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将前楼,朱坑的小三角观测资料通过亏自由网平差方法加以处理,用三倍误差椭圆曲线作为判定异常的基本依据。“9.16”地震前一年以内,断层的水平形变很好地呈现出了前兆异常信息,地震的发生与断层的水平形变表现两者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 标签: 小三角 秩亏自由网平差 误差椭圆 水平形变表现
  • 简介:以龙羊峡附近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和精密水准复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1996年12月-1997年3月龙羊峡震群前后该地区的重力场和地壳垂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震前重力场变化异常,临震前形成重力变化密集带,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密集带上,震后重力变化密集带消失,重力场变化平衡,垂直形变平缓。

  • 标签: 龙羊峡震群 重力场 垂直形变 流动重力监测 地壳 地震前兆
  • 简介:利用天祝地震前后的资料,采用了比普通频谱分析分辨率更高的最大熵谱方法进行处理,展示了主震前及余震的频谱结构变化,试图提取地震发生前的一些地球物理信息,这对于地震预报将是有益的。

  • 标签: 前震 余震 最大熵谱分析 地震预报 天祝地震
  • 简介:利用大柴旦地区的5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研究了大柴旦序列波速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09年8月28日大柴旦6.4级地震前,5个台站的波速比都出现了低值异常;该地震后的几次5级以上余震前,部分台的波速比对这些余震有异常反应。大柴旦地震台的波速比值对5级以上地震映震能力较好。

  • 标签: 大柴旦 波速比 映震能力
  • 简介:利用玉树、曲玛莱、杂多地震台观测到的数字震相资料,研究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3个台站平均波速比、波速比标准偏差在地震前后变化不相同,Ms4.7级前震发生时3个台站波速比都出现较明显的高值回返现象,其中玉树地震台波速比数值高达2.032。

  • 标签: 玉树7.1级地震 波速比 高值回返
  • 简介: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关中垂直形变及陕西地区地倾斜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跨断层垂直形变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南大同、大塬、涧峪口、清河口、口镇等场地的垂直形变出现了明显的趋势转折、加速变化。汉中、宝鸡、乾县、西安台的地倾斜潮汐因子γ存在3个月左右异常变化。

  • 标签: 汶川地震 垂直形变 潮汐因子γ
  • 简介: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模拟和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限定,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后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净月台、丰满台波速比在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中期异常,2个台站均表现为震前低值中期异常,震后净月台缓慢恢复;单震多台和达法得到的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显示,松原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较强,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椭圆形低值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显著缩小。

  • 标签: 单台多震和达法 单震多台和达法 前郭震群 波速比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一九九0年四月二十六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内及附连区域地震的地震波参数异常,为共和地震的前兆异常反映及强余震预测提供一些新的依据。

  • 标签: 地震波参数 前兆信息 共和地震
  • 简介: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使用波谱分析方法,通过纵、横波的零频谱值的比值得到了雅江地震序列前及余震的纵、横波速比.结果表明,雅江地震序列纵、横波速比在主震前后存在不同变化,不同台站求得的波速比变化过程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雅江地震 数字地震 波谱分析 波速比
  • 简介:地震宏观异常是指地震前后人的感觉能直接察觉到的自然界异常现象,本研究在芦山地震后,针对公众通过微博发布的异常信息进行搜集,提出从真实性、完整性、信誉度和关联度四方面对公众提供的微博宏观异常信息进行筛选的方法,并根据筛选后的信息从时间角度、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芦山地震前后宏观异常信息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后是有宏观异常出现的,公众关注的异常种类主要为动物异常与天气异常;震前发生宏观异常占宏观异常总数的67%,但仅有30%被发布;微博发布的宏观异常信息中,大多位于距离震中较远的成都市,而非震中地区.微博信息可以作为宏观异常信息的一个主要的及时信息来源,有助于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 标签: 微博 芦山地震 宏观异常 信息筛选
  • 简介:根据国内12个大中城市的12个气象站实际测量的2008年5月份31天的天气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共744个数据,结合曲线图对其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①南宁市和广州市的低温,北京市和济南市的高温、低温,该月最低值都出现在5月12日汶川地震当天;②其他城市该月低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为:哈尔滨市9日,西宁市10日,西安市、郑州市、武汉市和呼和浩特市13日,都江堰市和绵阳市15日;③秦岭山—祁连山—昆仑山中央造山带地区的西宁市、西安市、郑州市和武汉市,华北地台构造区的北京市、济南市和呼和浩特市从5月6日到16日为温度负异常峰值区间;④温度降低幅度,按地理位置向北、向东减小。据此特征,结合现今青藏高原的应力场,讨论了青藏高原与汶川地震、地球物理场与大气物理场的关系,建议在研究强烈地震发生机制时应加强多学科的有机结合。

  • 标签: 天气温度 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
  • 简介:给出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数字化地震记录在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后P波出射角与方位角的异常变化:主震前数月出射角出现明显上升异常变化,方位角出现明显下降异常变化。探讨了利用出射角和方位角异常进行大地震预报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 标签: P波 出射角 方位角 地震前兆
  • 简介:利用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分析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平滑滤波法,对后土桥地震台电磁场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分钟值进行处理,发现在印尼8.7级地震前出现了一些短临异常情况,而且地电场和地磁场出现同步脉动变化,并对异常的变化特征做了相应的分析。

  • 标签: 印尼8.7级地震 电磁场 数字化 脉动 短临异常
  • 简介:利用张掖台网和天祝-古浪台网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震源区微震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7级地震前源及邻近地区介质1/Qc值趋于一致,认为这是该次地震的一种前兆表现,结合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情况进行了讨论。天祝-古浪5.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地区微震尾波Qc值民频率的关系表明,这一地区属于构这活动地区。

  • 标签: 中强地震 微震尾波 1/Qc 甘肃 震源区 地震波
  • 简介: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来,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经此方法计算了河北省万全、昌黎和河间3口水井多年的B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6年包头6.4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 标签: 加卸载响应比 固体潮 井水位 包头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