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羊楼洞古镇,在赤壁市往西27公里处,它头枕幕阜群山,背依松峰山北麓,迎关着日月,落寞而清冷。如今,少了繁忙,多了静谧。沧海桑田,世呈变幻。谈起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人们往往会想到"茶马古道",殊不知还有另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茶叶贸易之道。历史上它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经江西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社旗,驮运至黄河,然后一路走张家口,至包头。东路砖茶往北入归化(今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最后到达恰克图,从这

  • 标签: 羊楼洞 轮碾 松峰山 茶叶之路 观音泉 福建武夷山
  • 简介:浑仪是我国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大约创始于战国初期,西汉时期已有“汉落下宏为武帝于地中转浑天”记载。(《尚书通考》)在漫长的岁月里,其形体由小到大,整体结构也由简单趋向复杂。现陈设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仪、简,均为明代正统年间所仿铸。原始浑仪可能由两个环组成,

  • 标签: 简仪 云柱 游环 郭守敬 三辰 天文观测仪器
  • 简介:从地图上看,马来西亚像两片盛开的花瓣,绽放在蔚蓝的中国海南端。金秋时节,马来西亚文化艺术旅游部拿督黄燕燕女士率团第四次来辽宁举办旅游推介会。

  • 标签: 马来西亚 中国 辽宁 旅游推介会
  • 简介: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厂为何定址于汉阳大别山下?决策者张之洞当时的说法(主要着眼于督察管理)一直为一般学者所接受。本文认为,张氏的说法受特定政治环境的影响,并未透露其主要动机。张之洞放弃在大冶设厂之主要原因,乃是由于同李鸿章、盛宣怀矛盾激化的结果。后又受武汉地区社会文化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遂将铁厂设于汉阳大别山下。汉阳铁厂之布局,是当时特定的人文、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传统政治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

  • 标签: 汉阳铁厂 清朝 张之洞 大别山 自然环境
  • 简介:全球“文化核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国家或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以江苏文化自觉为研究逻辑起点,论述了“文化力”向“文化软实力”转变的时代必然性.从全球和地方的双重视角总结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厘清江苏地域代表性文化要素的类型特征,并提出江苏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目标定位。最后,从文化区位、文化传承、地点精神和文化资本等方面提出江苏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现路径,以此为江苏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指导。

  • 标签: 文化自觉 江苏文化 文化软实力 文化资本再造
  • 简介:<正>十四大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上海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上海,以它国际大都市的崭新形象,骄傲地矗立在东海之滨,不但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而且正在建设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国际性文化旅游城市。上海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城市,定位在融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为一体的都市型旅游上。近年来,上海相继竣工的一批有着广泛影响的标志性工程,成为上海都市景观的新资源;改革开放新成就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经济开发区,是发展上海商务观光旅游、购物观光旅游、国内外会议展览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城市建设和举办各种专项文化,推出各种旅游节庆,吸引千百万人近悦远来游上海,上海已经形成发展都市旅游的良好基础和氛围。

  • 标签: 产品定位 旅游产品 高层建筑 旅游城市 都市型旅游 旅游资源
  • 简介:上海衡山路作为一条旅游休闲特色街,已经引起旅游界普遍的关注,得到旅游者的好评。本文从性质定位、文化内涵、形象策划、地理范围、客源结构以及功能作用诸方面,对衡山路旅游街定位作全景式的探讨,把开发衡山路旅游街纳入开发上海都市文化、树立上海都市旅游形象的范畴。

  • 标签: 上海 衡山路 旅游街 定位思考 旅游形象 中国
  • 简介:区域旅游意象文化设计是个值得深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的绍兴为例,尝试运用“思想实验室”的技术路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旨在启动西欧北关市场而为绍兴度身打造的旅游意象定位的英语表述方式“VintageShaoxing”以汉语的“风流绍兴”对译之,并从人文地理视角进行内在底蕴和外显载体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论证。笔者希冀如此立足创新的“这一个”区域旅游意象定位之文化设计探索具有举一反三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 标签: 风流绍兴 旅游意象 定位 文化设计
  • 简介:基于对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旅游目的地营销方面存在问题的观察,本文探讨了与旅游目的地定位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旨在分析和澄清定位与品牌化的关系、旅游目的地的定位目的、品牌定位与品牌形象的关系、目的地形象的形成原理以及旅游目的地定位的原则,并就个别术语的使用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 标签: 旅游目的地 定位 品牌化 品牌形象
  • 简介:本刊记者在珠海唐家湾镇举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上,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同济大学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三教授。

  • 标签: 城市规划 阮仪三 生活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教授 访谈录
  • 简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选择是理论建构和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基于我国国情和社区建设实践,中国未来城市社区建设的未来理想图景是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对社区建设模式主体的确定及功能的定位,是理论构建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未来的内生型社区建设模式下,存在着党、政府、社会、市场和居民五大主体,各主体的角色功能应定位为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行动、市场辅助和居民参与。

  • 标签: 社区 城市社区 社区建设模式
  • 简介:本文立足于区域旅游意象文化设计,通过本土地脉、文脉、人脉梳理和市场潜能分析,采用了“财智”作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的主题定位,并将其纳入适销对路的产品(项目)架构之中。本文认为,“意”与“象”呼应互动应成为旅游文化设计的基本技术路线。

  • 标签: “财智东钱湖” 旅游意象 定位
  • 简介: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了三个概念的独特的理论倾向点,并分析了在当前目的地品牌化背景下三者的整合运作与发挥作用的机制。

  • 标签: 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定位 目的地品牌化 目的地品牌本体
  • 简介:广州西关大屋是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古、雅、幽、秀、洋”之艺术特色。因城市功能结构变迁,西关大屋历史街区则具有“静、慢、清、悠、闲”市井文化新型生活方式的相对区位优势。通过“传统-当代”的活化手法进行积极开发,打造“广州西关民间文化产业风情体验国际性旅游区”,塑造广州世界名城文化景观形象,则是一条“亲民、爱民、惠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标签: 广州 西关大屋 市井新生活 传统当代并存 国际体验旅游
  • 简介:移动信息时代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城市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随着智能手机出现和手机功能不断发展,手机普及率大大提高,基于位置服务应用的智能手机数据成为最具研究意义的大数据来源之一,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对该数据特征和以往其应用于城市研究领域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结合该数据特征和智慧城市研究领域,从城市居民行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和城市管治四个方面介绍了智能手机定位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文章的最后对手机定位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并强调手机定位数据研究应与规划实践相结合。

  • 标签: 智能手机 定位数据 城市研究
  • 简介:近年来,各行各业借助功能业态的调整来复兴和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案例逐步增多,但也出现了理论薄弱、方法简单、缺乏定域性等不足,对大量的历史建筑缺乏有效的业态控制手段,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处于单一化、短期化状态。根据湖州衣裳街区有机更新的经验,按照逐层分级模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文脉"与"商脉"完美地统一起来,既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激活了中心区的商业氛围,放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成为湖州城市的文化地标。

  • 标签: 历史文化 业态 商业
  • 简介:中国古代是一个航海发达的国家,拥有同样先进的航海技术应在情理之中。航海南北定位是航海技术中关键的一项,本文拟研究该技术在中国古代开始应用的时间。文章参照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该时间逐步前推。通过梳理中国古籍中对日本方位记载的演变,揭示了对日本方位的认识从错误到正确的转变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认为这正是航海南北定位应用导致的结果。同时结合文献及遣唐使、商人等在海上实际航行的状况,推知航海南北定位在中国古代航海中开始应用的时间应在约838年至907年之间。此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比西方早约6个世纪,是对世界航海导航技术作出的贡献。

  • 标签: 航海南北定位 中国古代 开始 应用
  • 简介: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将蚌埠建设为“皖北中心城市”,这对蚌埠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蚌埠城市文化建设进行问题研判的基础上。通过对蚌埠城市文化特质的分析,提出其城市文化资本再构建的6大路径选择,以及蚌埠新城市文化模式的构建,即将蚌埠定位为“后皖江城市带的‘宜居之都’”、“泛长三角的‘生态腹地’、“沿淮城市群的‘文化中心’”、“新皖北旅游区的‘产业中心’”以及“中国的‘浪漫之都’”,由此形成蚌埠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因,提升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软实力。

  • 标签: 城市文化资本 蚌埠 路径选择 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