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出现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观光农业,经过九十年代的迅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旅游的热门项目。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询问的方法,对稷山县板枣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加以梳理和剖析,在此基础上,又针对相应问题从政府和农户经营者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解决路径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全域旅游 板枣观光业 发展路径 稷山县
  • 简介:与传统的玉米种植史研究范式不同,本文从气候突变、山林经济角度分析清代浙江省玉米种植史料的生成,认为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的几次洪灾促使地方官员和士绅提出玉米引发水土流失的观点,道光年间降雨量增多又推动其形成更为完整的玉米为害表述体系,进而影响地方志的书写。清代江南木材需求量扩大,繁荣了浙江山区的杉木种植业,推动棚民采取刀耕火种法和林粮间作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玉米也因具有根系发达、穿透力强等特点而取代传统杂粮成为新的'花利'作物,承担起维系劳资双方利益分配机制的功能,但却没有成为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更不会直接促成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 标签: 玉米 气候突变 山林经济 “花利”
  • 简介:本文分阶段论述了明清山东省种植业的发展与分布特征,并考证了清末山东棉花亩产、总产及其商品率。基本结论如下:一、在政府扶持下,明初期棉花引种山东省并得以迅速推广;分布上的广泛均衡性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体现。二、明中叶以后,山东省棉花种植在北方率先走向专业商品化,逐渐形成了鲁西北与鲁西南两大商品棉产区;后来由于供销地理的变化,鲁西南产区衰落下去,而鲁北平原却发展成为重要的棉产区。三、清末山东引种推广了美国长绒棉,全省植棉260万亩,平均亩产籽棉65斤,总产籽棉169万斤,其中长距离贩售率为40%。

  • 标签: 明清时代 山东省 商品棉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