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在博物馆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对教育的核心一目标观众,特别是儿童观众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博物馆界的关注。博物馆期待借助一个平台,可以使儿童观众跟随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情地探索和学习,真正收获体验和认知。学习单就是当下博物馆探索教育模式的一个新尝试,它强调博物馆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成功的学习单案例,从问题设置的目标和融入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使学习单更有效的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功能。

  • 标签: 博物馆 学习单 儿童教育
  • 简介:韦驮是印度的战神,传入中国后,和中国韦天将军合二为一,成了为人恭敬的韦驮菩萨。本文通过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不同造型韦驮像,探究韦驮的来历、韦驮手中金刚宝杵以及韦驮像不同造型的含意。

  • 标签: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韦驮 造像 金刚宝杵
  • 简介:共同注意是从小开始亲子沟通的一个基础。此项研究透过54个家庭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对实景模型馆的探索体验,探讨了加强共同注意将会如何引起学习的强化。本文作者使用2×2的析因设计,检验了两种旨在增进父母跟孩子(5-8岁)对实景模型里的实物的共同注意的干预措施。在一种干预里,家庭使用手电筒去探索昏暗的实景模型,由此限制其视野;在另一种干预里,研究者给家庭提供引导标示提示,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实景模型的特征上。结果显示,相较于控制器,用手电筒去探究实景模型馆的家庭明显更可能形成共同注意;而且,这些家庭一旦建立对某物的共同注意,他们就更可能参与到对此物的学习谈论中,由此表明在基于实物的学习环境里,比如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相对简单地操作共同注意是一种支持家庭学习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博物馆 共同注意 学习谈论 家庭学习 亲子交流
  • 简介: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实践风行世界,深刻影响欧美学术圈,成为国际学前教育典范。在瑞吉欧理论精神内核及其以学定教、教师向导、空间设计等内容范式指导下,美国博物馆积极探索儿童观众的学习实践,获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博物馆针对儿童观众也已呈现出瑞吉欧教育实践的一些取向,但仍面临该理论中儿童观、教育观、儿童记录、环境设计、关系合作等多方面的本土化挑战。那么,瑞吉欧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迅速扩散并被竞相追捧的生命灵魂究竟是什么;我国博物馆为何亟需引介和探究诸此教育理论;其对我国博物馆儿童观众及其学习又有何实际助益,一系列问题促使笔者从宏观的本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微观的深层次问题反思瑞吉欧教育理论。

  • 标签: 瑞吉欧教育理论 儿童观众 博物馆学习
  • 简介:易溶盐反复结晶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土遗址特别是土遗址表面迹象造成破坏,因此,以易溶盐的含量多少判断其干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易溶盐含量对秦陵陪葬坑土遗址的影响,开展安全含盐量问题的探究。将Na2SO4/NaCl质量比为1∶1混合盐掺入重塑土样中,经气候箱老化后,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盐胀面积判断土样被破坏的程度,结果表明含盐超过0.1%,就会导致盐胀面积突然增加,这一指标的获得以及本次实验研究中提出的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土壤表面盐胀面积评估盐害的方法,为土遗址开展进一步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了初步依据和新的研究方法。

  • 标签: 土遗址 秦陵陪葬坑 易溶盐 安全含盐量 盐胀 超景深显微镜
  • 简介: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与生物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南京明城墙表面的微生物种群。本研究发现地衣、大型真菌、丝状真菌、蓝细菌、绿藻和硅藻在城墙上大量存在。此外,在无地衣及藓类覆盖的城砖上,核心自养生物以石生硅藻(AchnantheslauenburgianaHustedt)和北方羽纹藻(PinnulariaborealisEhrenberg)为主,并伴生丝状真菌。对城砖生物风化实验结果表明,藻类对城砖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53.65mg/m2·yr)。本研究的结果补充了明城墙微生物种群,及硅藻在陆生环境下风化硅酸岩矿物研究上的空缺,并为明城墙对藻类微生物腐蚀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明城墙保护 明城墙微生物 藻类腐蚀硅酸岩机理
  • 简介:垂直型陈列是以时间发展为序列,使参访者沿着同一主题线索按时间发展先后进行参观的现代展陈方式。对于陶瓷这样拥有悠久的烧造历史与深层的文化内涵的文物来说,垂直型陈列是较为适合的陈列方式之一。天津博物馆“青蓝雅静——馆藏明清青花瓷器陈列”专题展陈就是垂直型陶瓷文物展陈的典型案例。

  • 标签: 垂直型陈列 陶瓷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