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2016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及其与汛期降水关系,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对流)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南海季风爆发主要的流场特征是整个南海地区(至少在5~15oN区域)由偏东风转为偏西南风,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从南海撤出,孟加拉湾北部的印缅槽生成,同时东亚大槽(120~130°E)减弱,并有强对流活动从5oN附近快速向北扩展到整个南海。200hPa上南海及以西区域在5月第5侯以前盛行西风,而之后盛行偏东风,陆地上的西风带减弱并北撤,低纬东风加强且范围扩大。而且季风爆发前后全球的位势高度场也发生了大的调整。

  • 标签: 南海夏季风 季风强度 环流/对流场 水汽通量 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2016年8月1~3日呼伦贝尔市发生了罕见的高温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及数值预报等产品分析此次过程中的环流演变和要素场等对高温天气的影响,此次过程中(1)本次高温天气主要是受暖性高压影响,副热带高压北上与大陆暖性高压合并加强,且东南沿海有台风(妮妲)沿偏北路径在华南地区登陆起到了促进暖性高压北抬的作用,使其稳定控制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生。(2)当北方有冷空气南下或有降水时,可以有效地缓解高温天气。(3)地面负变压、低层的低湿以及强下沉气流有利于局地气温的升高。(4)高空稳定的湿度层结,不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有利于温度的维持和升高。(5)在自动站的高空,风随高度顺转表明高空有暖平流,有利于气温的上升。

  • 标签: 高温 大陆高压 副高 台风 预报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2016年8月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利用NECP1*1资料以及FY2G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对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584脊线前部为本次暴雨提供了有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本次过程红外亮温TBB在-8℃以下低值区域内出现短时强降水,根据亮温演变来看,云从南部山区向北移动过程中发展,造成暴雨天气;和田上空水汽幅合较强,假相当位温低值中心,大的强天气威胁指数以及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叠至区域与本次暴雨出现区域对应较好。

  • 标签: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暴雨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28日重庆市綦江区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具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以及造成的危害性特别大的特点。綦江区2016年6月28日主要呈2槽1脊型,有一大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华北——重庆一带。暴雨过程主要是在500hPa高空槽和中低层区域的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綦江区较为强盛的西南气流,同时处在西南急流出口区域的前方区域,为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綦江区处在水汽通量附近,为綦江区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綦江区在6月28日的K指数特别大,非常有利于暴雨过程的形成。

  • 标签: 綦江区 暴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场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6年7月2-4日如皋市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低涡东移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次暴雨天气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是由副热带高压西侧所产生的偏南气流,持续将来自南海以及孟加拉湾海的水汽朝华东输送,同时在强降水落区上游构成很强的水汽辐合,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对于上升运动的产生以及维持较为有利,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给予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在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中,K指数始终维超过35℃,大气呈现出特别不稳定的状态。SI指数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如皋市呈现出“中高层干、低层湿”的形势,高温高湿的环境形成热力不稳定条件,促使暴雨天气的产生。

  • 标签: 暴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场 如皋市
  • 简介:摘要大风天气是伊犁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2016年11月4日伊犁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大风天气过程,此次大风呈现出持续时间较长、劲风持久,阵风强等特点,局部地区极大风速为37.1m/s。该次大风天气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对民航运输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应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结合2016年11月4日伊犁罕见大风天气实况,对其形成的过程、造成的影响及预报服务进行了分析总结。

  • 标签: 伊犁 大风天气 影响 预报服务
  • 简介:摘要利用1980—201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提供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西太副高强度指数和西伸脊点指数,通过对1980—2016期间7次普通强度厄尔尼诺进行合成,对比分析了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特殊性,研究了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可能机制。

  • 标签: 超强厄尔尼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菲律宾异常反气旋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探空资料等,对出现在沙湾县2016年4月30日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落区上空区域的大气层结主要呈上干冷下暖湿的态势,层结特别不稳定。高层主要为西北急流、中低层主要为偏西急流,并且与低空辐合切变线共同配合,形成有利的空间配置以及触发条件,推动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暴雨天气发生过程中具备较好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以及热力条件。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前半段主要受“列车效应”影响,中后段具备较为显著的后向传播特点。

  • 标签: 沙湾县 暴雨天气 成因 物理量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郑州机场2016年8月25日暴雨天气影响及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热低压持续维持,促使郑州机场处在倒槽内,倒槽辐合使得水汽朝郑州机场汇集,700hPa存在着西南风朝持续向郑州机场输送水汽,同时郑州机场处在高温高湿高压边缘,很多不稳定能量在这个区域积聚。高空槽推动冷空气持续东移南下,强烈大陆高压促进冷空气主体移向偏东,冷锋动力抬升作用同地面热倒槽不断辐合,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此次暴雨天气形成主要因素。

  • 标签: 郑州机场 暴雨天气 天气形势 物理量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全球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6年8月24—25日发生在喀什地区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主要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在状况下产生的,对流层中层冷空气的不断扩散,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冷锋是对本次强降雨天气带来影响的主要天气系统。在水汽通量散度场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此次强降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喀什发生的这次强降雨天气对流发展系统特别旺盛,降水落区区域的垂直上升运动释放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动力机制。喀什大部分区域K指数均达到40℃以上,并且K指数呈现出先上升之后逐渐变小的态势,促使不稳定能量从积聚到逐渐释放,进而促进强降雨天气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强降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 喀什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11月10~13日阿勒泰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低层,暖切变和锋面气旋暖区控制整个阿勒泰地区,再加上该地区的辐合上升运动强度最大,对于水汽输送较为有利;850hPa低空处的冷切变和地面冷锋不断朝着阿勒泰地区移动,促进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再加上暖湿水汽沿着锋面上升凝结降落,是造成阿勒泰地区出现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暴雪天气出现的过程中,在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的动力性的纬向垂直环流圈,环流圈的存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

  • 标签: 暴雪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阿勒泰
  • 简介:摘要本文对铜仁市2016年7月3-4日暴雨发生的天气背景、中小尺度系统发生等详细分析,探讨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并从中总结暴雨天气发生及发展演变规律和特征,为今后的暴雨预报工作积累一定经验,以提高暴雨预报预测能力。

  • 标签: 铜仁市 暴雨 天气过程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全球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6年8月24—25日发生在喀什地区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主要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在状况下产生的,对流层中层冷空气的不断扩散,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冷锋是对本次强降雨天气带来影响的主要天气系统。在水汽通量散度场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此次强降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喀什发生的这次强降雨天气对流发展系统特别旺盛,降水落区区域的垂直上升运动释放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动力机制。喀什大部分区域K指数均达到40℃以上,并且K指数呈现出先上升之后逐渐变小的态势,促使不稳定能量从积聚到逐渐释放,进而促进强降雨天气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强降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 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