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中某些方面的运用,尤其在地震灾害评估和地震应急举措上,从而可以看出建立地震地理信息系统重要性和迫切性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地震 灾害评估 地震应急
  • 简介:通过回忆共和地震前出现反常现象,认为地震发生前有预兆,并通过这些预兆使人们提高警惕,做好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 标签: 共和地震 异常现象 地震前兆
  • 简介:通过对洞庭湖区自然地理环境湖区变迁、地貌反差特征、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发育过程、地质环境改变与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湖区东岸岳阳一带虽具有湖区变迁,但地貌反差不显著,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显示,未来地震活动存在相对减弱趋势。湖区西侧澧县至常德一线具有湖区变迁、地貌反差大与地貌发育等特征,地震会相对活跃,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近代地震活动水平都相对较高。为了防止强地震突然袭击,必须加强对该区地震活动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 标签: 地貌特征 地质环境 地震活动性 洞庭湖
  • 简介:本文针对福建省地震局科技人员普遍存在慢性疾苦、轻度心身失调,以及部份工作人员肝功、两对半异常、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等健康状况,提出危害地震科技人员健康大多数慢性疾病,都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建议地震科技人员在日常生活要注意合理膳食、劳逸结合、心理平衡、睡眠充足,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 标签: 地震 健康 疾病 节律
  • 简介:地磁台建设磁性跟踪测试工作很重要,本文通过对跟踪磁测中发现一个异常现象分析,计算了不同重量、距离铁磁性物质对磁房建筑场地磁场影响,讨论了排除施工现场磁性干扰一些办法,并得出各种重量铁磁性物质与磁房建筑物安全距离。

  • 标签: 地磁台建设 磁性跟踪 异常排除
  • 简介:作者于2013年6月底,前往芦山、雅安和成都等在“4·20”芦山地震中震感强烈村镇,对地震前宏观异常信息开展了采集与调研.通过设计宏观异常调研问卷,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共收集134份问卷,其中含有地震前宏观异常信息88条,包括动物、气象、地声、地磁、地下流体、地雾、人体7种类型.通过调研以及对调研问卷分析表明,芦山地震前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和范围宏观异常现象,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前宏观异常特征具有较大相似性.调研还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因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自然现象相对少受人为干扰,是地震前宏观异常主要发生地,因此,应该加强广大农村地区地震认知培训和宏观异常上报信息平台建设,发挥专群结合在地震预测预报作用.

  • 标签: 芦山地震 宏观异常 地震预测 专群结合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
  • 简介:采用断层气体测试方法,对霍州盆地矿区内几条主要隐伏断裂(带)及其活动性进行了测试。进而对该区典型氡气测试成果剖面作了解释分析,并判别了隐伏断裂(带)空间分面具主其相对活动强弱与活动水平等有关断裂活动性问题。

  • 标签: 隐伏断裂 氡气测试 解释分析 霍州矿区
  • 简介:利用波形对比分析与多台到时对比方法找出了流动台站记录地震波形常规分析存在问题,提高了流动台资料利用率.

  • 标签: 综合分析 流动地震台 波形
  • 简介: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微博、微信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因其传播快速和便捷特点已成为传递信息重要渠道.本文基于地震信息传播特点和新兴媒介平台优势,通过对地震信息资源分析,提出了建立以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为主体地震信息发布构架.同时,借助大众新媒体传播及时快捷、立体多元、全面覆盖信息平台,可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地震信息服务.

  • 标签: 地震信息 传播平台 综合服务
  • 简介:十几年观测实践表明,虽然莆田六浅水井不能像深水井那样记录到固体潮和水震波,但是由于它位于地质构造特殊部位,处在若干条大小断裂带交汇处或其邻近地区,也必为地应力变化聚合“敏感部位”。我们通过对该井水位变化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去伪存真,获取到了井水位震前异常变化震兆信息,并成功地进行了闽台地区地震预报尝试,这说明该井水位异常变化对闽台地区地震具有一定映震能力,本文将对其进行浅析和探讨。

  • 标签: 浅水井 敏感部位 井水位 映震能力 异常变化
  • 简介:计算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后潮汐力位变化,并以潮汐力位变化为时间指示,处理美国NOAA提供大气温度(AT)、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时正处于震中所受引潮力较大极值附近;在震中附近,大气温度和地面长波辐射遥感影像,都呈现出震前增温、震后衰减清晰过程。

  • 标签: 玉树地震 潮汐力位 大气温度 长波辐射
  • 简介:本文在对多次地震震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其中符合现代隔震原理或思想震而不倒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划归为5类:(1)柱基“铰结”隔震消能:(2)结构底部柔性防潮层或薄弱层滑移隔震;(3)殿基、墙基或塔基滑移隔震消能;(4)柔性地基隔震消能:(5)采用长周期柔性结构。针对每一类情况分别进行了剖析,并列举了一系列震害实例。最后对现代隔震技术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 标签: 隔震 地震震害 低造价房屋隔震
  • 简介:利用昌黎等台磁测资料,并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震前出现了约3个月短期异常,这对于地震预测预报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地磁异常 幅值比 地震预报
  • 简介:本文分析了台湾地区近期55级以上地震时空图象,发现台湾地区从93年开始55级以上地震逐渐形成一条强地震共轭条带,其中主条带长仅300公里左右。强震条带形成后,1999年9月21日在主条带西南段1/3处条带西侧边缘南投发生了76级地震。南投地震后,55级以上地震条带仍然存在,2002年3月31日在共轭条带交汇处附近苏沃海外发生了75级地震。在共轭条带内相隔两年半时间里发生两次7级以上地震实属罕见

  • 标签: 地震共轭条带 地震图象
  • 简介:简要介绍了平凉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系统,分析了地电场正常极化背景及其特征,讨论了各种不极化异常现象。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平凉台地电场主要构成成分为大地电场,南北向和东西向测值表现为较规则线性极化关系;当观测值中含有异常电信号时,尤其是南北向和东西向接收到不均匀变化场强时,会出现不极化现象。平凉台地电场地震不极化异常表现为:从震前不极化到震后恢复极化一个过程,不极化持续时间一般为4~9天。

  • 标签: 平凉地震台 地电场 频谱分析 不极化现象
  • 简介:对中国大陆地震空间分布进行了仔细探讨,发现6级以上强震在西部(东经105°线以西)有三组近似是对称分布空带现象,每组平行空带相邻带间距为5°,带宽约为1°;而东部则有两组NE、NW向空带将其分割成若干强震块体,相邻空带宽约700km,带宽约为150km。6级以下地震在空间上几乎随机分布。理论推导证明:强震空带现象其实质为一些不连续块状分布强震区在空间有序排列,且控制东西两部分构造运动构造波波长均约1000km,并在同一机理下还统一地解释了强震等间距及构造带等间距现象。应力场反演表明,大陆西部受三组主次不同边界力源作用。在研究过程还发现气、油等轻而易于流动物质聚集区多分布在强震空带内,而金属矿藏多分布在强震块体内,同时从空带分布图即简单地震危险区划图上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已发展建设成大型城市多位于“安全岛”内。

  • 标签: 强震空带 构造波 应力场 矿藏
  • 简介:我国近期提出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应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防震减灾目标。宁洱地震作为我国多年来少有的近城市直下型地震,此次地震震害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在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基础上,根据庙山垭口地震宏观现象以及房屋震害现象,初步分析和总结了强地震震中地区震害特征,包括竖向地震力影响、地震动扭转效应以及地裂缝对建筑结构作用。

  • 标签: 宁洱地震 震中附近 震害现象
  • 简介:本文对天津市典型老旧民居进行了抗震能力分析,介绍了它们结构形式,抗震性能.并根据相应规范和标准,对其中一幢民居楼进行了抗震能力分析和鉴定.研究表明,在遭受Ⅶ度小震时,顶层中等破坏;Ⅷ度震时,顶层严重破坏;Ⅸ度大震时,顶层倒塌.建议尽快进行抗震加固.本文指出了抗震薄弱环节,并给出了抗震加固措施.本文可为天津市典型老旧民居抗震加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标签: 典型老旧民居 抗震加固 抗震薄弱环节 抗震能力
  • 简介:本文主要在对永安井水位记录水震波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择出有代表性震例水震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假设进行讨论

  • 标签: 水震波 震例 断裂 水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