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自古以来,中国就讲究所谓的“五福”,即福、禄、寿、喜、财。寿为“五福”之一。追求长寿,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的愿望。

  • 标签: 北京人 老北京 礼俗 中国人
  • 简介:为什么要“打春牛”?按照我国的传统风俗,“打春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反映农民祈求丰收的愿望,二是提示人们,季节不等人,过了春节,紧张的春耕就要开始,大家要及早做好准备。打春牛头象征吉祥,打春牛尾象征四季平安。

  • 标签: 传统风俗 北京 象征
  • 简介:刘勰论民间文学,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间文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兴起,便开始有人探讨《文心雕龙》中的民间文学思想问题。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复兴和繁荣,刘勰的民间文学论也得到了新一轮热烈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刘勰不仅肯定了神话、歌谣、谐辞、隐语、谚语等民间文体,而且进一步揭示了民间文学的人民性、斗争性.

  • 标签: 民间文学 刘勰 民俗 《文心雕龙》 六十年代 思想问题
  • 简介:过大年,北京人常喜欢到恭王府沾沾福气。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磷的宅邸。

  • 标签: 风俗习惯 吉祥物 古代 传说
  • 简介:关于的说明1.编写的缘起与目的"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理论研讨会"的组织者认为:民间文化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人文奥运中有民俗,民俗需要抢救,抢救需要普查.但北京的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工作目前展开得还相对缓慢.

  • 标签: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 生活习俗 民间文化 民族精神
  • 简介:根据现存碑刻资料,明清时期,朝阳门外的东岳庙集中了北京地区最多的香会组织,其中不少是以行业组织为背景。在主殿岱宗宝殿西侧最北端的《梨园重建喜神殿之碑》便是由梨园行公会捐立。碑原址在后罩楼东北角喜神殿前,民国十七年(1928)镌刻。1999年重修东岳庙时,将其挪至西碑林,成为记录喜神殿创建历史的唯一文献资料。碑身高约1.0米,宽近0.68米,16行,行23字,方座,碑额题《梨园重建喜神殿之碑》,仅碑阳刻有文字,现抄录如下:

  • 标签: 北京地区 东岳庙 行业组织 碑刻资料 明清时期 文献资料
  • 简介:北京著名的道教圣地东岳庙主祀东岳大帝,始建于元代,历朝多有修葺。明清两朝,东岳庙乃朝鲜来华使臣更衣处也。朝鲜使臣通常先在此小憩,再入朝阳门至下榻地玉河馆。在来华笔记中,朝鲜使臣不仅详细地记录了东岳庙的建筑布局及祀神情况,而且热忱地写下了咏唱东岳庙的诗篇。这些诗篇既是研究北京东岳庙文化的珍贵史料,更是中朝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 标签: 东岳庙 北京 诗篇 东岳大帝 道教圣地 建筑布局
  • 简介:<正>随着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不断发展,队伍不断壮大,还有一些新的院校和图书馆相继建立,人们越来越感到这方面资料的缺乏。上海文艺出版社除了开拓新的选题外,还准备将历史上遗留下的有价值的有影响的书籍、期刊重新影印出版,以满足读书界的需要。最近出版的《北平风俗类征》、《俗语考原》、《清嘉录》即属于“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丛书”中的三种,此外,即将出版的还有《发须爪》、《图腾艺术史》、《中

  • 标签: 民间文学 民俗学 民间文艺学 丛书 影印 图书馆
  • 简介:<正>只要翻一下近几年的报纸出刊,就会发现一组贯穿于史学、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学各界的思考题:为什么中国会发生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为什么封建社会得以在这块土地上延续二千年之久?为什么一个曾在历史上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民族近代变得这样落后?为什么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这样举步维艰?妨碍中华民族前进的阻力在哪里?反思的结果,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射向了一个焦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学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说它太老,是因它研究的对象是人

  • 标签: 民间文学研究 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故事 思想观念 现代化
  • 简介: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历代都有一些文人并不以为口头文学为“文学”,致力于将当时的民间口头文学书写为书面文学。至今,仍有许多民间文学工作者在从事这一转化的工作。在过去,广大民众不识字,不能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他们从事的文学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头语言的层面,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交流。书面语言普及以后,民间口头文学能否持续下去呢?民间文学的口头语言范式有什么特点呢?谈论民间文学的范式,应该在口头语言的层面上进行。这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民间文学 口头语言 民间口头文学 口头交流 文学工作者 书面文学
  • 简介:"山姥"是日本流传较广的一个民间传说,但在日本现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山姥"已不再是传说中"栖息在山中的老女"形象,而是对具有某些山姥特质的女性解构之后而形成的崭新的富于理性思考的女性人物形象。现代社会中的"山姥",大都是遭遇人间不公,饱受生活磨难的女性。她们是现代社会既有制度和世俗凡尘的受害者,其最终命运往往是被世人当作禳灾辟邪的牺牲者而被供奉于人间道德的"审判台"上,从而成为夫权专制社会罪孽的救赎者。

  • 标签: 日本 山姥传说 女性文学 解构
  • 简介:<正>山药蛋文学流派在本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如旋流急剧席卷了三晋大地,掀起巨大的文学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的热浪,弥漫在中国文坛上空。一九五八年《文艺报》第十一期出了山西文艺特辑,除对赵树理、马峰、西戎、束为、孙谦、韩文洲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总的评述外,又对《三年早知道》(马峰)等单篇作品发表了专门的评论文章,于是作为一个流派便被全国文艺界所公认。本文拟从文艺民俗学的角度探讨民俗对这一流

  • 标签: 赵树理 山药蛋派 民俗性 文学流派 文学作品 民族化
  • 简介:一本文所谓的“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相对的概念。当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被视为一个或多个人的“个人”创作,该“个人”对该文本具有自始至终的“著作权”时,该作品就被称作“作家文学”,哪怕该作家只是“佚名”或“无名氏”;相对的,当一个文学文本没有与具体“个人”发生上述的关系,那么就是本文所说的“民间文学”了。

  • 标签: 民间文学 “个人” 学术运动 作家文学 文学文本 著作权
  • 简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的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的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的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的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的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的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的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的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志"。

  • 标签: 民间文学志 田野研究 叙事 讲述
  • 简介:<正>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深入探讨“五四”对中国的影响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撞击和相互交融的历史经验及历史教训。由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二十一世纪研究院(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中文系四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联合于6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中国及港台地区的130多位著名学者专家。与会者主要以“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为议题,就五四与传统文化、五四与西方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除主题发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 著名学者 西方思潮
  • 简介:《民间文化图象——台湾民间文学论集》,系台湾学者陈益源的学术专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明清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云嘉地区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等八组专论,并附录《云嘉民间工艺调查》、《娄子匡与中国民俗学》二文,凡17万字。全书架构分明,内容精彩,既有对传统书面文

  • 标签: 《民间文化图象——台湾民间文学论集》 陈益源 中国 民俗研究 学术交流
  • 简介:田兵1915年生于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一个贫寒之家,原名王言诚。曾从被茅盾誉为文学彗星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王思玷读书。1933年开始发表散文。1937投奔延安成为军旅诗人。1938年依党中央命令到聊城任抗日名

  • 标签: 军旅诗人 民间文学家 田兵 中国 生平 文学研究
  • 简介:2004年端午节前夕,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在北京东岳庙举行端午民俗座谈会。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韩秀珍主持座谈会,刘魁立、乌丙安、陶立璠、高丙中、萧放、麻国庆、赵书、李龙吟等出席座谈会。端午习俗渐渐远离城市民众的

  • 标签: 端午节 中国 民俗文化 学术会议
  • 简介:刘锡诚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作者把中国民间文学的滥觞期定在了20世纪初,并从流派的视角来整合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对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民族社会学派、民俗学派、俗文学派、延安学派等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作了独到的论述。作者还把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发展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民间文学运动和民间文艺学的思潮从来没有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作者主张应该借重文学和美学的武器研究民间文学,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 标签: 民间文学 学术史 中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派 学术主张
  • 简介:<正>受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于今年9月9月至21日举办了“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学)高级研讨班”。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33名学员参加了该班的学习研讨活动。该活动旨在加强中国民间文化与民俗学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国民俗学研究队伍的理论素质,在该领域内培养一批跨世纪高级专业人才。这在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150周年、国内民俗研究渐趋热烈国际影响日重的今天,显得特别有意义。

  • 标签: 民俗学 民间文化 研讨班 钟敬文 比较民俗学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