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鼋头。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登上鼋头,极目远眺,浩渺湖水,涤尽人间的嚣尘,远山如黛,直舒胸臆。它也是纵观太湖山水组合最佳处,一脉青峰,从充山逶迤而下,伸人太湖洪涛之中。

  • 标签: 太湖 无锡 樱花
  • 简介: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形态 水环境
  • 简介: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 标签: 铁路建设 沪杭甬铁路 太湖流域水利 地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