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古都文化展》是1999年末在首都博物馆推出的,以精品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中型陈列展。展览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第二部分“多彩的梦幻一陶瓷艺术”,第三部分“变奏的韵律——书画艺术”,第四部分“沉醉的凝思——工艺佳品”,第五部分“神往的心灵——宗教艺术”,第六部分“遥远的回响——民俗风情”。以北京地区辽金至明清的历史纵线延伸,以文物的类别和艺术形式横向展开,展出文物150余件,图片图表20余幅,模型和其它展品11件。陈列试图突破过去常用的历史陈列模式,又区别于专题性展览和纯粹的艺术品展示,运用展览空间氛围的营造,利用文物展具的媒介作用,突出文物精品的艺术美,引导观众在欣赏珍贵文物艺术成就的同时,体味古都文化深厚的沉积,激发爱国热情。

  • 标签: 《古都文化展》 陈列艺术 首都博物馆 艺术品 古代建筑 临时展览
  • 简介:张纯俭先生以其所主编之《洛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相赠,并命写一篇书评之类的文章,对于张先生以书相赠深感荣幸,而对写书评文章颇感踌躇,其一,因为我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是一个门外汉,在诸多学者所写的文章书后写书评,有班门弄斧之嫌;其二,论文集之类的述评最难写,这其中既有许多学界难言之隐,也有本人水平有限,对于有的学者的文章的理解难以准确把握其意。不过,既然有张先生的美意在前,再加之这是有关全市人民向往已久的以旅游业带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作为一介书生,未学也深感匹夫有责,遂不揣浅陋,就阅读是书之后的一些感想,略谈一二,这也只能算作读后感而己。

  • 标签: 《洛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张纯俭 中国 河南 历史文化
  • 简介:老北京的城墙既是古城的城界,明清帝都的重要城防设施,也是皇权时代等级权力的象征。八国联军之役后,特别是进入民国以来,随着城墙对外防御功能的削弱,如何解决北京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与保留城墙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人们争论较多的问题。而官方的决策及其付诸实施使北京的城墙不断发生着变迁,城墙体系遭到破坏,四重城墙中的皇城城墙甚至在20年代就已遭到整体性毁坏。由于拓展城市的近现代功能、城市整体布局等老问题始终没能得到科学解决,近百年来北京城墙一次次损毁,除紫禁城外,内城、外城城墙都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消失了。

  • 标签: 北京城墙 市政当局 变迁
  • 简介:嵩山黄河之间的郑洛地区是早期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心区域。在新石器文化晚期和夏商时期,这里形成由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史迹和古城古都筑就的文明经典,是构成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衡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标尺。华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先后起源发轫于此,是中国文明的本源圣地,早期华夏文明是由华文化发展到夏文化的历史概括。故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中华文明。

  • 标签: 文明起源 华文化 古都古城
  • 简介:<正>丝绸之路——这条联结亚非欧三洲的千年古道、遐迩闻名的“文化运河”,不仅是古代人类东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证言,而且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混融的巨大熔炉。当您作一次“丝路”行旅,漫步于各石窟寺时,一定会发现丝路石窟壁画中有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形象。它们或堆于佛像下构成“莲花座”;或执于佛手中寓意“拈花示众”的金色莲花;或洒于画面内形容“莲花藏世界”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分布于壁画、龛楣、边饰、藻井内,并以那纯洁无瑕的倾城之貌形容彼岸世界的富丽堂皇,以表示佛国的“西方净土”,净化着朝拜者的灵魂,给人以理性的启迪,美感的享受。

  • 标签: 石窟壁画 荷花 丝路 石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 各民族
  • 简介:2002年6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古都学会联合主办的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2的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杭州、开封、广州、成都等古都城市,长期从事历史学、考古学、城市学及古都学研究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为期4天的会议之中,与会代表主要围绕“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研究”、“长江上游历史时期成都等城市研究”、“城市文明多元起源比较研究”、

  • 标签: 古都 都城 历史学 考古学 洛阳 专家学者
  • 简介:考古与大众在社会大众的眼里,考古或被看作是一门浪漫的学科,或被视为象牙塔里的学问.借助于传媒和书籍,今日公众对考古学的兴趣与日俱增.重大考古发现常是新闻的头条消息,具有国际影响的常把重要考古发现的照片放在封面,电视系列节目Discovery以极其形象的手段报道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在观众中享有着极高的收视率.

  • 标签: 考古学 人文精神 大众文化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意识
  • 简介:孙中山是著名的革命家,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他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被全球中国人尊为“国父”,是唯一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的形象多次出现在我国邮票上。民国初年,他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光复纪念邮票上。但随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官方不承认他的贡献和地位,他的形象·直没有出现在邮票上。但是孙中山的继续奋斗和探索,对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成为人民心中的领袖。1925年利、中山逝世后,被民众自发地尊为“国父”。随着国民党政权统一全国,孙中山的地位得到了官方承认,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发行了相关的邮票。孙中山的“国父”地位随之得到更普遍的认可。抗战期间,他又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象征,并在1940年被正式尊为“国父”。此后,“国父”形象多次出现在各种邮票上。抗战胜利后,孙中山和中山陵的形象升华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本文从民国时期的邮票入手,通过分析邮票上的孙中山形象,展示了他成为“国父”的过程,及“国父”形象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也揭示了国民党政权大量发行孙中山像邮票的政治目的。

  • 标签: 孙中山 国父 邮票 国民党
  • 简介:本文对南朝墓壁画的羽人、神仙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着重探讨了南齐墓壁画中羽人和神仙的特点,反映的观念及其社会背景。

  • 标签: 南相 羽人 神仙
  • 简介:收藏、科研、教育被公认为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在国际博物馆16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

  • 标签: 博物馆 城市形象 建筑风格 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
  • 简介:博物馆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承担着世界各民族、国家、宗教与种族相互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作用。博物馆惟有坚守独立文化品格的人丈精神,将科学与实证的原则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变成自己的文化自觉,才能服务好利益纷争的当今社会,推进世界和谐共存共同进步。

  • 标签: 博物馆 人文精神 科学与实证 开放与包容
  • 简介:博物馆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承担着世界各民族、国家、宗教与种族相互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作用。博物馆惟有坚守独立文化品格的人文精神,将科学与实证的原则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变成自己的文化自觉,才能服务好利益纷争的当今社会,推进世界和谐共存共同进步。

  • 标签: 博物馆 人文精神 科学与实证 开放与包容
  • 简介:在有关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中,对于观众人数、类型的统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仔细翻看不同的博物馆所调查的统计数据,就不难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观众情况基本上表现为:年龄上,以中青年观众为主;职业上,以学生观众为大宗。在很多人看来,如此的观众构成属于意料之中、情理之内的事。因为身体健康情况、经济收入情况以及求知欲等各项条件都在制约着博物馆观众的构成情况。

  • 标签: 博物馆学 人文关怀意识 观众构成 统计数据 不可或缺 健康情况
  • 简介:1876年,因云南马嘉理事件,郭嵩焘被钦派出使英国,前往英国道歉,同时出任常驻英国大使(后兼任驻法大使)。郭嵩焘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了他在出使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他所见的各国博物馆的情况,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博物馆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记录的有关博物馆方面的材料做一个细致的整理,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去“恢复”当时的西方博物馆,构建郭嵩焘眼中的十九世纪西方博物馆形象

  • 标签: 郭嵩焘 伦敦与巴黎日记 博物馆
  • 简介:<正>郪江位于四川三台、中江二县的交界处,今为三台县安居区郪江乡政府所在地。郪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曾为蜀王朝治下的郪国的首邑,因而传下了“郪”这样一个古老的地名。从汉代到南朝前期,除去西晋一段不长的时间外,这里都是郪县治所,所以才在今郪江场周围留下了大量汉代崖墓等遗存。

  • 标签: 崖墓 郪江 汉代建筑 耳室 壁柱 天花
  • 简介: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胡人形象大致可以归为胡商、胡兵、胡奴(随侍、门吏)、杂耍艺人、羽人五大类,其中胡奴出现最多,这或许与其地处边郡,战事频发,战后俘虏转化为奴仆有关。汉代民众看待胡人是一种非理性、不平等的态度:一方面将其贬斥为"夷""戎狄""虏""胡"等少数族裔;另一方面因胡人异于汉人的奇特外貌将之视为"祥瑞",与瑞兽一起受到民众的崇奉。胡人被赋予某种超越现实的神灵属性,以神仙的身份跻身于仙界,体现了汉代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

  • 标签: 陕北 汉代 画像石 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