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郑振铎(1898-1958),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字西谛,有郭源新、宾芬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是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五四”运动期间,与瞿秋白创办《新社会》杂志,倡导新文化运动。1920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并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与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 标签: 文学研究会 郑振铎 中国民主促进会 敦煌 “五四”运动 《小说月报》
  • 简介:傅惜华先生作为满族学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俗文学研究中,一方面参与主编"平字号"《俗文学》周刊,另一方面积极从事俗文学研究."平字号"《俗文学》周刊,对推动中国俗文学研究的进程,不仅在理论上、研究方法上以及研究范围上都提出了新的观点,推动北方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而且对整个俗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潮,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俗文学的全面兴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傅惜华 华北日报 俗文学 戏曲 曲艺
  • 简介:今年五一期间,关德栋先生公子家铮来电话,说关先生已于4月28日病逝,这一消息对我来说真如晴天霹雳,春节间还去电问候先生,先生告知有意以年迈之躯着手整理研究满文文献及俗文学文献,先生有此计划,原想身体一定还算健康,噩耗突然传来,真是不胜悲悼!

  • 标签: 俗文学 教授 满学 文学文献 满文文献 整理研究
  • 简介: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和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俗文学与中韩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6月7日至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吴小如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和韩国的与会代表四十余人,就中韩文化、俗文学的交流影响以及中国俗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我国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会上共宣读了39篇论文,其中,有关诗钟的8篇论文,是解放后首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此类论文。

  • 标签: 文化交流 俗文学 学术研讨会 中国古代小说 图腾崇拜 通俗小说
  • 简介:鉴于当前俗文学研究中“精神性”、“文学性”、“当代性”的欠缺,在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国俗文学学会、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于2004年10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了“俗文学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们除了对传统文学形式如小说、歌谣、笑话、戏曲、说唱文学等进行研究之外,

  • 标签: 俗文学 “文学性” 传统文学 说唱文学 小说 笑话
  • 简介: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叫做通俗。王充说:'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论衡·自纪》)。所谓明言、露文,即指通俗。王充又说:'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同上)这是对通俗的形象比喻。

  • 标签: 自纪 明白晓畅 唐诗品汇总序 新乐府运动 题张司业诗 悲风
  • 简介: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小说中,作者的兴趣点不在殿试本身的流程,而是在名义上的考官——皇帝身上,这与始终纠葛在明代科举以及科举中人意识中的“科举”与“察举”两种选士方式有极大的关联。基于对现实科举的不满,小说中的“察举”成为士人在科举失意时的另一种寄托,而与“殿试”是科举的最高层次相同,天子御试也是这一寄托的最高理想。前代的优越制度,再加上前代的圣明之君,两者的叠加共同构成了小说作者对于“察举”的完美想象。此外,在小说中还大量存在由官员实现的察举,这可以视为迫于现实对科举理想的改造。更大的改造在于,在官员所进行的察举中,用来判断士人才能高下的却是科举考试中的“举业”。小说作者理想中的“察举”,并不是前代圣明之世完美体制的复古,而只是程序更为繁复,但结果却对士人个体更为有利的“科举”。

  • 标签: 察举 科举 文学想象 通俗小说
  • 简介: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历史不是一条笔直和平坦的大道,其间充满了曲折和起伏。制约小说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精神的和物质的,有文学的和非文学的。非文学的因素如政治、宗教、伦理以及主流文化价值观等等,均对小说的生成和发展产生

  • 标签: 通俗小说 文学 主流文化 精神 宗教 生成
  • 简介:本文通过对通俗文化流行与沿革的文化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对通俗文化要进行定向、改造、提升,使之成为高雅的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历史使命。

  • 标签: 文化 通俗文化 嬗变 引领
  • 简介:明代中叶,通俗小说是从上而下,由文人而书商而日渐喧哗的。历史往往具有某种反讽的意味。自明洪武、永乐以来,统治者曾采取种种措施来钳制通俗文艺的发.展,然而,《三国》、《水浒》却首先刊行于都察院与武定侯郭勋府等处,这大抵是金圣’叹所说的“乱自上作”。

  • 标签: 通俗小说 《金瓶梅》 书贾 艳情小说 历史演义 神魔小说
  • 简介:<正>198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套蒙古文哲学通俗读物——《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丛书》。这是自治区成立以来首次用蒙古文编写的一套哲学读物,在全国来讲,也是首次用少数民族文字编写的一套哲学丛书。

  • 标签: 蒙古文 通俗读物 哲学 内蒙古 丛书 少数民族文字
  • 简介: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处于冷兵器时代,然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冷兵器和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这是作者受其生活年代的兵器发展状况影响的结果。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辨别《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大有裨益的。1《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半部多处提及火器,其中最具体生动的是以下描述火炮和地雷使用情景的几段(引文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

  • 标签: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年代 冷兵器时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生活年代 三国时期
  • 简介:薄薄一本158页土纸的32开《通俗经济学讲话》,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却有着让人不容小觑的内涵——这是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年代,祖国狼烟四起、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之时,为一位被监禁于国民党反动派大牢的共产党员撰写,并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出版社在国统区的文化名城桂林所出版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通俗读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通俗读物 出版者 作者 国民党反动派 共产党员
  • 简介:<正>什么是比较文学?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答它了吗?我们已经展示的不断积累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多样而眩目。为了经得住比较学者所受到的尝胆似的引诱,——应当承认这一点,我想从对象与方法两方面重新把握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象大千世界那样复杂,而且又永远飘忽不定。它目前论述的是什么呢?

  • 标签: 比较文学 比较学 比较研究 对象与方法 文学社会学 文学关系
  • 简介: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小伙巷的民间组织“老义学”,已和这个历史悠久的回族聚居区共同经历了近150年的风风雨雨。

  • 标签: 义学 历史 红桥区 天津 回族 西北
  • 简介:托多洛夫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理论的先驱者。今天,他又提倡回到起点,意思是重新拾起传统美学教育的构想。与时代保持距离,托多洛夫也没有能避免面临文学本质和他化的问题。将解构发展到极致不能解决解构本身的荒谬。我们试图用中国的辟思概念来作为连接点,探讨一系列文学内所包含的成对定义。中国的古老思维是否能帮助文学摆脱其危机呢?

  • 标签: 法国文学 托多洛夫 “文学危殆” 文学他化 辟文辟思
  • 简介: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将法国文学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这三个宏观特征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法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也可为法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 标签: 法国人 法国文学 民族特性 宏观比较文学
  • 简介: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作家和作品数量的增加上,更表现在文学与文化结构的扩展和增添。回族作家和学者不但促进了中国文学文体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人类另一重要的文明成果——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及文学,从而对中国文学起到了有力的丰富、补充和拓展作用。回族作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他们始终将民族与国家、民族性与人类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回族文学 中国文学 丰富 拓展
  • 简介:文学不但反映现实生活,而且也反映人的心灵和梦幻。从文学本文中往往能得到最直接、最深刻、最丰富的关于人的知识。因此,我选择从中国文学本文来讨论中国女性,并展望女性研究的前景。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像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

  • 标签: 当代文学 女性意识 传统文学 女主人公 女作家 “女性文学”
  • 简介:  按照学术界几十年来的通行做法,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者叫做断代,诸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等.单元为什么这样划分?代为什么这样断?学界似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讨论,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乍一看,这样的划分是以历史朝代的更迭为根据的,好像并未作更多考虑,但稍加分析又不尽然,因为它没有完全以历史学的断代而断代文学史,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朝代放在一起构成了相对独立的联合单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而不是其他,这其中又不能说完全没有文学研究者的理性设计在内.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绝对不仅仅为咬文嚼字,而是基于对一种文学史研究合理性的探索.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惯例"都不会横空出世的,它自有形成的原因和根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还要对其保持适当的警惕,因为"惯例"以其持久而普遍的影响往往可能造成对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就文学史断代问题来看,断代是否标准,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直接牵涉到对相关文学史发展变迁的确认,特别是两个阶段文学史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有时候"惯例"制约着研究现实,研究者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强大的"惯例".如此一来,两者就有可能合力导致文学史研究与原生态的文学变迁产生隔膜.……

  • 标签: 两汉文学 历史变迁 变迁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