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汉阳陵地下博物馆是我国首个遗址保存在恒温恒湿环境的博物馆,但遗址表面仍然析出了硫酸(CaSO4·2H2O)。本研究通过对汉阳陵13号坑封闭展厅内环境温湿度、土壤蒸发量、遗址本体及地下水可溶盐的长期监测分析硫酸(CaSO4·2H2O)产生原因。结果表明,13号坑环境湿度长期保持100%,由于遗址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空气中水分子在土壤表面不能转化为液态水返回到土壤中,而随着土壤水分蒸发遗址表面土壤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溶液中离子相互发生反应在遗址表面析出白色的硫酸

  • 标签: 遗址 环境 可溶盐
  • 简介:第一次全国移动文物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组织进行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其重要成果之一便是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形成。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做好文物及相关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外,更应重视数据库的高效利用,让数据资源逐步走向透明与开放,实现“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一知识管理”的逐步深化,将数据从单一的管理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转化为资源共享的知识社区。本文从陈列展览、文物鉴赏、馆际交流等三个方面阐释了知识共享社区,陈述了数据资源共享为博物馆带来的多种优势,让资源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从而提升博物馆的科普服务能力。

  • 标签: 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管理 资源共享 知识社区
  • 简介:四川省文博单位所藏大量移动文物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其受损原因极具研究价值。采用文物受损信息调查表、实地调查与再核实、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针对受损移动文物所处大环境、小环境及其存放或展示方式,结合每件移动文物的受损状态进行统计研究。基本探明汶川地震中文博单位建筑和移动文物受损原因和类型,为提升文博工作者的文物防震保护意识和开展文物防震保护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标签: 5.12汶川地震 可移动文物 受损情况 调查
  • 简介:河套地区史前时代发现的靠崖窑洞建筑遗址多达19处,居址数量达400多座。文章根据这些居址的形制特征,将其分为三型、两个阶段,通过对房屋形态、门道、房屋面积、地面墙面的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史前时代窑洞演变的核心是对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不断改善,是对黄土认知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结果。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窑洞内灶址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窑室内部空间的使用。

  • 标签: 河套地区 史前时代 靠崖式窑洞 灶址
  • 简介:荆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三段画像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征集,入藏时破为十块,后经修复完整后,虽裂纹依稀可见,但整个镜背纹饰繁缛、清晰、自然,镜面光亮,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鉴赏性,现将这面铜镜介绍如下。铜镜为圆形,高圆钮,圆形钮座,平缘,直径18.5、钮径3.6、沿厚0.6厘米,重1032克(图一)。镜背纹饰以铭文带为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两条夹钮的平行线,将主体纹饰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纹饰中部有一圆形立柱,

  • 标签: 博物馆馆藏 荆州博物馆 八十年代 内区 入藏 上段
  • 简介:西汉长陵位于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附近,在这里出土了西汉早期的着衣陶俑,历史研究价值非常高。本文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对长陵陪葬墓出土的白彩着衣陶俑的表面颜料和胎体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解长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制作工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信息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长陵 着衣式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