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使用显微拉曼光谱对17件哥伦比亚大学藏的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0世纪有确切年代的古埃及手稿上的黑色颜料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黑色颜料的拉曼谱线随手稿年代的不同而规律变化着.这一发现可以为古代手稿的年代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无损分析手段.

  • 标签: 显微拉曼光谱 古埃及 手稿 哥伦比亚大学 无损分析 公元前
  • 简介:为保护好馆藏或出土青铜文物,必须检查并去除青铜器的'粉状锈'。'粉状锈'主要由氯铜矿和副氯铜矿组成,此两种物质的红外光谱特征明显,因此,可以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透射法进行鉴别。与传统红外光谱压片法相比,这种透射红外光谱法无需压片、快速、灵敏、消耗样品量少。本研究以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中的青铜文物为例,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透射法对其青铜锈蚀进行鉴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简单、高效和准确地鉴别'粉状锈'。

  • 标签: 粉状锈 氯铜矿 青铜锈蚀 显微红外 萧后礼冠
  • 简介:为有效揭示史前和历史时代早期出土玉器的加工痕迹,了解古代机械加工的起源和演变过程,选择西周佣国墓地出土的一枚穿孔绿松石珠,在带有景深扩展技术和三维图像重建功能VHX-500K型数码显微镜下进行微痕分析。发现其表面的打磨痕迹和孔壁上钻孔形成的多圈平行螺旋纹皆十分清晰。结合现代绿松石打磨的模拟实验和前人的工作,认为该枚绿松石珠表面打磨的工具应为一种机械转动磨盘,其具备粗磨和细磨两个功能。有关磨料的颗粒甚粗,其尺寸远大于现代细磨盘的磨料颗粒度。至于珠上的穿孔为对钻贯通,推测为空心管钻配合解玉砂高速旋转而成。这是国内首次将数码显微镜的景深扩展和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微痕分析,其研究成果可为古玉的科学鉴定,从加工工艺角度提供重要的信息。

  • 标签: 数码显微镜 玉器 绿松石 微痕分析 三维图像重建 景深扩展
  • 简介:清内府刻书所用“开化纸”的来源和纤维成分在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近年有学者将档案和现存古籍比较,发现清代“开化纸”实为“连四纸”,“开化榜纸”实为“泾县榜纸”,皆出自安徽泾县。通过分析4种清代“开化纸”和1种“开化榜纸”残片样品的纤维显微图,从纤维形态、纤维宽度、纤维纹理、胶质膜、晶体形状等各个角度鉴别古纸样品和对照样品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5种残片样品纤维成分皆为纯青檀皮,这一结论跟文献史料考证结果相吻合;清代内府刻书用“开化纸”和“开化榜纸”很可能为来自安徽泾县的纯青檀皮纸。

  • 标签: 开化纸 连四纸 纤维分析 青檀皮
  • 简介:利用体式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能谱对17面浙江安吉上马山及山东临淄汉代铜镜进行取样观察、检测,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马山铜镜表面保存状况较好,类似黑漆古,内部为α相优先腐蚀,临淄铜镜表面腐蚀严重,为Cu2O与二价铜的碱式矿化物沉积,内部主要为δ相优先腐蚀。利用Pourbaix图可以对两类腐蚀现象所处环境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高锡铜镜基体在不同环境中存在α相或δ相优先腐蚀的现象,并与基体外部不同锈蚀相对应。此结果对研究不同环境中高锡青铜基体的微观及宏观腐蚀情况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铜镜 腐蚀 Α相 Δ相
  • 简介:为实现建筑木构件裂缝及孔洞的检测,采用自主研发的整套超声CT检测系统,包括非金属超声检测仪、微弱信号放大系统、探头直径转换系统、多探头固定系统和超声CT分析软件。检测中采用干耦合技术,不使用任何耦合剂,避免了耦合剂对木质文物的污染。通过实验室标准试块检测得到了与试块实况吻合的检测结果,并对陕西西岳庙古建筑木构件进行了实地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检测效果。

  • 标签: 超声CT 木构件 缺陷
  • 简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能源、交通建设领域投资的倾斜,以及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施工场地发现古文物、古化石的情况越来越多,仅采用传统的开挖探沟、探方的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合建设施工的需要,且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 标签: 声波CT探测技术 古生物化石 考古学 探测理论 实践基础 工作步骤
  • 简介:开展中世纪早期剑的研究,对中世纪早期考古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CT)是一种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重建的图像分辨率高。本研究中的剑均出土于德国西南部劳斯海姆(Lauchheim)的中世纪早期墓地。应用锥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检测剑的内部结构,不会对腐蚀层造成再次损坏。

  • 标签: 西南部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