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总结重庆地区近年来炼考古的成果,初步复原了古代炼工艺,重点研究了炼的历史与分期,对炼产生的背景、技术源流、工艺流派和发展变化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见解。

  • 标签: 重庆地区 炼锌考古 冶金史
  • 简介:桂阳州是清代湖南金属的主要产地,炼业主要是为了铸钱。近年来,桂阳发现了一批清代炼遗址,为研究清代桂阳州炼业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综合考古和史料证据分析研究清代桂阳州炼业,揭开清代桂阳州炼业的整体面貌。研究发现清代桂阳州的炼业从采矿、冶炼到产品流向,政府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形成桂阳州特有的炼业管理模式。

  • 标签: 清代桂阳州 炼锌业 采矿 冶炼 管理
  • 简介: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流通硬币尤其是辅币,大多采用铜作为基本金属材料。不管是青铜币、黄铜币还是铜镍合金币,都离不开铜。同时由于铜本身的良好性能,作为特殊的战争材料又广泛用于制造枪炮子弹等

  • 标签: “锌”币 世界大战时期 日本 德国 法国
  • 简介:河北省文物商店藏有一对雍正时期斗彩盘,盘高2.5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7厘米,侈口,唇缘薄而圆润,盘体较浅,矮圈足,薄胎,质地细密,施白釉,釉色略泛青绿。盘心绘寿山福海图案,五只蝙蝠飞翔在硕果累累的桃树与寿山之间,桃树长在海岩石上,寿山挺立在海水之中,盘的外壁绘8只蝙蝠等分飞翔在4株寿字石榴图案中间。盘底青花双圈内,六字两行楷书“大清雍正年制”铭款,经专家鉴定这对斗彩盘确系雍正官窑生产。此盘采用工艺花鸟画中的

  • 标签: 寿山福海 文物商店 彩盘 白釉 圈足 雍正时期
  • 简介:大型民族文化陈列“五八桂”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于2008年12月11日开展,展示面积近4000平方米,分为序厅、“家园”、“霓裳羽衣”、“匠心神韵”和“和谐乐章”五个展区。整个陈列以广西各地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展示十二个世居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服饰特色、手工技艺和节庆礼俗等内容,采取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静态陈列与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式,

  • 标签: 民族博物馆 民族文化 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 生活习俗 手工技艺
  • 简介:<正>最近,郑州面粉厂在施工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三狮子瓷枕。瓷枕为一卷曲伏卧的雄狮。前肢并拢向前作俯首状,双目圆瞪,凝视前方。后肢内曲,尾毛开散收贴一侧。狮子通体施黄褐色釉,眉、腿点缀绿釉。造型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狮背上有如意形枕面,两端微微翘起。枕面中都绘一牡丹花枝,盛开的牡丹花施乳白色,周围绿叶相配,显得鲜艳美丽。瓷枕通高10.5厘米;下部长23、宽15厘

  • 标签: 瓷枕 狮子 郑州 牡丹花 内曲 绿釉
  • 简介:黄冶窑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巩义市,是烧造唐三的主要窑址.窑址主要分布在洛油南部大、小黄冶村附近黄河两岸.这里为丘陵浅山地带,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其地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高岭土和煤炭资源.在这一地区建立唐三作坊、窑炉是非常理想的.

  • 标签: 窑址 唐三彩 南部 地势 河南省 黄河
  • 简介:本文以铜、铁、三种金属为代表,考察了当前湖南境内矿冶考古发现以及金属遗物的考古学研究、铸造工艺与科技检测分析的成果。认为在商周、楚汉、唐宋以及明清等时期湖南境内发现的金属器多有精品,且具有显著的本地特色,表明了湖南是中国重要的金属冶炼与制造中心之一。这固然与湖南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关,但同时也因为湖南能够较快地将中原先进技术本地化,并加以创新,有的方面甚至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冶金文明,并成为了中华冶金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湖南 冶金考古 青铜器 铁器 桐木岭遗址
  • 简介: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有一对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斗缠枝莲纹碗,高4.8、口径9.2、底径3.9厘米。敞口,深腹,圈足。胎轻薄,胎质坚硬、细腻,釉色洁白莹润。碗外壁绘四朵对称的缠枝莲,花头分别用红、黄、绿、紫点染。四周绘满繁密的绿色缠枝,叶脉清晰,

  • 标签: 缠枝莲纹碗 雍正时期 文物商店 圈足 底径 御窑厂
  • 简介:郎世宁与脱胎瓷器画王佐才,杨小农郎世宁系意大利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由欧洲以传教士身份派来中国。他善画翎毛、花卉、人马、狩猎,尤以画马最出名。到北京后不久遂成为宫廷画家。在中国渡过五十年生涯,卒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六六年)。西洋画在...

  • 标签: 郎世宁 脱胎瓷器 宫廷画家 珐琅彩 六六年 蛋壳瓷
  • 简介:鲍康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钱币学家,有关钱币学方面著述甚多,并以治学谨严著称,对近百年来的钱币学界影响甚大。鲍康,字子年,名其书斋为观古阁,因以观古阁主人自号,安徽歙县人。生于嘉庆十五年(一八一○年),道光举人,官至夔州知府。后忤上官去职,晚年退隐臆园,遂号臆园野人,致力于钱币著述。近人杨恺龄撰有《鲍子年先生传》,历述鲍氏从事钱币研究经过甚详。子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五朝,对古币阅历丰富精鉴赏,富收藏,当代钱币学家如“初谓园、刘燕庭、路子端、吕尧仙、潘伯寅、吴清卿、吴我鸥、吴子(?)、戴

  • 标签: 钱币学 鲍康 吴清卿 古泉 丛稿 鲍氏
  • 简介:班村遗址出土彩陶的陶分析王昌燧,左健,毛振伟,河西学,舆水达司引言199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组织并领导了河南渑池县班村遗址的综合考古研究,旨在探索中国考古研究的新方法。班村遗址与仰韶村毗邻,时代也相近,为典型的仰韶遗址。仰韶文明闻名世...

  • 标签: 铝土矿 陶彩 透射电子显微镜 X射线荧光光谱仪 彩陶 遗址
  • 简介:展现古建筑风、弘扬燕赵文化赵德润古代建筑作为历史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力的体现,是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有人说它是历史的凝固,似不为过。河北大地背...

  • 标签: 古建筑 燕赵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建筑考古 科学研究 建筑研究
  • 简介:大同是地处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文化名城,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938年契丹人占据了燕云地区之后,大同划归辽境,1044年大同升为西京,从而在辽国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中居于相对重要的地位。1125年辽朝灭于金,大同作为辽陪都西京的80余年间,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制瓷业也随之发达并出现了一系列的瓷窑。

  • 标签: 大同 博物馆 辽代 馆藏 文化名城 地理位置
  • 简介:成都是一座具有3200多年建城历史及2300多年城名未改变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又誉获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是诗圣杜甫流寓蜀中近四年的故居。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获成都十佳景区,全国4A景区,2008年又被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胜景之一。

  • 标签: 杜甫草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三彩 中国文学史 出土
  • 简介:本文通过对蒸馏罐和炉渣的显微组织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详细复原桐木岭清代炼遗址的炼技术。分析发现,桐木岭蒸馏罐各个部位设计合理,冶炼罐可以重复使用;该遗址主要使用含铅的硫化锌矿,焙烧不彻底,也使用可以直接冶炼的氧化锌矿;蒸馏罐在炼炉中摆放规范,冶炼和冷凝温度控制较好,技术效率较高。该研究对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炼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炼锌 蒸馏罐 硫化锌矿 焙烧 蒸馏
  • 简介:三峡炼遗址群是首次发现的我国古代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炼遗址群,分布在重庆市丰都县、石柱县等地,已确认遗址20余处。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重庆文物考古所对丰都秦家院子、袁家岩、石地坝、九道拐四个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冶炼炉、灰坑、房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冶炼遗物。本次发掘为研究冶遗址的时代、布局以及炼炉的形制、结构,炼工艺流程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我国炼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三峡 丰都 炼锌遗址 冶金考古
  • 简介:<正>1981年初夏,焦作市郊区待王乡赵张弓村农民,在村西北地1里许抗旱挖渠道时,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出土“开元通宝”铜钱两枚和一件三三足罐。该墓为竖穴土洞墓。墓道宽0.8米,底部距地表2.7米,甬道处宽0.65米;墓室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45米。墓室内有人骨架一具,头西足东,仰式葬,停放在平铺的一层卵石之上,无棺木痕迹。两枚铜钱分别置于头部与手部(其中一枚已锈毁)。三三足罐置

  • 标签: 唐三彩 开元通宝 土洞墓 铜钱 墓葬 图案
  • 简介: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镶宝石金带扣。1971年出土于邹县明鲁荒王朱檀的墓葬,是该墓出土的两条玉带之一。其通长20.6、宽10厘米。扣体金质,呈椭圆花边形,扣体上透雕双层花叶,其上镶嵌各色宝石,绚丽光彩,恰似一朵盛开的鲜花。

  • 标签: 宝石 省博物馆 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