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分辨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性质,并初步研究断裂的活动性。作者在夏垫断裂上采用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的探测方法,获得了多条高质量叠加时间剖面图,图中清晰地显示了从几米到几百米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通过对这些叠加时间剖面的分析,获得了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时间剖面的分辨。给出了对于不同的探测目标层埋深和精度要求所适用的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为提高断层探测的分辨和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确定精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活动断层 高分辨率 纵横波 可控震源 时间剖面
  • 简介:利用高分辨浅层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探测隐伏断裂。结果表明,该断裂的存在,走向北东40-55°,断层上断点埋深为11m和31m,断距2-4m,为正断层,为工程避让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 标签: 浅层地震勘探 隐伏断裂 地质解释
  • 简介:丽江-小金河断裂斜切中国西南“川滇菱块”,走向北东,为一高角度斜滑断裂.与平面遥感影像相比,通过三维影像解译断错地貌有显著的优越性.印度P5卫星数据具备真正2.5m分辨,在制图方面,像对生成DEM以及制图精度可达1∶25000.本文依据立体像对提取DEM的原理,利用ENVI软件DEMExtraction模块提耿出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P5立体像对的DEM.文中利用等高线套合分析法和剖面线法对DEM精度进行评价,结论认为,DEM精度优于1∶5万地形图等高线高程精度,而且与实时动态差分(RTK)测量结果比较一致.文章重点选取了丽江市北东方向干塘子和西南方向南溪盆地两处,将三种高程数据——从P5立体像对提取出的DEM、googleearth影像地形高程和1∶5万矢量地形图等高线生成的DEM,结合GoogleEarth影像做成三维立体影像,较为直观地对三种高程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对比,结论认为,P5立体像对生成的DEM精度最高.在室内利用高精度三维立体图对丽江-小金河断裂断层地貌进行了解译,经过野外踏勘和探槽验证,证明三维影像解译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 标签: DEM 丽江-小金河断裂 地貌解译 DEM精度评价
  • 简介:对于快速发生沉积和侵蚀的地区,断裂附近的古地震遗迹会很快被掩埋.获取这些地区断裂的位置、上断点的埋深和标志层的断距等方面的数据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这些被埋藏的古地震遗迹.以北京平原区正断性质的新夏垫断裂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逆冲性质的六盘山东麓断裂为实验区.通过探测发现,对于断裂两侧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或粉质粘土的新夏垫断裂,地质雷达可精确定位断裂通过的位置,指示上断点的埋深,但无法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对于在T1基座阶地上通过的六盘山东麓断裂,地质雷达不但可以精确定位断裂的位置,而且可以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进而求得断裂两侧基座的断距.

  • 标签: 地质雷达 活动断裂 新夏垫断裂 六盘山东麓断裂 探槽选址 断距
  • 简介:本文估算了用sPn震测定震源深度时的理论误差,结果表明,在单层均匀的地壳模型、地震波形采样为0.02,地壳厚度小于35公里时,用sPn震测定的震源深度误差小于2公里。

  • 标签: 震源深度 误差 地壳模型
  • 简介:利用天水地震台1986~1989年的地震资料及《中国地震台站临时报告》,试算出了通道波πg、Lg1、Lg2及其速度,用最小二乘法初步求得πg、Lg1、Lg2波在本区域的走时关系式,并对πg、Lg1、Lg2波震在该台的记录特征做了讨论。

  • 标签: 影区地震 震相特征 天水地震台
  • 简介:针对震后在大面积废墟下快速准确检测与定位被困人员的需求,本论文提出了用分布式超宽带雷达探测地震被困人员的技术,主要包括对分布式超宽带雷达协同探测网络构建、超宽带雷达生命迹象探测算法、分布式雷达节点探测数据融合方法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多雷达干扰抑制、分布式雷达节点自定位、微弱生命迹象稳健探测、废墟穿透定位误差补偿等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设计方案,为完成分布式超宽带雷达系统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 标签: 分布式超宽带雷达 激光测距 Wi-Fi通信 地震被困人员探测
  • 简介:在数字观测的优势条件下,利用sPn震的动力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sPn震可以通过跟踪首波震来快速、可靠地测定进而测出发生在地壳内地震的震源深度。

  • 标签: SPN震相 震相特征 震源深度
  • 简介:对于发生在地壳内的地震,sPn具有与Pn震到时差与震中距无关以及振幅和周期都比Pn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利用数字台网观测技术的优势,将震中距不同的台的Pn震相对齐后可同时测定多台的sPn震,进而测定该地震的震源深度。这种分析和测定方法简捷准确,可在台网的日常近震分析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到时差 震中距 Pn震相对齐 震源深度
  • 简介:763长周期地震仪1997年起取代基式仪,承担我国一类合网对国内外地震的监测和对外观测资料交换任务。本文介绍了我台763长周期地震仪的震记录特征,有利于台站对震的分析,提高对外资料交换和大震速报水平。

  • 标签: 763长周期地震仪 震相记录特征 极远震
  • 简介:本文分析了台湾恒春海外的一次地震的记录波形的P波的主要特征。首先对其首波PN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线性关系较好,计算出的速度值与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中所用的地壳模型中的速度值一致。其次对其PN波的续至波进行分析,发现该处的地震其射线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明显与没有穿过台湾岛的不同,即没有穿过台湾岛的地震记录波形中首波震之后明显存在有另一组震,而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则没有或不明显。该组震最明显特征是它与首波的到时差随震中距的加大而减小,据此,作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组波,即地壳内的双程反射波,表明该处有低速层存在。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即福建省的东山海外地区及泉州、漳州、永安地区的下方有一低速层存在。

  • 标签: 地震射线 震相特征 低速层
  • 简介:从横向均匀介质满足的基本方程出发,得到视电阻核函数的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通过方程求解,并利用滤波系数法容易得到电阻随深度任意变化的视电阻问题。当各层介质电性结构随深度呈指数变化时,还可得到各层之间核函数的递推关系,这对实际介质的正反演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视电阻率 核函数 滤波系数法
  • 简介:地电阻观测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多数中强地震前地电阻出现了异常变化,而快速地发现、甄别地电阻的变化是地震前兆信息还是干扰,高效率地做好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工作是前提。由此,依据地电阻理论和有关规定,基于VisualC++6.0平台,开发了一款关于ZDSB或ZD8BI地电仪产出的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软件,旨在介绍本软件算法的理论原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并结合陇南中心地震台地电阻观测资料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应用表明,研发的该软件可以将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工作系统化,将日常处理工作中大量繁杂的手工操作自动化,能及时地对资料的异常变化做出初步判定,快速地为地震预测部门提供依据。

  • 标签: 地电阻率 前兆异常 地电仪 软件
  • 简介:主要分析了河北数字地震台网近年来记录到的华北区域近震中6种常规震(PN、PG、P11、SN、SG、S11)的基本特征,分析总结了该区的震特点。利用编目震例库与动态分析演示系统软件,建立了河北台网典型地震震例库。为新人快速了解该区域地震波形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提供了图文、声音、视频并茂的基础数据。

  • 标签: 数字化近震记录 震相分析 典型震例库
  • 简介:对2012年和2013年的浚县地震台测震数据进行了统计。对影响数据连续性的原因以及故障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对提高测震数据连续以及提高测震系统整体工作质量提出建议以及改进方法。

  • 标签: 观测数据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研究了防空洞里地电阻产S的变化与压力、气温、地温和湿度的关系,得到户S法探测深度大的数据内在质量要比小的更好,岩石电阻车具有方向性和年变化,并在一定范围与气温、地温和湿度的变化相关性较好。

  • 标签: 地电阻率 现场实验 方向性
  • 简介:本文采用双层地壳结构的sPn-Pn时差方程,结合华南地区地壳速度模型,得出测算震源深度的方程;根据sPn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利用台网的优势,多台记录对比,正确识别sPn震,依此测算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震源深度。

  • 标签: SPN震相 台湾集集地震 震源深度
  • 简介:地震观测数据受各种周期性因素影响,其动态曲线表现为周期性变化特征,是大小不同的周期和周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利用MATLAB工具包,编程幅频分析和滤波程序,以福州乌鸦咀泉水电导的模拟观测数据为例,对其幅频谱特征和震例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振幅 频率 MATLAB 傅里叶变换 采样率 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