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大柴地区的5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研究了大柴序列波速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09年8月28日大柴6.4级地震前,5个台站的波速比都出现了低值异常;该地震后的几次5级以上余震前,部分台的波速比对这些余震有异常反应。大柴地震台的波速比值对5级以上地震映震能力较好。

  • 标签: 大柴旦 波速比 映震能力
  • 简介:利用大柴数字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6.3级和2009年6.4级的数字地震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柴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Q值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值增高,震后降低。

  • 标签: 地震波衰减 地震序列 尾波 Q值 大柴旦地震序列
  • 简介:2008年11月10日青海省大柴发生6.3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省、州(地、市)、县三级地震应急预案,使得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反应快速、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同时也反映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和反思。

  • 标签: 大柴旦6.3级地震 地震应急 地震现场 地震现场考察
  • 简介:运用地震拟合优度的计算公式,首先确定了对异常反映最为明显的计算参数,接着对2008年11月10日大柴6.6级地震震中(37.55°N,95.80°E)附近3°×3°范围内的地震拟合相关系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周边300km范围内的ML≥.5级地震前一段时间内,该区域的地震拟合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都有明显的下降异常反映,特别是大柴6.6级地震前的异常反应幅度明显,形态清晰。因此,该区域的地震拟合相关系数可以作为周边ML≥5.5级地震中期预报的依据之一。

  • 标签: 地震拟合优度 青海省 大柴旦地震 地震预报
  • 简介: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发生了6.3级地震,地震波及德令哈市、大柴委和格尔木市等地区,在地震灾区各类房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结合地震现场灾害调查结果,对灾区的几种房屋类型进行了震害现象分析,并剖析了产生破坏的原因,对今后灾区房屋重建和抗震减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标签: 大柴旦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现象 震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