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提起《中国近代铸币汇考》这本书,很多人都知道它的作者施嘉先生,因为正是通过这一本书,很多人对中国近现代货币才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施嘉干 中国 铸币 货币
  • 简介:传统的冷冻脱水过程通常需要将电阻温度传感器(RTD)插入到物料中以监测温度变化从而确定干燥终点,这种方式对于处理木质文物来说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无法做到无损或微损。本研究尝试采用无损方式对定型加固剂浸渍液即时浓度进行分析,并对冷冻干燥终点进行预测。采用这种无损技术成功地对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出土的30件木构件进行真空冷冻脱水定型处理,既达到了预期的定型保护效果,又确保了木构件的安全。

  • 标签: 出土元代木构件 冷冻干燥 传热模拟 无损检测
  • 简介:哈萨图岩画,是1988年全旗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岩画位于四子王旗卫井苏木西北约50公里处的查哈萨图,这里距中蒙边境线约15公里.以岩画所在地为中心,东面是较平坦的丘陵草原,约15公里有通往边境额尔登的公路,南面约10公里有一座不知名的敖包,西面为一条狭长的丘陵,北面约3公里处是四子王旗锰矿所在地.

  • 标签: 哈萨图 四子王旗查干 图岩画
  • 简介: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明王朝从第三帝太宗即成祖朱棣开始,重用宦官是比较突出的。有明以来,因罪恶昭彰、祸国殃民而名载史册的宦官为数不少。如英宗朝的王振、曹吉祥,宪宗的汪直,武宗朝的刘谨、谷大用,穆宗朝的冯保,神宗朝的陈奉、高淮、梁永。熹宗朝的魏忠贤、崔文升等等。但也十分有趣,正是重用宦官的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一朝竟然出了三位名垂青史的功勋太监。

  • 标签: 丝绸之路 东北 封建王朝 永乐皇帝 明王朝 宦官
  • 简介:2014年6-7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境内詹和硕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匈奴时期半地穴房址、灰坑,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骨器、漆木器、丝织品等。这批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蒙古国中部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蒙古国 詹和硕遗址 匈奴聚落 鲜卑柔然墓葬 突厥回鹘墓葬 契丹墓葬
  • 简介: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宋代阿育王塔是目前国内地宫出土的最大的阿育王塔,该塔的出土对研究我国佛文化的传承体制、发展历程等具有重大意义。为恢复严重缩变形的阿育王塔檀香木胎的原有形貌,采用“活性碱”作为润胀复原剂,对缩变形的木胎进行了复原试验。采用X射线衍射仪、环境扫描电镜对复原前后的木质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活性碱处理后,檀香木试样的结晶度由处理前的45.5%下降到处理后的38.7%,塌陷的木材细胞腔结构得以重现,变形的木材孔道结构由近椭圆形变化为近圆形。在对一件缩变形的阿育王塔相轮处理试验中,经复原处理后相轮的经向尺寸提高了1.33%、纬向尺寸提高了10.03%,复原后的相轮与收缩前出土时外观尺寸相近。

  • 标签: 出土 干缩变形 阿育王塔 复原
  • 简介:失水缩竹简不仅改变了竹简的形貌,而且字迹无法辨认,不能进行考古释文,极大地影响了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通过海昏侯墓葬等出土竹简等残片的缩复形研究实验,对复形前后外形尺寸、化学组分、微观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生物碱和表面活性剂等材料浸润后的缩竹简残片,外形尺寸可恢复到缩前的98%以上,竹简残片内部缩变小的空隙结构得到恢复,化学组分无明显变化。运用该技术对缩竹简进行复形处理,复形后的竹简基本恢复到饱水时的状态,而且对字迹无损伤。

  • 标签: 饱水竹简 失水干缩 变形 复形
  • 简介:<正>楚帛书是现已发现最古老的数术书。这种书让现在的人读起来当然莫名其妙,但在古代却是流行读物。它与地下出土的大批日书是同一类。后者虽然现在只有睡虎地秦简《日书》发表,但将来陆续公布,势必会形成一种专题研究。那时我们将会看得很清楚,楚帛书的研究是它的开端。过去我对楚帛书做过一点研究:1980年写成《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下简称《子弹库》),1988年写成《〈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补正》(中国

  • 标签: 帛书 睡虎地秦简 弹库 专题研究 数术 日书
  • 简介:中国有着悠久的陶器制造史。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利用天然物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彩陶是制陶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彩陶文化又是原始农业、畜牧业生活的产物.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长期观察的结果。他们把自己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活动逐步反映在陶体上,陶器便有最初的现实需要逐步往精神方面的诉求发展.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彩陶。

  • 标签: 陶器 赏析 彩陶文化 生产生活 天然物质 文明发展
  • 简介:十多年前,本人曾写过(下称)一文[1],写那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当时在楚文化研究中对楚鬲认识方面的一些混乱现象,试图将江汉地区出土的不同用途、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鬲加以区分,以利于楚器的排比和研究.收入时,有部分文字和插图被删节,因而有读者提出一些不明了的问题.实际上,江汉地区出土的东周鬲不完全都属于楚鬲,下面拟分江汉地区的鬲及楚鬲两个标题,作为的一些说明和补充.

  • 标签: 江汉地区 楚式鬲 炊器 盘龙城遗址 出土文物
  • 简介:“镇墓兽”是楚墓中特有的随葬器物,反映了楚人特殊的葬俗和文化心理。本文探讨了楚“镇墓兽”因时代、地域和墓主人身份差异而存在的演变规律,并依据其器型特征进一步认为楚“镇墓兽”的构型为多层意象的综合体,其功用之一为引魂升天。

  • 标签: 楚式“镇墓兽” 历时性 共时性 功用
  • 简介:为研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重要性排序问题,以江浙地区抬梁和穿斗两种典型的传统民居木结构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方法采用构件属性改变后对结构整体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作为构件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16.0)开发了基于生死单元法和改变弹性模量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分析结果表明,改变弹性模量法更适用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重要性分析。通过对抬梁和穿斗的单榀框架和整体框架在竖向荷载、水平地震荷载两种工况下的结构构件重要性的计算分析,得到了构件的重要性系数和排序,并提取出了抬梁和穿斗传统木构的关键构件。研究结果可以为确定传统木构建筑遗产在修缮施工、维护以及结构健康监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构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 标签: 传统木构建筑 构件重要性 抬梁式 穿斗式 改变弹性模量法
  • 简介:"己酉"天青釉鼎香炉,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钧窑瓷器,一级文物。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口沿至肩部两侧饰兽形耳,腹部饰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正面有一长方形题记,上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1970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白塔村,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 标签: 香炉 青釉 钧窑 元代 呼和浩特市 元武宗
  • 简介:有人认为,旅游冲击文化。甚至认为,现代旅游“侵蚀”、“污染”传统文化,加速民族文化的消亡。我的看法与之相反,坚信有序的文化旅游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经济有推动作用。

  • 标签: 民族村寨 中国 文物保护 民族经济 文化活动场所 民族团结
  • 简介:战国中山国墓葬中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楚风格。笔者在对楚玉风格作简要概括的基础上,整理出中山国墓葬出土玉器中可归为楚玉器者,并分别从造型、纹饰、工艺、玉料等方面将这些玉器与楚墓中出土的玉器相对照,进一步明确其文化属性。流入中山的楚玉反映出中山地区对楚文化的认同与吸收,笔者由此分析楚玉器流入中山的途径,以进一步了解两地文化的互渗现象。

  • 标签: 中山国 楚国 楚式玉器 文化渗入
  • 简介:为探讨东周楚戈斑纹的处理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DS、EBSD研究了上海博物馆藏的楚斑纹戈的成分、显微组织和相组成,讨论了其制作工艺。结果表明:东周楚戈富锡层厚度不均,以十余μm左右的厚度居多,最多处由4种不同物相组成,分别为η相、ε相、δ相及(α+δ)共析相。富锡层与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与现有其它富锡工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认为此件楚戈与其它地域的富锡技术具有共同的工艺特征,应为热镀锡工艺。但在工艺参数掌控方面应呈现地域上的差异。

  • 标签: 楚式斑纹戈 富锡工艺 SEM 铜锡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