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皮质文物属于吸湿性较强的一种物品,当保存环境中温湿度大大超过皮质晶的安全相对温湿度临界线时,就特别容易生霉。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霉腐。如果反复的霉劣化,不仅会致使皮质失去光泽,强度、弹性下降,而且逐渐使皮质皱裂、老化,甚至腐烂。……

  • 标签: 皮质文物 文物保护 腐蚀机理 霉菌检测 皮质特征 杀霉菌剂
  • 简介:古有金砖,以金块造型像砖而得名。早在宋代,金砖一词已见于著录。但关于宋代金砖的形制和特征,文献一概阙如,以至后人难以索骥。近年,得见宋砖形金块六七叶,全都早年被截,所幸残存部分形体、铭文大多清晰可辨,兹据实记录在后。

  • 标签: 宋代 金块
  • 简介: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辖区内,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又由于其广泛的影响,近代以来被学者列为六大瓷系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考古工作的发展,从城址、墓葬、窖藏、塔基等各种古代遗迹中出土的定窑瓷器资料不断积累,使人们认识到定窑是当时产量巨大,流传广远,上至宫廷贵胄,下至百姓戍卒都使用的一类瓷器,同时,它还是贡御时间最长、文献记载最多,

  • 标签: 定窑 近代以来 考古工作 古代遗迹 文献记载 曲阳县
  • 简介:古代的琉璃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品种,而明代的琉璃陶更是记录当时皇家建筑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当时一个造较多、风格独特的重要陶器品种。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发现了大量明代琉璃陶文物和资料。本研究以明代琉璃陶造为主要内容,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两个角度,对明代宫廷和藩王使用建筑用琉璃陶及陪葬使用琉璃陶俑、民间使用琉璃陶人像以及琉璃陶相关器物进行综合性叙述和梳理,也对明代琉璃陶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 标签: 琉璃陶 明代 琉璃窑 烧造
  • 简介:现有的夯土遗址雨病害分类方式关注的是多次降雨后遗址破坏的静态结果,以识别病害、辨明病因为主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水土作用方式在夯土雨病害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明确雨病害的动态发育过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榆阳区明代夯土长城的雨病害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侵蚀模式、雨动态响应过程和劣化程度三个方面提出雨破坏模式,分别为干湿破坏、冲刷破坏和降雨导致的重力侵蚀三种,三种破坏模式的提出为研究夯土遗址雨和降雨间的响应关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雨蚀 破坏模式 干湿破坏 冲刷破坏 坍塌破坏
  • 简介:铁质金属文物由于其自身的金属性质异常活泼,因此无论是受埋藏环境中盐碱的侵蚀、氧及水分等其它有害因素的作用,还是在作为藏品的收藏保存过程当中受到的环境中恶劣因素的影响,都会引发铁质金属文物的化学腐蚀或电化学腐蚀,从而大大影响铁质金属文物的观赏及研究价值,腐蚀严重的甚至会发生酥解和瘫毁.为更好地使铁质金属文物保存下来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研究和教育功能,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研制开发了许多适合铁质金属文物科学保护处理的方法和手段.在此,我们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缓保护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 标签: 保护研究 劣化机理 文物劣化
  • 简介:本文以A-3钢模拟铁刀,进行了一系列的缓实验。对单宁酸、苯并三氮唑、钼酸钠、硅酸钠、磷酸钠、苯甲酸钠、六次甲基四胺、硫酸锌等进行了筛选及复配实验,采用浸泡失重法、极化曲线法、扫描电镜表征等手段评价缓效果。最终筛选出钼酸钠、硅酸钠、磷酸钠三者质量浓度为l:l:l的复配缓蚀剂施用于铁刀上,并经历除锈、脱盐、缓、封护等流程对铁刀进行了保护

  • 标签: 西汉铁刀 铁质文物 缓蚀剂 复配
  • 简介:我国的制瓷史上,窑具种类丰富多样,历代瓷器装工艺风格独具特色,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不同的装工艺有其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都会通过遗痕的形式在瓷器上留下时代的烙印。

  • 标签: 瓷器 装烧工艺 瓷器鉴定 工艺风格
  • 简介:2013年8月御窑遗址铺设电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与清理,发现大量白色瓷泥,白泥层叠压在元代地层之上,包含物仅见洪武及永乐时期的遗物,发掘者据此认定该处是建造于洪武时期,废弃于永乐时期的大型陈泥池。为何该处大量优质瓷泥会遭到废弃?其废弃时间和包含物的制作年代是何时?本文着重介绍这批出土遗物,并与珠山出土洪武、永乐时期器物以及传世遗物比对,通过科学测试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对该陈泥池的废弃原因、时间以及出土白釉刻花盘的具体烧制年代进行探讨。

  • 标签: 御窑 白釉刻花盘 瓷泥 烧制年代
  • 简介:<正>宫廷用瓷是我国陶瓷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水平的标志。宫廷用瓷因时代的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样,它大致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元代及其以前宫廷用瓷多采用贡奉与派遣的形式;明清两代随着宫廷用瓷的激增,政府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生产。本文试图以考古与文献材料为基础,结合本人多年来对古代窑址的调查、发掘收获,对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及其造作一粗浅的探讨。

  • 标签: 瓷器 官窑 御窑厂 景德镇 宫廷 陶瓷生产
  • 简介:磁村窑是中国古代山东地区重要的窑址之一,窑具与装工艺的研究对于了解窑址不同时期的产品及生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磁村窑窑具进行分类介绍,并分析了窑址各类装方法及其发展演变特点,认为,磁村窑由最初的窑具支向匣钵套、支圈覆演变,最终大量生产涩圈叠器物,其生产区域由北向南转变;该窑址具有民窑的生产特点,与山东乃至河北、河南诸窑址关系密切。

  • 标签: 磁村窑 窑具 装烧工艺
  • 简介:中国煤炭博物馆于20世纪90年代接收了一批捐赠的陶瓷,也在煤矿遗址的考察中采集了一些瓷器标本,丰富了本馆的馆藏.本文主要撷取了几件捐赠的青瓷,对其进行时代和窑口的对比考证,认为是宋金时期陕西耀州窑的青釉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对煤炭与陶瓷造的关系做了一些浅析.

  • 标签: 耀州窑 青釉 钧窑 钧釉 石炭
  • 简介:由于二氧化硅仿生材料具有优越的耐候性,与基底石材相容性好,合成条件的温和性及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为此制备了二氧化硅防护膜。室温下利用CTAB自组装体为模板来调控Na2SiF6水解,在石材表面制备出具有优良性能的SiO2膜,并对膜进行了XRD、SEM分析表征。经过保护处理的石材表面清洁、透明,具有突出的抵抗酸碱性能。生成的保护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而吸水性有所下降。另外,该保护膜还显示出优良的抵抗高、低温,耐磨,及与基底结合紧密等性能。上述研究表明,仿生SiO2膜将会对石质文物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仿生合成 二氧化硅膜 石质文物 保护
  • 简介:为了寻找适合博物馆检测要求的NO2测定方法,选择分子筛为填充担体,TEA与DEA为复配吸收剂,采样管柱长为5cm,管径为5.5mm,采样流速为100-160ml/min,建立了固体主动采样法.经与常规溶液法和仪器法测定结果比较,三种采样法测得的NO2浓度在精密度和总体均值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可比性.它们之间的回归直线关系存在,可用于环境现场二氧化氮的检测.

  • 标签: 二氧化氮检测 固体主动采样法
  • 简介:为探讨壳聚糖/二氧化硅复合仿生膜对碳酸盐石材的保护作用,采用仿生合成技术,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有机模板,能过壳聚糖调控二氧化硅颗粒的生长,在碳酸盐石材表面仿生合成得到了一层壳聚糖/二氧化硅复合保护膜,对其基本性能进行了检测评价,并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和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膜的结构形貌。实验结果表明,该膜具有优良的耐酸、耐污性能,提高了膜层的抗冻融性和耐热老化性能,并保留了石材原有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壳聚糖/二氧化硅复合膜改善了单一二氧化硅膜的开裂问题,且该保护膜与石材基体结合紧密、膜层薄,小影响石材外脱,是一种良好的碳酸盐石材保护材料。

  • 标签: 碳酸盐石材 仿生合成 壳聚糖/二氧化硅复合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