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九五”期间重点项目“震情监视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实践,就“十五”项目建设可能遇到、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几点认识。认为在技术系统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前瞻性,在实施过程,要时刻关注并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注意适用性。前期要开展的网络布线最好采用主干光纤的方案,以满足宽带高速网络的应用。在对外合作时,要切实做到以我为主,主动地参与、共同开发,既要从中学习,又要检查、督促合作开发的进程,当好“监理”;同时要随时帮助合作伙伴解决开发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特别注意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 标签: 应急指挥系统 建设 应用
  • 简介:以地震破裂理论和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增强事实为依据,选取地震频次和应变量两个统计参数,对新疆境内天山北缘、南缘地震带和西昆仑地震带共75平方度区域进行时空扫描。根据两个参数与其前3年均值之比的大小组合,确定小震活动增强区,并分析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提出地震预报判据。通过R值评分检验,说明小震活动增强象方法具有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报效能。

  • 标签: 新疆 时空扫描 小震活动增强图象 预报效能评价
  • 简介:介绍了建立新一代地震区划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总体思路,并从资料、衰减关系分区、衰减关系模型、回归方法、转换等方面说明了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过程,给出了我国分区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结果。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建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基于更加丰富可靠的强震记录和烈度资料;二是采用了具有大震近场饱和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三是采用了使结果更加稳定的分步回归方法;四是在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时考虑了地震活动性特征。与第四代地震区划衰减关系相比,由于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变化和高震级强震记录的增加,高震级下的峰值加速度有所降低,而强地震区的峰值加速度则在低震级时有所提高。

  • 标签: 地震区划图 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 加速度
  • 简介:简要介绍了新地震区划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途径的差异、不同级别活动块体边界带对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控制作用、发震构造模型及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应用等主要技术特色。共划分出29个地震带、77个地震构造区和1199个潜在震源区。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2001)综合方案相比,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的个数都有较大的增加,其中东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6.0、6.5和7.0级的强潜在震源区个数的明显增加,与划分工作中加强了该地区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识研究相关;而西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7.5和8.0级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个数的大幅度增加,与划分工作中注重了活动块体边界带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强调应用发震构造模型指导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特色相协调。

  • 标签: 新地震区划图 潜在震源区 技术特色 三级划分
  • 简介: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介绍了我国和美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发展和现状,对比分析了抗震规范使用地震区划的情况。针对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和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现状,提出了两条建议:(1)地震动参数区划编制部门应直接提供多水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2)抗震设计规范应彻底抛弃设防烈度概念,以地震重现期取代原地震危险程度标示方法。

  • 标签: 桥梁 抗震 设计 规范 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
  • 简介:利用华北地震区的地震资料(1000~1977),对地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和极大熵谱分析,提取了隐含在随机噪声的隐含周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很接近,地震应变能√Ei;释放的隐含周期利用周期分析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5年和305年,极大熵谱分析方法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0年和300年。这三个主要周期存在“倍30”的关系,240年和300年周期是30年周期的整数倍。30年周期反映了各活跃幕的幕式活动规律,300年周期同各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的平均值相符,华北自1000年以来的四个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平均值是300年。

  • 标签: 周期图分析 极大熵谱分析 隐含周期 谱分析
  • 简介:新一代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GB18306—2015)已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智能终端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我们面向公众服务和行业应用,分别研发了地震动参数区划APP(Android和iOS版)及B/S架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新一代区划所涉及的"四级地震作用"、"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等技术方法进行无纸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此外,针对市县基层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为新一代区划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信息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在部分市县工作部门进行了推广和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服务系统 APP 智能终端 互联网 抗震设防
  • 简介:基于"地震区划概率水准确定与地震区划预编试验研究"的成果,本文广泛收集了湖南省境内核电工程的安全性评价报告等有关资料,从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地球物理场及地震地质野外考察等室内、外分析工作的层面上,得出了湖南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并对7种划分的方案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湖南省抗倒塌地震区划预编原则。这一结果对相类似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区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湖南 抗倒塌 地震区划 潜在震源区
  • 简介:结合地震应急对专题图产出的要求,研究“天地图-陕西”的切片方式和服务方式,在ArcGIS实现了天地图瓦片数据与矢量数据相结合。通过研究数据库监听技术、基于Python语言和ArcPy包的出技术,实现地震三要素的自动获取和影响场产出,并最终实现了基于天地图数据的地震专题图自动产出,完全无需人工操作,提高了专题图出效率。

  • 标签: ArcPy 天地图 地震专题图
  • 简介:应用双向差分分析方法对青海地区5级以上地震、中国大陆西部、南北带及全国范围内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该模型的理论预测结果;该方法对5.0级以上强震的长趋势判定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双向差分模型 地震趋势预测 青海 中国大陆 模型检验
  • 简介:水压致裂技术现已发展成为确定地下洞室三维原地应力状态、高压洞室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以及岩体高压透水性的可靠实用方法,并已经在核废料处置、长大深埋交通隧道以及水电站高压力洞室工程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表明,综合测定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充分利用围岩承载力优化工程设计,对确保工程安全和提高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地应力测量 水压致裂 深埋地下洞室 岩体承载力
  • 简介:本文对WebGIS的产生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同时阐述了地震应急在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以往地震应急工作的缺陷是成本高且没能将取得成果让大多数的用户所共享,从而制约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使用。而利用WebGIS跨平台、分布存储、远程操作、易于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来源丰富、扩展空间巨大、开发和应用管理成本较低等特性正好能弥补这些缺陷,拓展了决策功能,提高了决策效率。We-bGIS将在地震应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标签: WEBGIS 地震应急 应用
  • 简介:土的弹性波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力学参数,可用于场地类别划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以及判别砂土、粉土、黄土液化、黄土震陷等。准确测得场地波速资料是进行土工设计和预测岩土地震灾害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收集了甘肃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小区化实测原位波速资料,分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反面案例的形式给出了波速数据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分析方法。

  • 标签: 原位测试 剪切波速 纵波速度 问题分析
  • 简介:对于快速发生沉积和侵蚀的地区,断裂附近的古地震遗迹会很快被掩埋.获取这些地区断裂的位置、上断点的埋深和标志层的断距等方面的数据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这些被埋藏的古地震遗迹.以北京平原区正断性质的新夏垫断裂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逆冲性质的六盘山东麓断裂为实验区.通过探测发现,对于断裂两侧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或粉质粘土的新夏垫断裂,地质雷达可精确定位断裂通过的位置,指示上断点的埋深,但无法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对于在T1基座阶地上通过的六盘山东麓断裂,地质雷达不但可以精确定位断裂的位置,而且可以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进而求得断裂两侧基座的断距.

  • 标签: 地质雷达 活动断裂 新夏垫断裂 六盘山东麓断裂 探槽选址 断距
  • 简介:信息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震害预测的精度和震灾快速评估能力。城市震害预测工作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支持下,能有效对震灾的发生及时获取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对震害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进行科学估算。利用数字城市为我们提供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技术系统,帮助政府快速了解震情、灾情、提出对策。同时,依据震害预测研究成果,结合数字城市、数字福建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防灾薄弱环节,采取减灾措施,制定城市减轻灾害的长远规划,提高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 标签: 数字福建 震害预测
  • 简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历来是军事谋略的根本,在类军事或半军事化的地震应急工作,有效的后勤工作提供充分及时有效的应急保障,不仅为地震应急工作争取到第一时间,同时保证了地震应急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工作的有序开展。本文结合福建省地震应急演练(模拟莆田2006.10.12.19时发生6.3级地震),提出建立地震应急后勤保障队伍的必要性和如何在地震应急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 标签: 地震应急 后勤保障
  • 简介:国际紧急技术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EmergencyTechniques,简称ICET)在1994年研究开发出SAVER救援方案,SAVER的全称为SystematicApproachtoVictimEntrapmentRescue,其实质就是接近被困于有限空间的人并将其救援出来的系统方法。ICET总部设在荷兰,于1993年成立,当时属于荷兰荷玛特公司;1996年从荷玛特公司分离出来;1997年改名为“国际紧急技术中心”。ICET是世界上许多最知名的备受称赞与尊敬的与救援相关的组织成员之一。SAVER救援技术在各类灾害救援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SAVER救援技术和地震救援。

  • 标签: SAVER 地震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