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我县文化馆藏有一枚西汉四铢半两,径2.4、穿0.9厘米,穿上郭(见图)。秦汉半两钱,大多无记号。西汉文帝五年到景帝六年,国家、地方、官民皆可铸币,因而出现了品类繁杂的半两钱,这时的铸币上偶尔出现一些记号,但是也并非无意而成,有的星月、竖

  • 标签: 四铢 景帝 郭五 文景
  • 简介:近年来,随着骑施钱币在我国发现和出土的不断增多。研究和讨论骑施钱币的文章也常见诸钱币杂志及网页。虽然关于骑施钱币的许多问题还没有真正明晰。但对其出土发掘、历史背景、铸造者、铸地、流通时间、流通范围、流通中的作用、钱文的释读、版式版别等问题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

  • 标签: 钱币 流通时间 研究成果 出土 发掘 钱文
  • 简介:从词源学角度看,tyrkis(=twrkys,=tiirgas,=tiirkis)是由tyrk(=turk,=twrk)附加印欧语复数词尾-is构成的,但作为专称,其语义却与该词的突厥语复数形式tyrkler全然不同。后者仅用于指称复数意义的“突厥人”,前者却是用于指称中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五咄陆部”。由于西突厥汗国的统治集团出自该部,

  • 标签: 突骑施 钱币 复数形式 统治集团 突厥汗国 词源学
  • 简介:近年来,在同内外不断有骑施钱币出土,这些钱币已成为“丝绸之路”上一枝奇葩,倍受泉友所茁爱。第一次见到骑施钱币是2006年存,笔者孑F焉耆一家古玩店看到一枚样式特殊的钱币,在钱币的一面有少数民族文字,另一面有一形似弓形的图记,青铜材质,出于好奇,笔者曾上手把玩,在和老板的攀谈中得知这就是大名鼎舳的“骑施钱币”;2007年秋,笔者在焉肴另一家占玩店,第二次见到了这种钱币,钱型和我上次见到的差不多,为生坑品,我所见到的这两枚骑施钱币,据称都来自焉耆博格达沁古城。

  • 标签: 突骑施 钱币 “丝绸之路” 少数民族文字 2007年 古玩店
  • 简介:近年来,笔者有幸在焉耆淘得3枚骑施钱币,现介绍给各位泉友,并请专家、泉友鉴赏、赐教。1、钱经23.3mm,穿5.8mm,厚1.67mm,重4.1g。生坑品,绿锈生根。青铜质,圆形方孔,正面为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和“”形的部落印记,背面有凸起的弓形图案。外缘和内穿的正背面均有郭,正面内轮廓线较细。

  • 标签: 突骑施 钱币 突厥文 背面 铜质 部落
  • 简介:徽记的运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欧亚大陆上的草原游牧部落为了区分各自的牲畜,渐次启用传承有序的标记,以示产权的归属,由此产生这么一种符号化的特殊文化基因标签。

  • 标签: 突骑施 钱币 新石器时代 游牧部落 欧亚大陆 文化基因
  • 简介:众所周知,唐武则天统治时期,统领西突厥的阿斯那塞罗东归唐朝,依附于骑施部首领乌质勒,乌质勒初建骑施汗国,其可汗始终接受唐朝册封,为唐朝守卫西方疆土。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唐朝改金山都护为北庭都护府。

  • 标签: 突骑施 可汗 版别 钱币 唐朝 武则天
  • 简介:汉魏洛阳故城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都城遗址.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曾在这里建都,长达330余年;若再加上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周敬王及其后诸王在此立都200多年,这就几占夏代至清末各王朝历史的七分之一,遂成为全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古城.

  • 标签: 建都 洛阳 北魏 都城遗址 外郭城 汉唐
  • 简介:敦煌博物馆现藏有一把尺子.2000年4月出土于敦煌市佛爷庙一新店台墓群一聚族葬2号墓葬中。2002年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标签: 敦煌市 西晋 鉴定委员会 博物馆 甘肃省 文物
  • 简介:《桑野合》画像砖考释冯修齐1977年春,四川省新都县新农公社6大队11生产队(今新繁镇蓟家村11社)社员王某,在住宅旁“高堆子”的自留地挖土时,发现了一座东汉画像砖残墓。他取出大量汉代花边砖和一些画像砖,并用这些砖来砌围墙。新繁镇文化站获悉后,于1...

  • 标签: 画像砖 野合 社会习俗 汉代社会 汉画像砖 采桑女
  • 简介:我第一次来中国的广州是在l995年,当时来华是为了调查关于盗窃和非法交易在英国从几个古董商手里收缴的古董的案件,那时我任伦敦新苏格兰部艺术品和古董中队的警官。因此我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广州并同大家分享在那次行动中积累的教训。1999年我从警察局退休,自那以后一直在一家名为贵重物品(Invaluable)的私人公司任职。这家公司运营着世界艺术品、古董和文物市场上最大的数据库,并利用其掌握的技术为涉及文物走私的警方案件提供解决方案。

  • 标签: 广州 公司 中国 任职 非法交易 走私
  • 简介:<正>一.前言一九六四年秋至一九六五年五月底,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郑韩故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和钻探工作。制遗址就是在这次钻探中发现的。该遗址位于“郑韩故城”外廓城(东城)的北部,北距张龙庄约400米,东距故城墙约500米,县城至火车站的公路由西向东穿过遗址中心(图一)。

  • 标签: 郑韩故城 遗址 文物调查 前言 钻探 文物工作
  • 简介:《北京文博》2000年第一期所载《南岗洼石桥为明万历永安桥》一文,以历史资料与历史文物论证1991年4月京石高速公路施工中于丰台区南岗洼所发现古代石桥乃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之永安桥,从而“北京文博界十年未解”之“谜团”或“悬案”得解,且在否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通报》所谓“‘无定河’实物见证”说后,提出永安桥下是“哑叭河”。笔者不敢苟同其论。

  • 标签: 南岗洼石桥 古代石桥 通济桥 清朝 文物保护
  • 简介:其实,当某一个部落(或部落联合体)凭借武力征服了周边诸部落、构成更大一级的社会组织即政权形式后,凡附属于该政权的所有部落(或部落联合体)对外都是沿用其核心部落即领导部落(或部落联合体)之名,而对内则仍以各部落或部落联合体名相区别。对此,波斯史家拉施特在《史集》中曾有非常具体的阐释。

  • 标签: 语词 历史 古钱 西域 唐朝 政权形式
  • 简介:<正>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和笛发表之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今再介绍其中几件,以飨读者。1.龟甲标本M363:13,出土于363号墓。该墓为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合葬墓,在二次葬人之上放置一堆龟甲,共八个个体,均背、腹甲扣合成套放置,龟腹内大多装有数量、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小石子。标本M363:13为其中的一个,此龟呈土黄色,背甲长15.5、宽7—11、高7.1

  • 标签: 贾湖遗址 龟甲 骨笛 出土 二次葬 裴李岗文化
  • 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一套出土于安徽安庆元代范文虎夫妇合葬墓的素面玉带具。墓主范文虎是南宋与蒙元战争后期的重要高级将领,掌控着南宋的存亡;降元后步步累迁至平章政事、尚书右丞,成为“南人”之中入元官职最高者。范氏墓中出土多件玉制品也因形制特殊、质料上乘成为元代玉器研究的断代标准器。本文选取其中的玉素面带具,重新审视其出土情况以探究墓中相关随葬品的空间关系;并从当前考古出土文物、图像以及文献资料,对唐末五代乃至宋元时期中国汉地玉带具的流变做一梳理;以范氏玉带为例,复原与解读唐宋时期从单鈌单挞尾“方团”玉带到双鈌单挞尾“排方”玉带的演变、使用和名谓。同时对宋元时期盛行的一类“束带”类带具也有所阐述。

  • 标签: 范文虎 玉素面带具 束带
  • 简介:汉宋之间的敦煌是个典型的家族社会,伴随着汉族家族的发展,少数民族家族也在崛起,共同生活在敦煌的历史舞台上,对中古时期的敦煌及河西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敦煌独特的地域因素,其家族社会较中原内地更具有代表性,延续的时间比较长;也由于敦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在探讨中古时期某一地区家族史时更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对敦煌家族史关注甚多,研究成果宏富。本文对汉宋敦煌家族史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回顾,兼作评议,以推动本课题研究的深入。

  • 标签: 汉宋间 敦煌 家族
  • 简介:“反荷渠”常以浮雕或彩绘形式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藻井装饰之中。这种样式在早期不但有“厌火”的寓意,同时还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和明确的文化象征性。通过图像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这种样式的渊源、主要分布、造型特点及风格等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建筑装饰样式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审美指向,一方面体现了从“实用性”装饰向“装饰性”文化符号演变的现象;另一方面也生动地显示了审美更迭背景下建造思想的变化。

  • 标签: 建筑装饰 反植荷渠 藻井 荷花
  • 简介:为寻求一种实际可行、安全可靠的出土象牙、角质文物现场加固保护的方法,通过用几种加固剂在象牙等样品上做渗透加固实验,对比、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加固剂,用该加固剂对考古发掘现场的象牙等进行现场临时加固,效果尚可.

  • 标签: 象牙 骨角质 渗透加固 文物保护 金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