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关于"旅游是什么"的讨论由来已久,但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采用演绎逻辑或历时分析。通过访谈收集62位社会大众对此问题的回答,并使用内容挖掘分析法提取高频词后,本文发现,旅游的核心构成是时间、空间与体验;旅游的本质动机包括放松、体验、猎奇、享乐、社交与审美。本文又采用扎根理论编码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消费者建构不同的旅游类型,具体包括享乐型旅游、体验型旅游、生活型旅游和消费型旅游。对文本进一步批判性分析又发现,社会大众建构的旅游是被体制化的,旅游所追求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体现在旅游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以及对旅游行为特征的刻板印象。

  • 标签: 旅游 本质 社会大众视角 反思
  • 简介:本文梳理了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实证研究的评估对象和影响范围的不同选择,并围绕会展经济影响评估框架,对评估过程中的数据调研及处理、评估方法选用、经济变量指标、评估结果分析等四方面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并逐步深入,其研究重心为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具体体现于对高估评估结果、低估评估结果以及影响评估结果的其他因素的探讨和争论;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主要是数据有效性的持续提升、评估方法的探索及修正、会展其他经济收益的评估等。

  • 标签: 会展经济 影响评估 国外
  • 简介:扬州运河的演变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成为运河与扬州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自吴王夫差挖邗沟、隋炀帝开凿运河以后,运河在扬州与长江交会,扬州成为南北水运枢纽,运河的凿通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清代扬州加强了自己的转运地位,成为南漕北运的咽喉和国家中部各省食盐的集散地。运河的变迁对扬州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突显了扬州作为东南漕运中心、盐业集散中心与中外友好往来重要港口的枢纽地位,繁荣了扬州运河沿岸的市镇经济,接通了苏南苏北的联系,形成了扬州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 标签: 运河变迁 社会影响 文化影响 扬州
  • 简介:商业活动的一大特性是流通性,在商业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商人阶层一直是推动边疆社会民俗变迁的重要力量。而近代鹤庆商业贸易的繁荣和鹤庆商帮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影响了边疆地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导致了民风民俗的改易变迁,促使民俗日益丰富多样,民风也逐步开化和文明,促进了边地民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而商业推动民俗变迁的过程更是一个边疆各民族交流与融合发展的过程。

  • 标签: 云南 商业发展 民俗变迁 边疆
  • 简介:作为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地级市,崇左市在广西沿边口岸经济发展中极具代表性。本文在总结崇左市口岸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在基础设施、开放力度、开放平台、产业支撑、边贸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口岸经济发展的突破路径。

  • 标签: 广西 崇左 口岸经济 边境贸易
  • 简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14年南京旅游网络结构变化。研究发现:①旅游网络结构分层仍存在,仍然呈现强中心线型结构。但旅游网络密度增强,旅游网络密度由0.35增长到0.41,旅游者旅游线路安排中旅游节点数量也由4个增加至7个。核心成员之间的联结密度有所下降,由0.81降至0.49;核心-边缘区联结度提高,呈现由核心节点向多节点分散分布的特征。②旅游节点不均衡有所改善,旅游流分布更均衡。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略有下降,2006年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的均值为5.19,2014年则降至5.04。旅游节点在亲近性指标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也有所改善。但5A级景区在网络结构中仍承担重要的中介作用。其效率性、约束性、效能大小仍然较高,表明这些核心旅游节点在旅游流中竞争力仍较强,使得这些旅游节点具有不可替代性。③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旅游地日益呈现出多节点多区域的空间布局。不同性质的旅游节点越来越多,新的旅游节点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逐渐显现。文化节点成为新的城市文化体验场所,交通节点也对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

  • 标签: 旅游流 社会网络结构 历时性比较 南京市
  • 简介: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9年~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变量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新近发展的异质性面板协整技术对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FMOLS估计方法测算出中国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产出弹性。研究结论表明,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并且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显著积极影响,进而为TLGH在中国情境的存在性提供证据。此外,与人均旅游人次相比,旅游产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产出弹性更大。

  • 标签: 旅游发展 经济增长 异质性面板协整技术 FMOLS
  • 简介:民国年间,“易淤易潮”的河湖环境与堤垸位置差异使湖南沅江廖堡地区就河道治理问题形成了建闸与浚河两派对抗力量。在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讼中,该区域水利关系所处的动荡局面恰好彰显出中国传统水利社会的内在困境,即传统社会机制有限的调解能力与生态环境持续性衰败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变迁的巨大压力,民国政府几经竭蹶,最终借助水利科技实现了这一区域河道治理的近代化变革,使其水利关系得以成功重构,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这一过程昭示出传统社会水利治理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对当下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 标签: 民国 水利社会 河道治理 内在困境
  • 简介:环渤海地区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该地区毗邻京津大都市,自然资源丰富,城市密度大。但是有很多制约因素束缚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包括行政分割、产业趋同、城市分布不均衡等。为了使该地区得到充分发展,需要进行城市团的划分,并且要进行分级开发。环渤海地区按照区域联系可以划分为沈阳城市团、济南城市团和京津冀城市团等。在发展对策方面需要进行产业整合、城市整合和加强物流建设。

  • 标签: 城市组团 分级开发 环渤海 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