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提高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环氧树脂的光稳定性,采用不同浓度的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UV328对环氧树脂进行了耐光老化改性,并对改性后材料进行人工光老化,在老化过程中采用漫反射光谱技术和涂膜硬度跟踪监测了各种改性及未改性环氧树脂的光老化过程,同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技术(ATR-FTIR)以及拉力试验机测量了改性效果较好的环氧树脂及未改性环氧树脂在光老化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和抗拉强度的变化,并推导了分子内异构化的光稳定机理。实验结果表明,UV328会先于基体材料(环氧树脂)将紫外线的能量吸收并通过分子内异构化的过程将其消散掉,从而起到保护基体材料的作用。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环氧树脂的最佳改性组合为3%UV328改性材料。

  • 标签: 文物保护 环氧树脂 UV328 光稳定化
  • 简介:为了对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的古思茅松进行实验性加固保护,对古思茅松进行草酸脱色、甲醇溶剂脱水,然后使用松香和虫胶的甲醇溶液作为加固剂进行渗透、干燥等加固工序。加固后的样品表面色泽浅淡,保持了木材原有的色泽、纹理和质感。基本密度达到0.437/cm3,已接近现代木材的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较加固前增加了24.58%。绝干状态时测得的各向全干收缩率分别为:纵向2.22%、径向3.54%、弦向7.73%,均在正常木材干缩变化范围之内。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表明:天然树脂附着在细胞壁表面,对细胞壁起到了足够的支撑作用,加固后的木材细胞壁切面平整、致密、轮廓清晰,胞壁间界面结合好,细胞腔较光滑。研究表明,本加固方法能有效降低木质文物的吸湿性、提高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当木质文物需做其它处理时只需用甲醇或乙醇将松香和虫胶溶出即可,加固过程可逆,这解决了木质文物将来的再处理问题。

  • 标签: 松香 虫胶 淹埋木质文物 理化性质 SEM
  • 简介:用现场暴露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检验沉降对文物材料的破坏程度。提出了两种试验方法、试验步骤、试验后材料腐蚀速率的计算,建立材料损伤函数的几个步骤。

  • 标签: 酸沉降 材料失重 腐蚀速率 损伤函数
  • 简介: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的重大意义,在当时浙江银行发行纸币的图案中亦得到反映,即意味封建皇权的“龙”被意味民众觉醒的“狮”所代替。

  • 标签: 辛亥革命前 图案 银行 浙江 双龙 封建统治
  • 简介: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 标签: 麦积山双窟 图像内容 历史背景
  • 简介:采用木材制作的藏展空间,木材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会对文物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对木材挥发性有机测定的方法。为此,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样品预处理技术,分离富集木材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木材中挥发性有机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了9种木材中挥发性有机的挥发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木材有机的挥发量差别较大。实验结果可为博物馆在装修和储藏中对材料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挥发性有机酸 SPME-GC/MS 木材 半定量
  • 简介:2018年7月12日.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向我馆捐赠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即L3实验)用锗铋晶体(10根)。王春法馆长出席仪式并代表我馆接受捐赠。

  • 标签: 实验物理学家 接受捐赠 丁肇中 晶体 教授 诺贝尔奖获得者
  • 简介:本文经类型学研究。将辽东地区两周时期流行的房式陶壶分为三期,并对年代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把握提出三点认识:1.房式陶壶的祖型可追溯到庙后山文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太子河、浑河为中心,分布范围遍及辽东地区具有显著时段特征的一种考古遗存。2.将房式陶壶分为A、B两系,认为它们是同源陶壶谱系的两个发展序列。3.所谓“美松里”陶壶,是房式陶壶自西周中晚期发生分野以后,向东流入西北朝鲜地区发展的一支。同时这种陶壶的北传,还对西团山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双房式陶壶 分期 年代 来源 流向 两个发展序列
  • 简介:<正>桂堂位于四川省梁平县城西南12公里的金带乡桂村,地处梁(平县)垫(江县)公路西侧。占地110亩,其中园林面积77亩,建筑占地33亩。山门向西,呈长方形四合院,四周红墙环绕,寺内殿宇七层,依次是大山门、弥勒殿(包括韦驮殿),大雄宝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藏经楼(包括舍利塔)。厢房众多,左厢有报恩堂(供有护

  • 标签: 破山 西南佛教 古寺 祖庭 藏经 舍利塔
  • 简介:近日在吐鲁番市新城附近的居民家里,收集到沙俄时期头鹰紫铜币4枚,按俄币上的铸造年份,先后介绍于下:

  • 标签: 吐鲁番市 双头鹰 铜币 收集 沙俄
  • 简介:2005年元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文物精品展在纽约展出,展品中一件造型独特的鲜卑文物珍品"力士搏狮纹金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 标签: 人物双狮 双狮纹 牌考
  • 简介:蚌埠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年代较早、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考古资料。它的表现形式、刻画方法以及符号的组合形式对研究我国汉文字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蚌埠双墩遗址 刻画符号 文字起源
  • 简介: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流通年限最长,也是发行最为成功的一种货币。现将笔者收藏的一枚面“卍”字五铢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五铢钱 古代历史 公元前 汉武帝 唐高祖
  • 简介:ParaloidB72(PB72)是现今世界文物保护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聚合物材料,但人们发现它的耐老化性能并不理想,需对其光稳定性能进行研究。为此,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技术(ATR—FTIR)和漫反射光谱技术跟踪监测了PB72光老化过程。同时测量了材料在光老化过程中的质量、涂膜硬度、可逆性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PB72在光老化过程中,色度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好的稳定性,因为在光老化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过多的发色基团;但在光老化过程中分子结构发生了~系列变化,尤其是其羰基峰和酯基峰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涂膜变硬、重量损失及可逆性降低现象。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比较说明,PB72的耐光老化性能并不十分理想,其光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Paraloid B72 光稳定性 文物保护
  • 简介:隆化县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辽代白釉贴花莲生贵子榴联体笔洗,造型奇特,设计乖巧,别具匠心,为笔洗中的精品,也是辽瓷继承发展中原瓷业的优秀作品之一。

  • 标签: 隆化县 辽代白瓷 联体笔洗
  • 简介:关中出土远点、点“通”大观平钱郝朝之,常润富1990年,在关中中部渭河北岸(北宋属同州地区),出150余公斤北宋铜钱,其中多数为未经使用的圣宋元宝和大观通宝平钱。小平圣宋为日本《古泉大全》载第2-4、7-9、14-18、27、28品,小平大观为该书第1-6、12、13、15,16、22、24-26品,绝大部分是第22品(平头通)。其中还出土了大观通宝“远点通”1枚与“点通”平钱多枚二种,为历来钱谱未载。这批钱均为精美的陕西铸钱风格。大观通宝,因其通字走之旁上点与下笔相距颇远,所以称为“远点通”(图1),又因其通字走之旁上为点,而称为“点通”(2)。此两种钱皆异于常品。“远点通”在各类小平大观中,笔划最精细,或可称为“细笔大观”。“远点通”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楷通”大观钱;有人认为,“点通”两点中,下面的一点为流铜,这批钱中出有多品均作“两点”,可说明不是流铜。关中出土远点、点“通”大观平钱@郝朝之,常润富

  • 标签: 古泉大全 圣宋元宝 双点 流铜 钱谱 铸钱
  • 简介:古城墓地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岱海南岸.墓地面积3000平方米.2003年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除m2为一座土坑竖穴墓葬外,其余均为偏洞室墓.偏洞室墓平面呈长方形,在其北部下侧掏出一偏洞室,其底部略低于墓穴底部,在墓穴底部摆放动物.

  • 标签: 凉城县 古城墓地 内蒙古 洞室墓 乌兰察布市 抢救性发掘
  • 简介:这是一枚持花女神图西班牙柱银币。该银币正而图案是坐在卧榻上的西班牙女神,她头戴城堡形皇冠,背靠群山,手拿橄榄枝伸向前方,上书西班牙文国号“ESPANA”(西班牙),下书发行年款“1870”。

  • 标签: 西班牙 银币 女神 赏读 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