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蒙古国境内岩洞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对其分布环境、形制结构、葬俗特点以及随葬遗物等进行分析。认为岩洞墓是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也是古代游牧民族秘葬的一种新类型,岩洞墓的发现对古代游牧民族丧葬习俗的深入认识提供了重要证据。

  • 标签: 岩洞墓 突厥 蒙古 中世纪 游牧民族
  • 简介:国境内石构墓葬形式的演变略论谭长生Stone──constructedtombshadexistedanddevelopedformorethan5000yearsinChina。Theydistributedmainlyinsveralareas...

  • 标签: 墓葬形制 中原地区 石棺墓 石构 西南地区 石室墓
  • 简介:正2004-2008年,我们对位于蒙古国布尔干、中央等省境内的契丹时期(公元10-12世纪)的城址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古发掘从位于图拉河中游的一些城址中发现了渤海类型的遗物(图一)。这种类型的遗物以往多发现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滨海边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遗址中,而如今这类遗物在蒙古国中部地区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 标签: 蒙古国 渤海 文化遗存 中国东北地区 俄罗斯远东地区 契丹
  • 简介:本文对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铜矛进行类型划分,并将其与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进行类比分析,认为这类器物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人群在与更北的塞伊玛一图尔宾诺现象人群接触交流的结果,但并非异域器物的直接输入,而是制作技术的传入,即为齐家文化人群"仿制"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的产物。淅川下王岗遗址H181中新近出土者,应系从齐家文化的分布地域甘青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因素在二里头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存。

  • 标签: 夹叶阔叶铜矛 甘青地区 仿制 传播路线
  • 简介:迄今中国境内至少发现有13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依据骹与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A、B两型,与典型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同类矛在形制特征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推测年代上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末期阶段,绝对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1600年之间。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铜矛经天山北麓三大河流通道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新疆,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晋陕高原包括鄂尔多斯地区,东南经关中以至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中国境内发现的此类铜矛显然已不具有武器的功用,很可能属于仪礼用品。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及社会对于传入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的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并把这类青铜容器加入了"礼制"的内涵,成就了辉煌的夏商周三代青铜礼乐文明。

  • 标签: 塞伊玛—图尔宾诺 青铜矛 文化传播
  • 简介:论文集中对长白山名称来源,与东北诸民族关系——以及与檀君神话中的太伯山——妙香山作了历史的考察,深入证明长白山及其区域文化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华民族所有,朝鲜半岛的民族从来就与长白山无有关涉。半岛上的太伯山一妙香山是产生檀君神话的地方,与长白山无关。文章还就疆域的界定,民族的归属以及文化圈诸问题作了历史的考察。

  • 标签: 长白山 太伯山 名称来源 妙香山 民族文化 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