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
  • 简介:在世界文化史上,再也没有哪两种文化有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密切。这种密切关系来自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汲取。郭沫若曾经指出:“中国在隋唐以后经过好些的外族蹂躏,古代的衣冠人物荡然无存而又另起炉灶。日本则是因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这种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封建文物及至良风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被保存着。例如唐代的宫庭音乐和舞蹈,在中国是失传了的,而在日本却还有保存。有些乐谱被改成五线谱,并灌入了胶片,日本人竟把这些乐舞视为‘国粹’,用来招待外宾”。[1]以至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惊呼:“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2]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海绵般吸收的特性,主要得力于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最明显的莫过于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日本儒学 儒家思想 圣德太子 中国文化
  • 简介: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 标签: 隋唐五代 民间信仰 仪式
  • 简介:博物馆的公共性要求博物馆要持续地通过各种评量、检视来确保运营效率和社会效益。博物馆展览设计要对焦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上,要把观众研究放在展览规划中做过程的检视点,做观众可以接受的教育性展览。展览评量要与展览的发展过程同步进行,要通过观众的反应和同侪的批判来准确地评量博物馆展览。

  • 标签: 博物馆展览 展览评量 观众研究 公共性
  • 简介:以往有关民间信仰与社会整合关系的研究均得出了“民间信仰能促进社会整合”的理论观点,但立论基础比较薄弱,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以往理论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有关民间信仰与社会整合的理论框架。“社会整合”区分情感整合与行动整合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再分别被操作化为两个具体指标进行测量:信仰认同感、道德共享感与仪式组织度、人际交往度。在这个理论框架指导下开展对仙人庙的个案研究,最后研究表明,仙人庙对于村落社区具有非常有限的社会整合功能。

  • 标签: 仙人庙 民间信仰 社会整合 情感整合 行动整合
  • 简介: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发展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新形势,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举措,在广东掀起了文化发展的热潮。在国务院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广东省申报的78个项目有41项(合并后为29项)榜上有名。日前,在广东举办的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活动中,西部时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就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与岭南文化的新整合,进行了专题采访。

  • 标签: 广东省委书记 岭南文化 副厅长 文化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 简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舞蹈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没有真正走进绝大观众的视野。当影像和LED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舞蹈的生命空间,更加而彻底的改变了现代人对艺术的认识,而这个生活的“传感器”将使舞蹈这个艺术得到从未有过的视觉领域。随着各种舞蹈赛事的电视播出以及各类晚会中视屏资料与素材的运用配合,舞蹈艺术作品、舞蹈专题片、特色晚会频频亮相荧屏,曾一度被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舞蹈艺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得这种不太多有机会接触的艺术拥有了更广的观众群。人们通过高端媒体技术认知舞蹈、理解舞蹈、感受舞蹈,借助电、光、影的魅力和张力,传递出舞蹈美的另外一面,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产生更深远的意象,这种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艺术感官的普及和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剧场空间 空间延伸 信息时代 需求 共享
  • 简介:浙江农村地区民间宗教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民间宗教在世俗化大潮中,如何通过宗教市场实现社会整合的案例。在传统民间宗教礼俗的基础上,围绕着宗教产品的生产、消费,村落内部资源实现了代际流动和阶层流动,达到了去社会分化的效果。同时,代际之间、阶层之间在宗教消费和获得面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过日子”的价值和意义,重塑了村落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实现了内部整合

  • 标签: 民间宗教市场 宗教产品 佛纸 宗教消费
  • 简介:本文讨论并分析了盐类,大气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对陶质文物的影响,对有关陶质文物的保护方法作了简要综述,同时介绍了一些个人在加固陶器中的体会

  • 标签: 陶器 加固 文物保护 高分子材料
  • 简介: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阐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持有的态度,并对非遗的现状和保护遇到的困难加以解析,以浙江非遗戏剧的保护的成功举措为例,以期对本地非遗的保护工作有所启发借鉴.

  • 标签: 非遗濒危项目 抢救与保护 探索借鉴
  • 简介:<正>一、命名方法方法规定了本院所藏瓷器标准化命名的顺序与内容.本方法的编写着重考虑到电脑检索的方便,也照顾到其它方面因素.本方法的编写参照采用GB1.1——87《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国家标准局1987—01—28发布1987—1O—01实施·中国标准局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博物馆藏中国产瓷器编目卡的正式全称定名.2、方法的基本构成

  • 标签: 官窑 瓷器 命名方法 南京博物院 天青釉 标准化
  • 简介: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鼓励全国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试从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方法等方面开展论述,阐述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标签: 博物馆 文化创意 意义 方法
  •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网络传播博物馆信息的优势和特色,必将使网络传播成为二十一世纪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博物馆 信息 网络
  • 简介:中国的民俗学在近十几年来似乎处于某种尴尬的状态。

  • 标签: 民俗学 历史 传统
  • 简介: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对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传承原生空间受到冲击的时代,尤为重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不仅继承了数字化存储的优势,而且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而提高了民间文化资源的空间演示效果,增强了科研的可利用性。GIS所具有的整合分析数据的优势,及其突出的空间区位性,为解决数字化时代民间文化整体保存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划分民间文化空间演示类型的基础上,认为数字化过程应该保留语境信息,而空间思维模式所营造的多种演示模型将会是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民间文化 数字化 空间 GIS
  • 简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的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的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的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的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的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的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的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的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志"。

  • 标签: 民间文学志 田野研究 叙事 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