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亮温异常变化信息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虽然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根据该资料在台湾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析认为,其亮温异常信息可作为台湾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一种较可靠、有效的短临预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构造块体在破裂或错动前,因地壳岩石受挤压时应力应变的增强而引起了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异常增温现象。

  • 标签: MODIS卫星 遥感资料 亮温异常 地震预测
  • 简介:我局VAST卫星地球站2004年10月搬迁至新办公楼并投入正常运行,本文作者结合卫星小站搬迁过程的体会及学习,着重介绍了卫星通信信道的调试与应用。

  • 标签: VAST卫星 调试 应用
  • 简介:破坏性地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破坏,地面交通及通信等基础设施也遭到极大的损坏,给政府震后应急救灾通信造成很大的障碍。本文旨在为震后现场应急救灾通信及灾情快速评估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提出在实现该方案时可能遇到的难题。

  • 标签: 破坏性地震 应急救灾通信 灾情快速评估 解决方案
  • 简介:简单介绍了法国DEMETER(detectionofelectro—magneticemissionstransmittedfromearthquakeregions)地震电磁卫星的科学任务,以及所搭载载荷和观测模式。利用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2006年6月20日16点52分(UT时间)发生在我国甘肃境内的5.0级地震。结果发现,在此次震前第5天电离层就开始出现异常现象,在震前大约1~2天时,这种异常达到最大。最后简述了发展卫星观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标签: 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 载荷 观测模式:地震前兆
  • 简介:甘肃省地震局在兰州观象台建成了专门用于地震预报的极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站,为利用卫星资料进行短临地震预报新方法的探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料条件。本文主要阐述地面热红外数据反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标签: 热红外 短临地震预报 反演方法 兰州市 卫星资料 地面温度场
  • 简介:陕西省地震局研制的一套软件解决了地震前兆数字化和大华北资料共享后的大量数据在分析预报中的快速应用问题。内容有“九五”、“十五”、模拟和大华北资料的下载、处理、保存、计算、统计和制图等功能。采取了简化操作、成批处理、自动成图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分析速度,与Mapsis互相兼容,取长补短,能在20分钟内完成地震趋势会商前的准备工作,在震情分析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 标签: 前兆资料 资料数据库 软件
  • 简介:对海原台CZB-1型竖直摆钻孔倾斜仪记录到的地表倾斜方向的异常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台YRY-4型分量应变仪依据自检方法表现出的压缩及伸张性异常进行了提取,得出以上两测项观测资料在宁夏南部发生的3次Ms3.0级以上有感地震的2次地震前出现了一定的异常信息,与地震赢救蚺蕴。

  • 标签: 海原 倾斜 应变 异常
  • 简介:本文对矿区塌方地质构造的分析表明,矿井塌方地震与矿区的局部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山东陶压煤矿塌方地震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在较大的塌方地震发生之前,有以下异常出现:小塌方地震次数增多,∑N——t曲线、∑E1/2—t曲线、∑L—t曲线及No—∑△t曲线急剧变化。这些异常变化一般出现在较大塌方地震前12——70天。依此有可能对较大塌方地震做出预报。

  • 标签: 塌方 地震 异常变化 煤矿地质学
  • 简介:从系统的设计、软件的编程等方面介绍了测震台网资料快速产出系统的开发,并对数据库中相关的数据表和字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对系统的功能与开发的意义也进行了说明。

  • 标签: 测震台网 地震计参数 数据库
  • 简介:对西宁地温井数字化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数据稳定可靠,无外界干扰因素存在,其变化形态呈现缓慢上升的年变趋势,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明显的下降型异常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

  • 标签: 地温资料 异常变化 西宁地震台
  • 简介:简要总结了乐都地震台水氡观测资料的利用价值、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乐都地震台的水氡观测改为断层气观测后,对气氡观测值的年变规律、地表水与地下水、地下水与承压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水氡观测 气氡观测 乐都地震台
  • 简介:汤东断裂是汤阴地堑的东界断裂,也是太行山山前一条重要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汤东断裂的产状、性质及其浅部构造特征,跨断裂开展了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探测,获得了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反射波叠加剖面。本文根据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已有深地震探测成果,对汤东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汤东断裂为1条走向NNE、倾向NWW的铲型正断层,其浅部表现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构造,并错断了埋深约30—50m第四纪地层,断裂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部,属晚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汤东断裂两侧新生代沉积差异明显,断裂上升盘内黄隆起一侧,新生代沉积层较薄,其底界埋深约480m,下降盘汤阴地堑一侧,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研究结果为确定汤东断裂位置、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 标签: 汤阴地堑 汤东断裂 浅层地震剖面 断裂活动性
  • 简介:断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是城市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查明郑州老鸦陈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2006年底,在郑州市北郊横跨老鸦陈断层进行了不同探测深度的浅层地震勘探,通过采用爆破震源和可控震源相结合、不同观测系统参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获得了探测深度30-6000m范围内的地下结构与构造图像。结果表明,老鸦陈断层为一条倾向NE、走向NW的正断层,该断层错断了新第三纪(N)以前的地层,在Q+N地层内部没有发现断层引起的地层错断现象。

  • 标签: 老鸦陈断层 浅层地震勘探 断层活动性 信噪比
  • 简介:通过对乌什台伸缩仪资料的分析,总结了现阶段伸缩仪资料的影响因素,其中气压变化对观测数据有明显的干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仪器自身工作状态不正常、仪器间的相互检修也会影响数据稳定;突然停电、电压波动、瞬间的强雷电干扰等都会对仪器的工作状态产生较大的影响。

  • 标签: 乌什地震台 伸缩仪 干扰因素
  • 简介:武都殿沟泉是甘肃陇南地震台的流体综合测点,主要观测项目有模拟水氡、数字化气氡和数字化气汞。模拟水氡资料始于1987年,数字化气氡观测始于2001年1月,数字化气汞观测始于2007年6月。本文分析了该测点的水氡、气氡、气汞等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水氡资料连续可靠,在一些地震前记录到明显的震前异常,特别是一些大震前与其他水氡测点的异常同步。气氡资料波动较大,部分时段与水氡资料变化一致,但动态稳定性明显不如水氡。数字化气汞资料开始观测至2009年7月比较正常,从2010年以来资料基本无法使用。

  • 标签: 水氡异常 水氡观测 气氡观测 气汞观测
  • 简介: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网为地震救援提供高效可靠的音视频以及数据传输信道.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网在满足业务传输需求的同时需要实现灵活组网.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优先开放最短路由协议)较小的网络开销以及兼具灵活的组网方式,对于带宽资源有限的卫星通信系统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优势的.本文着重研究了OSPF在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网中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地震应急 卫星通信 OSPF
  • 简介:“十五”期间,中国地震局为满足地震应急现场通信的需要,为各省地震局配备了卫星通信便携站.青海省地震局地震应急卫星通信车是在原有箱式卫星便携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便携站的全套设备安装于改装后的依维柯厢式货车内,天线部分做了车顶安装.经过上述处理后,该车具备了移动通信车的优点,有力提升了地震现场应急的通信保障及指挥协调能力.在简述应急卫星通信车通信系统的功能基础上,详细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将来应急通信车通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地震现场 应急通信系统 青海
  • 简介:本文利用长诏带十二期LCR-G重力仪复测资料精度情况,对在施测中存在着问题,误差来源情况,结合重力仪的构造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影响观测精度主要来源有二类,一类是客观因素,如振动、温度、气压等因素;另一类为主观因素,如观测方法,气泡置平等。如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注意这些干扰因素,可进一步提高成果精度

  • 标签: 长诏带重力复测 精度
  • 简介: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多数中强地震前地电阻率出现了异常变化,而快速地发现、甄别地电阻率的变化是地震前兆信息还是干扰,高效率地做好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工作是前提。由此,依据地电阻率理论和有关规定,基于VisualC++6.0平台,开发了一款关于ZDSB或ZD8BI地电仪产出的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软件,旨在介绍本软件算法的理论原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并结合陇南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应用表明,研发的该软件可以将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工作系统化,将日常处理工作中大量繁杂的手工操作自动化,能及时地对资料的异常变化做出初步判定,快速地为地震预测部门提供依据。

  • 标签: 地电阻率 前兆异常 地电仪 软件
  • 简介:本文对“九五”重点项目的科技档案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并就进一步搞好科技资料保存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 标签: 科技档案 资料保存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