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馆藏古籍文献的整理对博物馆文物的展示和研究以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南京博物院的具体实践为例,对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包括整理原始卡片,编制馆藏古籍文献总目和各分类目录,研究重点古籍文献,发现系列性的古籍文献,并联系相关文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研究等。

  • 标签: 博物馆 古籍文献 文献整理 南京博物院
  • 简介:环境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护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奠高窟北区(132窟)封闭与开放洞窟的监测,对比分析了封闭对洞窟温湿度的影响,并通过人工冷凝确定了洞窟水分的主要来源。开放洞窟的温湿度随大气波动变化,但日温度波动幅度较小;潮湿天气对洞窟湿度影响较大,窟内温湿度主要受外界天气过程影响。相应地,洞窟封闭可消除外界气候及其温湿度日波动的影响,但可导致窟内湿度增高,这说明有来自围岩的水分进入洞窟。长期的封闭会使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增高,激活盐分,不利于壁画的保护。而在封闭洞窟内安装冷凝除湿一温湿度控制系统可有效地控制洞窟内的温湿度。洞窟水分的有效收集,证明有来自围岩的蒸发水分。洞窟封闭对比研究为洞窟类文物保护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莫高窟 封闭 湿度 温度
  • 简介:皮影戏是一种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说唱为一体的傀儡戏剧表演,分布十分广泛,但不同地区的皮影戏有着不同的特点。唐山皮影是国内皮影戏中影响较大的种类之一,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文艺的“三枝……

  • 标签: 皮影戏 民间美术 傀儡戏 评剧 戏剧表演 舞蹈
  • 简介:照片资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献,收集、整理好照片资料是博物馆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价值工作,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历史照片资料,首先介绍照片资料的特性与功能。然后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照片资料管理的内容和分类,收藏的范围、标准及分类。最后介绍照片资料的整理和应用。

  • 标签: 照片资料 博物馆 整理 特殊形式 资料管理 分类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的兆序是对一个事件占卜次数的标示,这种标示在于展示并且记录了相关占卜的开始、执行与结束。在从早期到晚期不同组类的甲骨文中,兆序数目的大小与排列的方式各有不同。

  • 标签: 整理研究 排列 殷墟甲骨文 标示 占卜
  • 简介:11月2日,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中国文物研究所古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主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骨干培训班”在京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抢救、保护、整理出土文献而举办培训班。

  • 标签: 骨干 开学典礼 培训班 国家文物局 整理 出土文献
  • 简介:文章在回顾国内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解题目录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21世纪初国内有关藏敦煌藏文文献的研究文章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对国内藏敦煌藏文文献再次加以统计。此外,文章指出,西藏发现的前弘期藏文文献中有不少可以归入敦煌藏文文献中。提醒研究者关注两者的密切关系。

  • 标签: 国内藏敦煌藏文文献 整理 研究回顾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规定,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同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章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对馆藏文物的“档案”建立有更为具体的规定。因此,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档案”建立工作,是馆藏文物保护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而“档案”的类别和形式又是十分重要的载体,其中纸质档案在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馆藏文物 纸质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整理研究 保护管理 行政部门
  • 简介:祭祀在殷商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花东子卜辞中记载它吏祭的共43版,71条。卜辞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设祭的用牲种类及数量;致祭的对象;放祭的时间;放祭的地点或祭所;设祭与其他祭仪及用牲法之间的关系等。

  • 标签: 花东子卜辞 放祭 殷商 甲骨文
  • 简介:新近搜集的《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是除敦煌吐鲁番文献外,为数不多保存至今的《发病书》资料。它们的发现促进了学界对中国古代《发病书》更为全面的了解,并与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写卷共同弥补了唐宋至明清以降《发病书》史料链条的缺失环节,有力证实了《发病书》确曾作为一类专门书籍在传统中国长期存在。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写卷并非西北某一地区所特有,而是该类文献在历史时期普遍流行背景下的区域缩影。为便于学界利用新发现的《发病书》资料,将经过整理的相关释文予以公布。

  • 标签: 发病书 敦煌吐鲁番文献 整理研究
  • 简介:霉菌侵蚀是危害文物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消毒灭菌方面取得许多成果。然而,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是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因此,选择适当的防霉,使之既能有效地抑制霉菌的生长,又不致给文物带来不良影响,乃是我们文物保护技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标签: 防霉剂 消毒灭菌 色差计 研究工作 微生物研究所 药液配制
  • 简介:为保护好出土青铜文物,防止"青铜病"蔓延,必须除去有害锈,为此作了青铜器锈蚀机理的模拟性验证实验.依据电化学原理,经6次配方筛选和多次工艺条件试验,研制出能将青铜器中有害锈转化为无害锈的转化,它可将有害锈中的CI-转化成Cl2、Cu+转化为Cu2+和Cu,从而制止"青铜病"的蔓延.用此方法对青铜文物进行保护,在大气中存放7年,至今保护完好,无锈点.

  • 标签: 青铜器 锈蚀 有害锈转化剂
  • 简介:山西博物院自创立以来,经收购、征集、捐赠等多种渠道,累积收藏了大批古籍图书,其中不乏古籍善本特藏。本文简要介绍了山西博物院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及部分古籍特藏,并以在古籍、图书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思考。

  • 标签: 山西博物院图书馆 古籍整理编目 古籍保护研究
  • 简介:为了提高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环氧树脂的光稳定性,采用不同浓度的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UV328对环氧树脂进行了耐光老化改性,并对改性后材料进行人工光老化,在老化过程中采用漫反射光谱技术和涂膜硬度跟踪监测了各种改性及未改性环氧树脂的光老化过程,同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技术(ATR-FTIR)以及拉力试验机测量了改性效果较好的环氧树脂及未改性环氧树脂在光老化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和抗拉强度的变化,并推导了分子内异构化的光稳定机理。实验结果表明,UV328会先于基体材料(环氧树脂)将紫外线的能量吸收并通过分子内异构化的过程将其消散掉,从而起到保护基体材料的作用。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环氧树脂的最佳改性组合为3%UV328改性材料。

  • 标签: 文物保护 环氧树脂 UV328 光稳定化
  • 简介:为研制一种适用于恶劣环境现场的文物防霉,以N,N-二正辛基-3,3-二硫代二丙酰胺在溶剂中通氯气,环化制得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盐酸盐,经水解分离油相配以载体即得防霉华科-108.通过试验得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15±2℃,胺化物:氯气(摩尔比)=1:3.75,通气时间2h,搅拌时间1h,确立了可行有效的分析方法,收率可达70%.它在汉阳陵考古发掘现场应用中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杀菌、防霉效果和优良的适应性,可为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文物保护 防霉剂 合成 汉阳陵
  • 简介:为筛选适合木质文物使用的防霉防腐,对ML-208、咪鲜胺、戊唑醇、MV+OP-104种防霉防腐进行了抗流失性和抑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4种药剂表现出不同的抗流失性,其抗流失性顺序为ML-208〉咪鲜胺〉戊唑醇〉MV+OP-10;MV+OP-10的抗流失性虽较差,但雨水冲刷后仍具有较好的防霉效果;ML-208的抗流失性虽较强,但对霉菌的抗菌效果较差。

  • 标签: 防霉防腐剂 MV+OP-10 ML-208 戊唑醇 咪鲜胺 抗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