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正>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容器,从现有材料看,其器类大致有鼎、卣、尊、缶、(?)、鉴、(?)等,以下就这些器类中值得讨论的问题逐一分析.鼎.这类器中的越式鼎.学者们均作了深入研究.不再讨论.而对于广出土的楚式鼎则需再作分析.有学者认为罗定南门垌和恭城秧家各出土一件楚式鼎,对恭城秧家的一件鼎.有说楚器,也有人认为是“仿中原和楚式”的“越式青铜器”.但观此器形与纹饰,属楚式青铜器,是毫无疑问的.罗定南门垌的一件鼎是否为楚式鼎?笔

  • 标签: 两广 青铜容器 罗定 百越文化 恭城 中原地区
  • 简介:学者们认为,粤语的形成,在广信时期是最关键的。过去,不少人认为粤语出自广州或珠江三角洲一带。而广东语言学家叶国泉(《广东省方言志》主编)与罗康宁在《语言研究》第一期(1995年)上发表《粤语源流考》一文,则提出“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也就是广信一带。从中原传入的古汉语文化,正是在这里,与古百越文化结合、交融,语言也逐步发展为一种既有古汉语特征、又有百越口语特征的语系,从而扩展到了南方各地——广

  • 标签: 滥觞 广府 语言研究 百越文化 珠江三角洲 语言学家
  • 简介:进入近代之后,广府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上,是全国最发达的几个地区之一;在政治上,是国内政治运动引人注目的地方乃至中心策源地;文化上,以兼容中西、多有创新、充满生机活力的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华夏文化中独树一帜。华侨作出的贡献无疑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 标签: 华侨 政治运动 华夏文化 地方特色 目的地
  • 简介:广州要追求的已经不止于生活在中等水平,而是一种地位,是一种不被取代的地位,是要保持国内一线城市,将来跻身国际化城市的地位。成就这种地位,就要在城市文化、城市标签上一个档次,这才是广州的追求。对广府文化的注重和研究,已经不是一个纯学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极为重大的社会意义的现实问题了。

  • 标签: 广府文化 国际化城市 城市文化 社会意义 纯学术 广州
  • 简介: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广府人,在追溯他们的祖先时,总会饱含深情地告诉你:“我们的祖上来自南雄珠玑巷。”

  • 标签: 情结 珠江三角洲 珠玑巷
  • 简介:我国的园林建筑艺术,至明、清为集大成时期,岭南园林作为后起之秀,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鼎立比肩,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岭南园林始学扬州,后学苏州,有不少仿效江南园林风格之痕迹,至明后期渐显自身特色,突出岭南自然风光。

  • 标签: 岭南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江南园林 建筑艺术 园林风格 自然风光
  • 简介:要了解广府民系的形成,不研究其“开基”地珠玑巷,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上的广府居民,其族谱、家谱,大都声称自己的远祖来自干珠玑巷,有人甚至认为,珠玑巷移民后裔“约占今日整个广府民系人数的60%”。

  • 标签: 广府民系 珠玑巷 滥觞 传说 珠江三角洲
  • 简介:<正>查阅了一些姓名学和民俗学方面的著作,却始终未见到关于河北人鸿习俗的论述,心中有所不安。鸿活动曾是河北省许多地方影响甚大的民间风俗,其内容又涉及到姓名文化的许多重要方面,对于姓名学和民俗学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何况这项活动演变到50年代初期已悄然而止,虽说尚有少量参与人健在,若不抓紧做些调研工作,现代人岂不是坐失良机?正是从这方面考虑,笔者想首先把一些仅知的情况和想到的意见提供出来,以引起各位同行们的重视,为及时挖掘和整理鸿活动的有关资料,共同做些有益的工作。

  • 标签: 河北农村 取字 民俗学 姓名文化 姓名学 字号
  • 简介:2000年在栖霞寺千佛岩窟区61佛龛门楣上寻访到纪年题名石刻,此次发现提供了开凿于齐梁问的千佛岩石窟的准确竣工年代,纠正了过去石窟竣工于梁天监十年的说法,并为鉴定同类时代的佛龛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栖霞寺 千佛岩 佛龛 纪年题名 摩崖 石刻艺术
  • 简介:广卫路这名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明代。当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在每个通都大邑都设立卫所(即驻防军队)戍守。广州的左卫右卫在今吉祥路与广卫路交界处。吉祥路在开辟为马路前,分为三段,北段为莲塘街,中段为洛城街,南段为卫边街(意即在左右卫的旁边)。左右卫这种驻防制度,清雍正年间便裁撤了,但卫边街这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 标签: 悲歌 驻防制度 雍正年间 朱元璋 吉祥
  • 简介:作为广州老字号之一的风行牛奶,是老广州记忆中最熟悉、最亲切的牛奶。如今大大小小的乳企竞相绽放,但老字号创业时的传奇、成功时的辉煌与经久不衰的魅力依旧成为人们内心中特殊的情愫。

  • 标签: 牛奶 广州 老字号
  • 简介:又称“龙抬头”、”青龙节“、”春龙节”、”龙头节”、“兴龙节”等,节期在惊蛰前后。“惊蛰地气通”,随着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

  • 标签: 抬头 惊蛰 土地
  • 简介: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就连一些节气,也是与龙相关的。如这一天,从农历的节气上说,本来是春分,即使这一天不是春分,前后也不差一天。但是,在中国人看来,除了是春分的节气之外,还有一个说法,这就是“,龙抬头”。

  • 标签: 风俗 龙的传人 中国人 节气
  • 简介:郭家山11墓出土了青瓷器、铜器、铜钱等,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断,该墓应为西晋墓。这一墓葬的发掘为南京地区六朝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 标签: 南京 郭家山11号墓
  • 简介:<正>解放前,每年如果遇到特大天旱时,山东金乡县的广大农村都有祈雨的风俗,大体上有种方法:一、寡妇扫坑:每年的春天,如果久不下雨,坑河干涸,土地龟裂,麦苗卷叶,大秋作物种不上时,就要进行祈雨。首先得找一个无儿无女死了丈夫的寡妇,进行哭泣,求天下雨。再找一个满脸麻子的人(男女皆可,但必须是麻脸)头顶酱缸(即泡黑酱用的

  • 标签: 祈雨 两种方法 大秋作物 寡妇 金乡县 麻脸
  • 简介:1994至1997年,扬州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在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相继清理了四座西汉早期竖穴土坑木椁墓。四座墓葬出土文物达200多件(组),以釉陶器和漆木器为主,还有少量铜器、玉器。从墓葬分布规律分析,它们应为庙山汉墓的陪葬墓群。墓葬之间的差别应与墓主的身份等级有关。

  • 标签: 仪征 西汉 竖穴土坑木椁墓 庙山汉墓
  • 简介:文章通过对西汉东海郡官吏师饶生平的探究,阐述了西汉郡级管理体制及内部分工情况。

  • 标签: 西汉 师饶 郡吏
  • 简介:<正>墓志一:1982年10月在扬州市城东公社沙口大队东庄生产队一条宽1米的沟内出土.墓志埋深1.5米,出土时志盖相合侧立.从埋藏情况看,应为残墓.墓志盖44厘米见方,厚5厘米,志身41厘米见方,厚8.5厘米.盖篆刻“唐故汝南周府君墓志”三列.铭文楷书,23行,543字.时代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9年).(见图和附录)墓志:1984年12月发现于扬州三元桥三元新村玻璃厂宿舍基建工地的一座唐残砖室墓中.该墓只存东端,正东西向,平面作腰鼓形,残长1.0、宽0.6~0.8、残高0.3米.墓壁平砖砌筑,有铺地砖三层,横向平铺,皆用长32.5、宽16.5、厚3.5厘米的小青砖铺成.墓内出土茶绿釉瓷碗一件,直壁,平底,施釉不及底,碗内有许多支烧点,制作极其粗糙.墓志盖44.5厘米见方,厚7厘米,中间篆刻“任府君墓志铭”列.志身44.5厘米见方,厚9厘米,铭文楷书,25行,601字.时代为咸通九年.(见图和附录)

  • 标签: 唐墓志 墓志铭 扬州 楷书 茶绿 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