩溶作用总体较弱,T74、T72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岩溶发育.台缘坡折带上奥陶统为礁滩复合体沉积,具有形成优质岩溶储层的沉积基础,发育风化壳岩溶和同生岩溶两种类型,形成了沿礁滩相地层广泛发育的岩溶储层,构造和沉积共同控制该勘探领域的岩溶发育.

  • 标签: 奥陶系 古岩溶 岩溶模式 塔中隆起
  • 简介:于奇地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以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于奇地区YQ3井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YQ3井区鹰山组储层类型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复合型和裂缝型,洞穴、溶蚀孔隙和中小型裂缝普遍发育,但洞穴充填相当严重;区域封盖和直接封盖能力较好,但海西晚期构造运动对本井区油气保存影响较大;至少发生了4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海西晚期、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期,其中最重要的油气注入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山期;油气藏形成主要受到3种因素的控制,即油气源区是控制本井区油气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因素,盖层等保存条件是控制本井区油气分布和富集的关键因素,有效储集体发育程度是控制本井区油气分布和富集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阿克库勒凸起 奥陶系碳酸盐岩 荧光薄片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主控因素
  • 简介:塔河油田奥陶碳酸盐主要的储渗空间是裂缝和溶蚀孔洞,研究裂缝空间发育的展布规律对于正确认识储层和采取科学的布井、试油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地应力与裂缝的空间发育规律有直接的联系,利用测井资料研究裂缝和地应力分布规律,可以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裂缝发育 地应力分布 塔河油田 奥陶系 规律研究 储层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奥陶碳酸盐油藏以大型古岩溶洞穴为主要储集空间,由于岩溶、构造和上覆地层负载等作用,发育大量与古洞穴塌陷有关的独特储集体。本文在碳酸盐古洞穴联合垮塌体理论基础上,建立古洞穴塌陷单体地质和地震参数模型,地震物理参数以塔河油田石炭奥陶钻井岩心岩石样品的波速和密度测试数据为基础。利用波动方程理论,对塌陷地质体进行地震正演模拟。通过不同子波主频的地震反射结构分析,认为该类储集体呈顶部"下凹"地震结构,随着主频增加,塌陷体具明显"串珠"状和"杂乱"地震反射特征。通过与实际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对比,认为岩溶塌陷储集体识别依据为:上覆地层下凹、地震杂乱强反射结构、与断裂与古暗河伴生等。

  • 标签: 塔河油田 古洞穴垮塌体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正演 古溶洞储集体
  • 简介:中国南方震旦碳酸盐出现的成作用主要有胶结、白云化、去白云化、硅化、去硅化、重结晶、溶解、充填作用等,经历了同生、成、后生、表生四个成作用阶段,各阶段出现的成作用有一定的变化。本区晚震旦世为两个碳酸盐台地和两个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处在盆地的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成作用类型。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阶段 沉积盆地 碳酸盐岩 震旦系 中国南方东部
  • 简介:塔河油田C区位于油田西部,主要储、产油气层为下奥陶统,属于潜山碳酸盐储层类型,以构造溶蚀孔、洞、缝等次生孔隙为主的储集空间,使其成为具有双重或多重孔隙介质的特殊储层,非均质性明显.

  • 标签: 地质储量 表格估算法 塔河油田 奥陶系 油藏 一次采收率
  • 简介:采用野外观察描述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贺兰坳拉谷北段桌子山剖面奥陶各组地层沉积相特征,得到了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和横向迁移规律。以桌子山剖面奥陶沉积相研究为基础,结合沉积相模式,识别出了典型的碳酸盐等深流沉积,建立了贺兰坳拉谷北段奥陶层序地层学模式,从而为验证坳拉谷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标签: 桌子山剖面 等深流沉积 沉积相 层序 中奥陶世
  • 简介:据锆石SHRIMPU-Pb测年结果(460.2±7.3)460.2±7.3Ma,首次将阿尔金山卓阿布拉克东南侵入体形成时代定为奥陶世。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岛弧型,说明南华—奥陶纪大洋壳在奥陶世曾向南俯冲,体属I型花岗岩,具壳幔混合源成因特点。

  • 标签: 阿尔金山 卓阿布拉克 中酸性岩体 锆石SHRIMPU-PB定年 中晚奥陶世
  • 简介:阿尔泰青河地区深变质时代归属问题一直备受争议,通过1:5万地质矿产调查,将青河地区深变质构造演化与同位素资料相结合,首次将青河地区深变质划为中元古界苏普特群,为研究阿尔泰地区深变质构造演化及时代归属提供依据。

  • 标签: 青河 中深变质岩系 同位素 中元古界
  • 简介:若尔盖地区志留系内产出的众多铀矿床中含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硅质,对其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查明矿床成因和确定区域找矿方向。研究表明,硅质化学成分不稳定,以碱性CaO或酸性SiO2为主。据硅质蚀变矿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从硅质的稀土配分看出,Ce/Ce*和Eu/Eu*值适中,硅质是海底喷流沉积的产物。硅质的δ~(13)C值偏高,具海洋沉积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在铀矿床δ~(18)O值较高,表现为地幔来源的特点。U的矿化程度与Al2O3-MnO-Fe2O3含量呈正相关,与P2O5呈负相关,与SiO2-CaO-K2O-TiO2-Na2O-MgO组合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铀矿床 岩石学 地球化学 硅质灰岩 若尔盖
  • 简介:四川盆地灯影组是中国最古老的海相碳酸盐地层,也是年代最为久远的含气储集层,其成作用较为复杂。根据钻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结合取样实验分析对该白云进行系统研究,其成作用经历了胶结、交代、生物、白云石化、溶蚀、压实、压溶、硅化、新生变形等作用。其中,早期的白云石化作用、不同时期的溶蚀作用对灯影组的储层发育起到了建设性作用,而胶结作用、硅化作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灯影组 白云岩 成岩作用 四川盆地
  • 简介:利用盆地钻孔及矿井资料,分析了铁法盆地含煤层序地层。根据古构造运动面、大面积超覆界面、煤层和河床滞留沉积将含煤划分为1个超层序和3个层序。将层序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总结了层序地层聚煤规律,指出了有利的找煤远景层位。

  • 标签: 含煤岩系 层序地层 体系域 辽宁铁法盆地
  • 简介: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段属于青白口纪。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鉴定,有牙形石Belodina和虫颚化石Marlenitesmarginatus,Chairidogenysborealis,Cornugenyssp.,Porrhogrnyssp.,Channahaniasp.,Paradrilonersgenyscherylae等,Belodina时代为晚奥陶世,虫颚化石的时代为奥陶纪。晚石炭世地层存在奥陶纪化石,表明可能存在奥陶的物源区,微体化石是通过剥蚀、搬运再沉积保存到晚石炭世碳酸盐。显然,新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并不具有地层意义,但是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

  • 标签: 微体化石 牙形石 虫颚 奥陶纪 安阳山 霍邱
  • 简介:基于在测区内先后开展的八幅矿调项目,通过对集宁群孔兹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和孔兹变质原的恢复表明:集宁群孔兹主要为酸性凝灰岩、泥(或页)、白云质泥灰、砂岩,是一套粒度极细的碎屑沉积。沉积物运距离长、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稳定。说明集宁地区在前寒午纪时一度处于较稳定的还原条件下的克拉通盆地环境。物源区性应为酸性火山岩(花岗闪长质),且地层厚度较大,说明在元古代早期,集宁附近曾经出露过大量酸性花岗岩。部分麻粒的原为玄武,表明在元古代时期华北地台西部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基性岩浆侵入事件,间接揭示出华北地台克拉通化痕迹。

  • 标签: 集宁岩群 孔兹岩系 变质岩石学特征 沉积环境
  • 简介:黔东注溪钒矿含矿系为跨震旦-寒武留茶坡组及下寒武统九门冲组第一段。通过对含矿标志层的初步研究和对比分析,确定该区钒矿化地段一般分别分布于该标志层之上、下10-15m地层厚度范围内,这一特征为该区及其它地区钒矿找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标签: 钒矿 标志层 对比分析 黔东注溪
  • 简介:基于以往地质勘查成果报告,采用古地理、古构造含煤建造的沉积相等研究方法,对新疆塔西地区侏罗系盆地聚煤规律、沉积的岩石特征等进行研究,揭示康苏组、杨叶组含煤沉积环境、展布规律、煤层发育的赋存特征。

  • 标签: 塔西地区 杨叶组 康苏组 沉积环境 聚煤规律
  • 简介:四川盆地三叠具有较为优越的成盐条件,通过对含盐及盐类沉积物在地史进程变质演化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沉积成的演化模式,阐明了水溶、热熔交替叠加的变质作用对富钾卤水及含钾盐类沉积在成因上的重要意义,并对盆地东北部及西部寻找富钾卤水的远景提出了评价。

  • 标签: 三叠系 含钾岩系 富钾卤水 变质演化 四川盆地
  • 简介:在深入研究古近定远组烃源有机地化特征、分布规律及沉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与相似盆地对比,认为古近烃源主要为成水湖相沉积,受控于盆内近Ew向的次级断层,尢以南部保存较好,具有低碳、高“A”、高S1的特点,与我国的江汉、柴达木等古近含盐盆地具有相似的有机地化特征,其成烃转化率高,热演化程度适中,资源潜力较大。古近是区内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目的层系。

  • 标签: 合肥盆地 烃源岩 古近系 地化特征 资源潜力
  • 简介:通过对塔里木西南缘含煤盆地侏罗系内沉积物的厚度、岩相、沉积相及其组合分带特征研究,结合岩石(层)结构、构造、矿物成份、古生物、垂直层序以及空间形态等成因标志,进行沉积相分析.总结了含煤盆地古地理类型属于内陆山间盆地型的山间湖盆亚型,聚煤规律为富煤带,即相当于煤层聚集带,富煤中心与凹陷中心一致,煤层累计厚度与地层厚度呈正相关关系.另一规律是砂泥岩比值低的地区即为成煤有利地带,累计厚度与砂泥岩比值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含煤盆地 聚煤规律 富煤带 凹陷中心 砂泥岩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