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以综合震源模式为基础,研究了强震发生前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强震的位置预报,由震生时间外因的相关性探讨了大震的逼近程度,整个研讨围绕我国的某些震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理模式对理解震的成因,进行地震预报有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综合震源模式 强震预报 震群时空演化
  • 简介:2009年2月19日至2月26日,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在福建德化县境内发生了170次小地震序列活动,其中,最大震级为ML2.7。从震区地质背景、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和地震波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2006年发生的最大震级ML2.0级德化震进行了对比,计算了震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震源机制解北东向断裂带吻合,可能是该断层的应力调整,并且该震具有前兆震的某些特征。

  • 标签: 地震序列 地震参数 震源机制
  • 简介:基于半主动控制理论,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间隙式粘滞阻尼器。通过改变阻尼器缸体内径形成合理的阻尼通道间隙,使阻尼系数具有随位移改变而变化的特性。在幂律流体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粘滞阻尼器的阻尼力计算模型。理论计算表明:新型间隙式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显著优于常规间隙式阻尼器。

  • 标签: 变间隙 粘滞阻尼器 阻尼系数 阻尼力
  • 简介:通过对克孜尔水库跨断层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垂直形变每年3~4月、10~11月分别为峰、谷值时间;水平形变每年6~7月、1月分别为峰、谷值时间。②垂直变形的峰—谷时间间隔在1997年之前多为5~8个月,1998年后多为1~3个月;谷—峰值时间间隔在1997年前多为4~7个月,1998年后多在8~11个月。水平形变在1994年之前峰—谷值时间间隔多为6~7个月,1995年后为7~9个月;谷—峰值时间间隔1994年前多为5~6个月,1995年后多为3~5个月。③垂直形变的谷—峰值差在1984年前比较平稳,之后变化较大;1990年之前峰—谷值波动较大,1993年之后明显减小。水平形变的峰—谷值、谷—峰值差在1997年之前变化较大,之后变化明显减小。④水库施工及蓄水初期对跨断层形变有显著影响,尤其对垂直形变的影响特别明显。

  • 标签: 克孜尔水库 跨断层形变测量 年变特征
  • 简介:在城市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地震测线经常会遇到河流、桥、交叉路口等地表障碍。为了尽量减小地表障碍造成的影响,需要对观测系统作观设计。作者分析总结了城市浅层地震勘探中常见障碍以及过障碍观模式,并开发了浅层地震过障碍观设计软件,利用此软件可在采集现场快捷地进行过障碍观。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减小了资料缺失造成的影响,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该软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设备条件在野外现场对观测系统进行灵活观,设计出合理的过障碍观测系统,有效地提高了观设计的效率。

  • 标签: 城市活断层探测 观测系统 地表障碍 变观设计 覆盖次数
  • 简介:1994年9月16日东山海外73级地震前一年左右,厦门台地倾斜E-W分量年发生严重畸变,正常年规律图象明显被破坏,异常出现后11个月,东山海外发生强震。该现象可以作为闽粤近海强震的一个重要前兆指标

  • 标签: 地倾斜 年变畸变 东山海外地震
  • 简介:以龙羊峡附近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和精密水准复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1996年12月-1997年3月龙羊峡震前后该地区的重力场和地壳垂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震前重力场变化异常,临震前形成重力变化密集带,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密集带上,震后重力变化密集带消失,重力场变化平衡,垂直形变平缓。

  • 标签: 龙羊峡震群 重力场 垂直形变 流动重力监测 地壳 地震前兆
  • 简介:由地磁三分量日幅值分析,寻找日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ΔZ/ΔH=A+B(ΔD/ΔH),计算ΔZ/ΔH值,寻找其异常变化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

  • 标签: 日变幅 周期 异常
  • 简介:采用HBTA2.5程序,对一刚度钢管混凝土短柱隔震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隔震装置的水平变形和耗能能力可以大大减轻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提出钢管混凝土短柱隔震结构在工程应用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变刚度 钢管混凝土短柱 隔震 HBTA2.5
  • 简介:2006年2月浙江省泰顺县文成县交界处的珊溪水库库区附近发生最大震级为ML4.6级的地震震,震区共记录到ML≥2.0级地震200余次,其中ML≥4.0级地震9次(表1)。此次地震震频度高,4.0级及以上地震次数多,震源深度浅,地震序列较为复杂。地震发生后,浙江省地震局立即组织人员前往震区,进行地震宏观调查工作。

  • 标签: 地震序列 浙江省 震害特征 震群 水库库区 震源深度
  • 简介:仅就h值在新疆伽师强震趋势判断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在传统的h值判定原则的基础上,利用序列活动自相似的客观存在,提出了自强震发生后从其后较大中强地震起算的h值判别准则。两种算法的结合在伽师强震预报过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同时对预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h值的算法问题、强震及强震中震级的估算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 标签: H值 预报 伽师强震群序列
  • 简介:2013年10月1日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发生M3.2级地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震活动。截至2016年5月,山东台网已经记录到了1万多次余震,其中3级以上地震9次,4级以上地震3次。频繁的地震构造活动引起了乳山市及周边地区强烈震感。为研究乳山震的发震机理,本文利用山东台网数字化地震波资料和新建的乳山台阵资料,通过双差精定位方法重新确定了震中位置。研究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呈现出NW向的条带分布;采用CAP方法(CutandPaste)反演震中9次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几次较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平均约为5km,台网编目定位的结果基本相同。从得到的精定位结果并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结果来看,震的走向是NW向,倾角是NE向,最近的乳山断裂有一定距离。由此推断该区域可能是乳山断裂的分支,或者有一条或多条隐伏断裂。

  • 标签: 乳山震群 精定位 震源机制
  • 简介: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模拟和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限定,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后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净月台、丰满台波速比在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中期异常,2个台站均表现为震前低值中期异常,震后净月台缓慢恢复;单震多台和达法得到的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显示,松原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较强,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椭圆形低值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显著缩小。

  • 标签: 单台多震和达法 单震多台和达法 前郭震群 波速比
  • 简介:1997年1月21日~1999年2月28日,伽师发生了Ms≥4.0级地震106次。通过分析对比速报和编目震级资料,发现速报震级偏差较大。应用线性拟合结合偏差分析的方法,对伽师震群速报震级进行了校正。通过对校正前后的结果比较以及T假设检验,其效果相当理想

  • 标签: 速报震级 编目震级 线性拟合 震级偏差
  • 简介:针对2007-2014年青海及临近地区(甘、川)部分地磁观测数据,运用垂直分量Z的日幅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处理,结合实际震例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初步给出了适用于青海地区震例特征的磁异常判别指标。

  • 标签: 加卸载响应比 地磁Z分量 青海地区 异常指标
  • 简介: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对青岛震进行传统的P波初动符号求震源机制解的运算,由此获得该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并对震源机制的一致性进行量化分析,探索震源区在地震发生发展过程中应力场变化特征,由此了解地震孕育、演化及发展的规律.

  • 标签: P^-波初动 震源机制解 一致性矢量Z
  • 简介:计算了2004年6月甘肃临泽地区发生的震前的两种地震学参数——尾波Q值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得到两种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进程,并与已经研究过的震例进行对比,讨论了这两种地震学参数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甘肃临泽 地震学参数 尾波Q值 地震空间相关长度
  • 简介:2017年6月3日起,青海唐古拉山镇发生4级震事件,由于该地区监测能力有限,未能监测到M_L2.0级以下地震。经计算,本次震中Ms3.6级以上地震的错动方式以正断兼走滑为主。综合震参数、震源机制一致性以及视应力等计算结果,表明该震为前震震的可能性不大。结合唐古拉地震带内新一轮Ms5级以上地震活跃的背景以及历史震中强地震对应结果,表明未来唐古拉地震带内中强震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应加强关注该区域震情发展趋势。

  • 标签: 唐古拉地震带 震群参数 震源机制解 地震视应力
  • 简介:这是一次有多方参与的切合实际、以人为本,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的防震演练。广大师生在演练过程中,主动接受防震知识,回家后又对家长“言传身教”,加上县有线电视对演练过程进行全面报导,大大扩大了地震宣传范围,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积累了经验。

  • 标签: 防震演练 地震宣传 地震应急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