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天祝地震前后的资料,采用了比普通频谱分析分辨率更高的最大熵方法进行处理,展示了主震前及余震的频谱结构变化,试图提取地震发生前的一些地球物理信息,这对于地震预报将是有益的。

  • 标签: 前震 余震 最大熵谱分析 地震预报 天祝地震
  • 简介:在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根据概率法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一致概率反应,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设计反应常常不一致,特别是在长周期部分,一致概率一般均低于相应的规范。为解决地震安全性评价得到的一致概率谱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一致概率和规范,针对一致概率标定得到的衰减指数γ较规范明显偏大的特点,提出了一致概率衰减指数的取值方法。

  • 标签: 一致概率谱 规范谱 衰减指数 地震安评
  • 简介:Housner烈度及修正烈度作为基于加速度记录时程直接得到的地震动强度参数,与建筑结构破坏及地震宏观烈度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仪器烈度物理参数指标。然而,相对于地面加速度峰值、地面速度峰值等地震动峰值参数,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对应的烈度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耗时相对较长,影响了利用烈度确定地震仪器烈度的时效性。基于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统计分析,本文提出了烈度的快速近似算法,仅计算4个方向上的烈度值,采用其中3点作圆即可获得水平面内烈度迹线的近似最大值,使计算速度提高了45倍,且保持了烈度作为地震仪器烈度物理指标的精度。利用在汶川MS8.0地震等386次MS>3.0地震中获取的2701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经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ousner烈度快速近似算法的计算误差在±4.5%以内,可以同时满足地震仪器烈度速报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需求。

  • 标签: 强震动 仪器烈度 谱烈度 汶川地震 快速算法
  • 简介:本文介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TECDOC-1347推荐使用的适用于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场地类型的设计地震反应。通过与RG1.60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设计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TECDOC-1347推荐的研究堆设计反应的特点。

  • 标签: 研究堆 设计地震反应谱 对比分析 地震动输入
  • 简介:本文引进了震级——频度关系的b值的概念,给出了计算b值的矩方法,对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计算和分析了以半年为单位的不同时段M_L≥3.0地震的b值线。所得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发生6级左右以上大震前半年至一年半之内,b值的形态要出现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变化,因而可在地震预报中加以应用。

  • 标签: b值谱 矩方法 形态异常 地震预报
  • 简介:本文通过对记录到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的32个台站的三分量数字地震波形进行倒谱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2个主要爆炸的发生时间间隔约为32.3s;(2)爆炸-2发生在爆炸-1的西北侧约353°处;(3)依据这些记录的倒,无法判定在爆炸-1前是否还存在微小的爆炸。以上结论均与前人研究成果吻合。由于倒叠加采用的是全波形,对滤波频带不敏感,因此,在检测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多次爆炸或其它类似事件(如核爆)上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8·12”天津港爆炸 倒谱 叠加 方位角
  • 简介:把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采用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时所使用的美国西部地区强震资料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衰减关系;采用美国南加州地区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衰减关系。与由丰富的等震线资料统计得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起,用转换方法分别得到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衰减关系。对该衰减关系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反应谱 衰减关系 地震安全性评价
  • 简介:文中以某一实际工程为例,讨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加速度反应规准化对工程场地地震位移时程所带来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根据规准化加速度反应得出的位移时程存在很大的误差.建议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不宜进行加速度反应的标定工作.

  • 标签: 加速度反应谱 标定 位移时程
  • 简介:本文对目前上海市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设计地震动反应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讨论。根据上海市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设计地震动反应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地震安全性评价 设计地震动反应谱 地震影响系数
  • 简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分析了鲁甸地震交通、通信和电力等三类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点及应急抢修情况.鲁甸地震是一次较典型的山区地震,地震地质灾害和强地震动共同作用是造成生命线工程破坏的主要原因.交通系统的主要震害是山体滑坡引起的道路中断,灾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形,道路抢通困难.电力系统的小型水力发电站破坏严重,龙头山变电站的破坏直接导致其下级的2个变电站也断电.通信系统在本次地震中受的影响相对较小,恢复也较快.

  • 标签: 鲁甸地震 生命线工程 震害特点 应急恢复
  • 简介:对街面水库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的详细调研考察,对一些重要生命线工程及危险源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丰富了尤溪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 标签: 街面水库 生命线工程
  • 简介:“设定地震”概念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鲜见在我国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应用。同时,概率方法在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由于时程包线函数的确定源于震级一距离组合的不确定性而带有较大的任意性.本文建议在考虑潜源概率贡献的基础上,引入设定地震的期望震级和期望距离组合,用以控制包线函数。通过修改危险性分析椭圆模型的软件,可以进行计算并给出了算例。

  • 标签: 设定地震 时程包线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简介:厦门-金门大桥桥址地处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南段,濒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为了保障跨海大桥的长期安全性,无疑应对桥址地区的地震地质稳定性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近30多年来,对该地区地质构造调查、陆海地球物理探测、地壳形变观测、地震活动性、地壳动力学和工程场地特征等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块构造自晚第四纪以来,呈间歇性上升运动,速率约1-2.3毫米/年,史今地震能量释放速率为(2.737-7.999)×107焦耳/公里2/年。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速度值为9-13毫米/年。从震源机制揭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为SE125°,仰角2-8°,引张轴(T轴)为SW215°,仰角2-10°,中间轴(N轴)近垂直。这导致台湾动力触角对闽东南沿海产生强烈的推挤作用。形成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在漳州和金门海外曾发生过61/4至61/2级地震,但桥区内未有破坏性地震(Ms≥43/4级)发生,表明厦门-金门地区构造稳定性介于泉州与南澳岛海外Ms≥7.0级地震的不稳定区之间,为相对较稳定区,适宜建跨海大桥。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显示,桥场地区由花岗岩、变质岩形成的丘陵、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所组成。依据场地不同特点与

  • 标签: 地壳动力状态 地震构造 构造稳定性 桥线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