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自《敦煌古医籍考释》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收录其中后,一大批中医医史文献学者认定该书出自藏经洞,源于陶弘景。但从《辅行诀》一书一以贯之的五脏五味补泻、五行五味互含等主体学术思想考察,《辅行诀》不可能是源自陶弘景的藏经洞遗书。

  • 标签: 《辅行诀》 辨伪 学术思想
  • 简介:东湾仔北遗址是香港回归后首次发掘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特别是发现了一批保存有人骨的墓葬,很受瞩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遗址的分期、年代、文化特征和墓葬的特点等。将遗址原第二、三期遗存分为两期,大约为商代中晚期。将墓葬分为三个群组,各群组的随葬品各有特色,可能与所从事的生业有关。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均不高,但随葬品已出现一定的差别,说明贫富分化已现端倪。

  • 标签: 东湾仔北遗址 分期 墓葬 群组
  • 简介:本文对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铜矛进行类型划分,并将其与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进行类比分析,认为这类器物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人群在与更北的塞伊玛一图尔宾诺现象人群接触交流的结果,但并非异域器物的直接输入,而是制作技术的传入,即为齐家文化人群"仿制"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的产物。淅川下王岗遗址H181中新近出土者,应系从齐家文化的分布地域甘青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因素在二里头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存。

  • 标签: 夹叶阔叶铜矛 甘青地区 仿制 传播路线
  • 简介:岱子坪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划分为五期,五期遗存分别主要包含樊城堆文化(一期)、屈家岭及良渚文化(二期)、石家河文化(三、四、五期)的因素。一至三期大致呈更替式发展,三至五期延续性发展明显。岱子坪遗存揭示遗址所在湘中地区有关文化交往以湘江、涟水-渌水形成的通路为主干道,与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三大区域互动频繁。

  • 标签: 岱子坪遗存 文化性质 文化交往
  • 简介:荥阳小胡村晚商墓地应为晚商"舌"族家族墓地,小胡村M22、M28是晚商"舌"族中小贵族墓葬,年代应在殷墟二期晚段。两墓所出"舌"铭铜器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舌"族铜器。从两座墓葬随葬青铜器的差异看,两座墓主生前在军队中应分属不同兵种。1933年安阳薛家庄出土"舌"铭铜器的殷墓墓主应属小胡村"舌"族一员,身份应为"舌"族高级贵族或族长。小胡村晚商墓葬随葬青铜器、玉器,罕见陶器以及普遍铺放朱砂的葬俗,与同时期殷墟及郑洛地区都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小胡村商墓 舌族 青铜器 朱砂葬
  • 简介:观众行为研究是博物馆满足公众需求、做好公众服务的基础。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观众研究也是大势所趋。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以了解观众在不同展项前停留的具体人数和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观众对展览的满意度及其对展示设计的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博物馆展陈设计工作向贴近公众的需求方面发展。

  • 标签: 物联网 RFID技术 博物馆 展览 观众行为研究
  • 简介:2009年,由俄罗斯和蒙古国考古学家组成的'中央亚细亚'联合科考队在领队A.A.科瓦列夫和D.额尔敦巴特尔的带领下,对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瑙木冈苏木的巴彦布拉格(Bayanbulag)西汉要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围绕遗址的三个地点展开:1号发掘地点,发现有大量中国古代士兵的遗骸;2号发掘地点,对墙体及土窑洞进行

  • 标签: 蒙古 巴彦布拉格 汉代 城址 封泥 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