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1933年11月,驻守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左派李济深。以及由黄琪翔领导的“第三党”等各派力量,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等主张,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另举义旗。

  • 标签: 国民党左派 十九路军 陈铭枢 蒋光鼐 李济深 蔡廷锴
  • 简介:中琉友好交往五百余年,每逢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均应其所请,派出使团远渡重洋,予以册封。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吏科左给事中陈侃和行人司行人高澄被分别任命为册封正、副使,出使琉球。归来后,陈侃于福建长春堂写成《使琉球录》。

  • 标签: 《使琉球录》 友好交往 册封 统治者 给事中 出使
  • 简介: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的大片河山沦陷于倭寇的铁蹄之下,福建谜界爱国志士怒火燃腔,制作了不少切合时事拚击日寇的灯谜。利用中国传统文艺团结人民打击侵略者,可说是抗日活动的一大创新。中秋节到了。厦门最早的灯谜组织“萃新谜社”举办抗日专题谜会,场面十分热闹,谜语五花八门。如,“沈阳惨案发生,猜《诗经》一句,谜底:我日构祸。”此谜底顿读为“我,日构祸”,直指流血事件是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的。晋江“谈虎楼”灯谜组织也举办过抗日灯谜专场,一些灯谜佳作至今仍脍炙人口。

  • 标签: 灯谜 日本侵略者 抗战 抗日活动 中国传统 1937年
  • 简介:都别记》是以福州和台湾为共同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除了大量描述福州地区的人物和风土外,还把笔触涉及到台湾。作者用福州和台湾为背景,交叉着展开情节,视野广阔。笔者将其中与台湾有关的故事略述如下。

  • 标签: 《闽都别记》 台湾 故事 福州地区 小说
  • 简介:名人身后是非多。胡适亦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头顶的帽子就又多又重。其中一个叫“新尊孔复古”。之所以冠上“新”,一来,有别于五四前的老尊孔复古;二则因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但后向右转,坠入尊孔复古泥淖,带些嘲笑味。

  • 标签: 复古派 尊孔 胡适 新文化运动 七十年代 领军人物
  • 简介:马麟童(1912—1952),出生于苏北滨江口岸码头工人兼武术之家。幼年随父练习拳棒武术,11岁进广州童子团(马戏团)学杂技,15岁因父思子,将他带回上海,进淮剧武家班攻文武老生,25岁名扬上海。1946年,他创建民间职业剧团--麟童剧团,1949年定名为麟童淮剧团,1952年升格为上海淮剧团。他演唱气质豪放,胸腔共鸣饱满,唱腔的句尾常常以下滑音处理,自创了风格独特的淮剧“马自由调”,成为淮剧主要流派唱腔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淮剧泰斗。

  • 标签: 上海淮剧团 自由 创始人 民间职业剧团 1949年 码头工人
  • 简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篇对音乐本体进行深入思辨的文章。我国自古就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周代更是号称礼乐之治。在先秦时代,思想家已经将音乐作为他们重要的研究与批评对象,形成系统的音乐思想,尤以传为公孙尼子所作的《乐记》为集大成,同时先秦思想著作如《苟子》《吕氏春秋》等,也有关于音乐的许多讨论。应该说,中国古代成体系的艺术思想,是从音乐学开始的。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 《吕氏春秋》 音乐本体 教化功能 先秦时代
  • 简介:金源尚文崇儒,从初期至海陵王统治时期,大致经历了述以文事、崇尚文物、尊儒重道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期,即世宗即位后,提出了好儒恶吏的主张。章宗承此,发扬光大。与前此相比,这个时期,金源的尚文崇儒之风更加浓厚,兴学养士,科举选贤,使得具有本朝特色的国朝文迅速崛起;另一面,国朝文的崛起,也与统治者自身趣好及对士人的笼络与提携所产生的关联影响不无关系。国朝文是金朝以致治为其发展文化而建立的文,富有深厚的北方文化内涵,并不类同于一般而言的创作流派。

  • 标签: 金源 尚文崇儒 国朝文派 崛起
  • 简介:清代“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建立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他的“学古、崇古进而出古”的画论思想在今天看来值得重新审视与研究。他的“扫尽俗肠”,“甜邪俗赖自去矣”等绘画创作观点,对于当代艺术现实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切要的提醒与警示。正因此,对王原祁的画论思想的重新审视显得别具意义。

  • 标签: 王原祁画论 学古 崇古 出古 变古
  • 简介:本文通过客观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特点,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客观认识民族声乐发展现状,正确处理学院与原生态两种民族唱法的关系。文章还从演唱专业的角度谈了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

  • 标签: 民族声乐 学院派民族唱法 原生态唱法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