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伴随中国工业、城镇建设,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进程中,工业遗产应如何制度、法制保护成为重要议题。通过剖析当下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现状,指陈问题,比较域外工业遗产保护实例,从文化遗产、城乡建设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地方性法规完善的角度,对完善我国工业遗产法制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工业遗产。

  • 标签: 工业遗产 法律保护 文化遗产 城乡规划 三线建设
  • 简介: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已经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工业建筑遗产,它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是城市工业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快速城市进程中,人们对工业建筑遗产逐步消失的现状认识不够,如何保护并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对城市日益老化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了研究,从历史文献研究中,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历史、工业、社会经济价值进行了阐释。通过对几种旧工业遗产如1933年屠宰场和南市发电站等进行理论研究和分类,先研究其局限性和潜在的再利用价值,然后针对老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目标、程序、方法和策略,提出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和指导。希望这些方法能成为当代中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一种持续评价的方式。最后,形成了一些关于上海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再生及其影响的基本结论,同时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工业遗产 历史建筑 建筑再利用 上海
  • 简介:进入21世纪,快速的城市和全球进程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在我国,“退二进三”使得老工业区如今成为工业遗产集中区——工业遗产的大量涌现对当代中国无疑是一项挑战。对于工业遗产集中区可持续管理问题,遗产评估与策略生成是相关工作的第一步。应用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从整体性、动态性、特异性角度提出了针对此类城区的评估要点,并结合这些要点构建了评估流程以及评估与策略生成体系。本体系构建旨在提供一种一体、动态性、多学科交叉的工业遗产评估与策略生成方案,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方法在老工业区的应用,推动工业遗产可持续管理。这一实践思路或可启发相关工作者最终取得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 标签: 城市历史景观 工业遗产 价值 评估 可持续管理
  • 简介:工业遗产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载体,它见证了城市步入繁荣的历史,也镌刻着公众集体的记忆。但是当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转型时,工业遗产就成了一个桎梏场所。如何基于城市的视野,使工业遗产变成城市的活化细胞是我们当前面对的难题。从整体宏观和局部微观的角度,挖掘城市与工业遗产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并且通过有效的整合区域资源,来实现多维度的转型与融合,由此来激发其价值的再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工业遗产 城市视野 价值活化 转型融合
  • 简介:文章梳理工业遗产旅游概念,并阐述工业遗产旅游在工业遗产经济价值中的相关性。通过对胶济铁路济南段沿线站房建筑遗存现状的田野调查,剖析其铁路工业遗存现状、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总结出胶济铁路济南段铁路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为胶济铁路济南段沿线铁路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 标签: 胶济铁路 济南段 工业遗产 旅游价值
  • 简介:本文梳理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2011年以来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经验,指出工业遗产工作目前在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组织等层面面临的困境,包括价值认定、再利用惯性和工作组织模式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我国正在进入后工业时代,对研究实践的全面总结和有关问题的积极思考将有助于国内工业遗产真正走上可持续道路

  • 标签: 工业遗产 保护 可持续发展 再利用
  • 简介:针对工业旅游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具身理论为指导,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以下理论和实践目标:第一,研究发现工业企业的本体功能(如生产与销售)形成了制约工业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具身障碍,具体包括功能性障碍和连带性障碍。第二,具身障碍的移除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一些障碍移除困难,而另一些障碍可以通过克服和遮蔽等手段来消除;同时发现,场景组织以及旅游者的移情参与也是具身实现的途径。第三,具身体验的实现需要身体、场景以及二者之间互动的协同作用,这样的过程可以表示为一个三维谱系。第四,运用以上新范畴和相关命题构建出的工业旅游具身体验模型可以指导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即供给方可以通过障碍移除、场景组织唤起游客的移情参与,进而提供高质量的工业旅游体验。

  • 标签: 工业旅游 具身理论 具身障碍 障碍移除 具身实现
  • 简介: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些用地从城市相对边缘区域变为核心区块,用地中的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面临着或拆除,或迁出,或改建的命运,如何实现用地新外部条件下建筑生命周期地延续,如何从空间设计角度使得地块的发展能契合城市更新生长的脉搏以获得新的生命活力是建筑师面临的新课题。以杭州某地块废弃工业建筑为出发点,探索从城市角度进行废旧建筑再利用的可能方式,通过连续两年同一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成果对比,反思在城市背景下进行废弃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关键点,以期对其他同类项目有所借鉴意义。

  • 标签: 废弃工业建筑 再利用 城市更新 公共空间 废墟
  • 简介:产业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章对创新型产业集聚空间的基本概念,产业竞争机理、要素磁性吸引机理、品牌性市场环境促进机理、交易成本节约机理四大形成机理,操作和制度层面的运行机制进行辨述,对近年国内创新型产业集聚空间的发展进行反思,从硬环境方面提出创新型产业集聚空间的关联性配置和精确性定制,软环境方面提出设计灵活的政策机制、齐全的功能配套、特色的产业文化以及便捷的生活服务等转型发展路径。成果可为城市创新型产业集聚空间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知识经济 创新型产业 产业集聚空间 转型发展
  • 简介:胶济铁路作为我国较早修建的铁路动脉,横贯山东腹地,深刻影响了20世纪初至今沿线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风貌。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胶济铁路的终点城市,保护铁路工业遗产特色是延续其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途径。对胶济铁路济南段铁路工业遗存现状进行田野调查,梳理和总结了其发展脉络和遗留状况;从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胶济铁路济南段铁路工业遗产作分析,依据近现代建筑遗产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胶济铁路济南段整体铁路工业遗存展开价值评估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发掘胶济铁路济南段的遗产价值并提出保护的必要性。

  • 标签: 胶济铁路 济南段 工业遗产 价值研究
  • 简介: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各地都逐渐出现了遗弃的工业区,如何处理这些城市中的工业废弃地成了当地政府的难题。以江西省南昌市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为例,通过对园区实地探查走访,总结分析园区的规划设计特点与目前尚存在的问题,旨在探讨实现城市工业废弃地活力再生的策略。

  • 标签: 工业废弃地 再生 可持续
  • 简介:苏南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域,近年来为应对生态转型的发展诉求,在立足产业转型与生态文明,推动苏南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实践创新与模式探索。《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从苏南产业转型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苏南工业园区为考察对象,详细阐释了地方生态产业转型的现状、问题和逻辑,从清洁生产、低碳排放和循环经济等维度解读了产业转型的具体机制,并解释了经济优势、政策倾斜和人文生态等维度对于产业转型的基础逻辑。从理论层面给出了环境污染的“政绩跑步机”机理解释,进一步推进了地方治理创新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研究深入,对于生态文明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苏南工业园区 产业转型 生态发展
  • 简介:旅游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构建城市长效机制。本文从指标代表性入手,在构建旅游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与城市耦合协调关系的省际格局。结果显示,旅游与城市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格局。这种省际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水平、服务供给、环境条件、产业实效、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具有经济主导和产业支撑的特征。未来应遵循地域差异与实际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 标签: 旅游化 城市化 耦合协调关系 省际格局 形成机制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逆城市”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以及历史学等专业学者的关注,日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研究的学术生长点。“逆城市”是“城市”衍生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与“反城市”以及“郊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学科学者们的争议与误解。基于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这一“社会事实”,认为,城市进程中的“逆城市”,不是“反城市”,与“郊区”存在显著的区别。对“逆城市”进行本土概念界定,有助于构建中国本土性的逆城市理论,促进学术界重新认识1949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实践。

  • 标签: 逆城市化 城市化 反城市化 郊区化
  • 简介:钓鱼岛争端是困扰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日本顽固坚持其固有立场,借助美国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不断制造事端,使钓鱼岛争端不断升温,严重干扰了中日正常的经贸、人员往来,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两国关系陷入僵局。特别是2012年日本"国有"钓鱼岛政策的出台更使得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使中日政治关系陷入冰点。

  • 标签: "国有化" 钓鱼岛 中日关系 钓鱼岛争端
  • 简介:治理概念本身意味着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突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互动,强调公共服务体系的效率、法治和责任.在新疆南疆地区,由于生态环境、人口、民族、宗教等特殊因素,加之暴恐事件频发,存在着现代进程下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对南疆社会治理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南疆地区产业发展、反贫困和援疆等方面着手,从南疆地区人口居住格局、族际关系、宗教管理、基层组织等方面讨论社会治理的效果,成果相当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现代进程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国家战略与南疆治理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南疆社会治理的法制三个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

  • 标签: 新疆南疆地区 现代化进程 社会治理
  • 简介:城乡一体发展反映城镇的域面载体——区域(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质量,是城镇的终极目标。城乡一体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城镇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从城乡关系演变路径、城乡一体的内涵入手,在阐释国内外城乡一体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选择相关指标,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监测与评价了西部城乡一体的实现程度,查找出西部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标签: 城乡一体化 评价体系 西部地区
  • 简介:21世纪的中国以经济发展为重点,工业进程的加速推进了城镇发展的步伐,产业过度集中和城市人口逐渐聚积,造成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问题。城镇建设因城市扩张和更新使空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层出不穷,规划不正义导致空间被侵占和剥夺、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新方向。本文从正义视角出发,研究苏州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对绿色生态可持续环境的治理方法和公平正义的城乡规划管理政策,从而寻求发展正义的绿色城镇的和谐路径。

  • 标签: 正义 绿色城镇化 生态环境 可持续性 对策研究
  • 简介:在城乡一体的背景下,乡村城镇建设步入发展的热潮期.在此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消除城乡隔阂,促进城乡发展的模式比如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无论是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还是田园综合体都是城镇进程中的有益探索,应合理规划、量体裁衣,不宜盲目开展大规模建设.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两种模式目前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田园综合体模式存在优势,阐述田园综合体与二者区别,总结乡村城镇发展过程中应思考问题.

  • 标签: 乡村城镇化化 乡村建设 田园综合体 美丽乡村 特色小镇
  • 简介:目前学界对中国现代的反思缺少一种空间,即边疆的视角。通过对中国现代战略的考察,文章指出在中国现代战略的背后,潜藏着一套隐秘的知识体系——“中心主义”“东部主义”“民族主义”。笔者继而从史学领域兴起的“从边疆看中国”视角中汲取资源,站在反思中国现代的角度,认为该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将中国现代的整体性知识话语进行解构,对边疆地区现代过程中的“中心主义”“东部主义”等话语知识进行反思,重新认识和看待边疆地区的现代

  • 标签: 中国现代化 中心主义 民族主义 内亚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