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2008至2013年,笔者曾多次前往闽西宁化县做民间宗教与民俗仪式的调研,短则数天,长则20多天,考察了当地的不少庙宇,走访了当地不同教派的道士与僧人,其中不乏祖传七八代以上的道士,收集到一批科仪本、经忏本、杂用本。同时还观察了不少民间宗教仪式,访谈了乡村念佛嬷嬷、念佛公公以及念佛头。本文拟根据这些调查与访谈资料,对其中普庵教的神图、法器与科仪作一整理、介绍与分析。

  • 标签: 调查综述 民间宗教 宗教仪式 宁化县 念佛 道士
  • 简介:法语中存在一部分位移动词,其后可直接加动词不定式,中间无须任何介词。本文将其命名为"准连动式",那么此结构具有哪些句法语义特征呢?本文主要探讨该结构中各个动词、地点状语及其它成分的特征,以及所受的限制,并将其与VP1+pour+VP2结构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发现准连动式用于表达目的,但受到诸多句法语义限制,且并非是通过省略介词pour得来的结构。

  • 标签: 准连动式 位移动词 目的
  • 简介:当前,城市快速发展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家庭的形式流入城市,农民工子女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群体。这些农民工子女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在享受到城市优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活和社会环境改变的挑战,适应城市社会成为这一群体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他们适应的标准——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对他们的幸福感进行调查,据此剖析影响

  • 标签: 务工子女 子女幸福 幸福指数
  • 简介:此文结合作者自身在拉萨常年的生活经历,对该城在一年内举行的传统节日进行细致描述,分析节庆所受地理环境与文化积淀二者的影响,认为这些传统节庆不仅体现了生活在拉萨这座城市的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隐含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 标签: 传统节庆 拉萨城 佛教
  • 简介:关于客家人的由来直至今日还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客家人是中原汉人经过历次南迁,与南方土著进行融合与交流最终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特征的族群,因此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族的传统,如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重视孝道、丧礼讲究排场、

  • 标签: 丧葬观念 赣南客家 田野调查 祭祀习俗 客家人 文化特征
  • 简介:东莞客家先民所开辟的石垒梯田与村落遗址,主要发现于东莞市清溪镇、樟木头镇、谢岗镇所属的银瓶山森林公园内。银屏山森林公园总面积123.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清溪镇林区、清溪林场林区;谢岗镇林区、银屏嘴自然保护区及谢岗林场林区;樟木头镇林区、观音山林区和国营樟木头林场。通过对东莞梯田与村落房址的调查与分析,为研究客家族群变迁和东莞客家人生活状况的改变提供资料,对于东莞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客家 梯田 村落 房址
  • 简介: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笔者以甘南藏区贫困农村为例,通过访谈和查阅相关文件收集资料,描述了甘南藏区精准扶贫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了民族地区贫困与发展的关系。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一定要结合实际,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注重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坚持尊重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社会内在潜力,动员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扶贫,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标签: 西北民族地区 甘南藏区 精准扶贫 农村区域发展
  • 简介: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主司边疆民族事务的蒙藏委员会陆续向边疆地区派遣考察专员、调查组,展开大规模的实地调查,获得当时极为珍贵的一手资料,为国民政府制定或调整民族政策提供参考。调查员也积极参与当地建设,向民众宣传国民政府民族政策及鼓舞民族地区民众抗日,成为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区相互沟通的联络员。同时边疆地区的许多地方缺少文献记载,调查组的调查活动填补了这一地区的空白,为后世研究这一地区提供较为翔实的资料。

  • 标签: 蒙藏委员会 边疆调查 民族政策
  • 简介:文化自觉是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发展的理解、认同及创新的状态,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自信与觉醒,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文化自觉是全球化下对后发国家与民族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面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问题。基于GZ仫佬族乡的调查发现,文化自觉的缺失源于生存与文化冲突中的主动放弃、现代文明冲击的无奈应对及现代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由此提出政府—市场—村庄三位一体的导引文化自觉的动力机制,即作为推动文化自觉主导力量的地方政府、以资本下乡形式的市场力量和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村庄力量共同作用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自觉。

  • 标签: 缺失 干预 民族地区 文化自觉 仫佬族
  • 简介:张秋梅陈睿在《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藏传佛教法器的神圣性及象征性意义在其信仰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藏传佛教法器消费无论是在寺院、僧尼,还是在藏区民众的消费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藏传佛教法器市场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化模式,具备一般商品贸易的基本特征。法器市场化的发展满足寺院、僧尼和信众的宗教需求,为推动藏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促进民族交流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藏区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

  • 标签: 市场化模式 藏传佛教 法器 武侯祠 成都市 调查
  • 简介:将我国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从政府政策主张转化为国家法律制度,是一项迫切而又现实的立法课题。本文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就该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最低生活保障这一主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法律规制的方法,即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路径选择——政策抑或法律,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规范——实体规范抑或程序规范,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手段一一行政抑或司法。

  • 标签: 精准扶贫 路径选择 法律规范 救济手段 文明 疏解
  • 简介:夏鲁寺是西藏后藏地区唯一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11-14世纪佛寺遗迹,对于元代政教史、汉藏交流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夏鲁寺一层集会大殿转经回廊内壁中部为切入点,通过对千佛壁画的分布规律、墙体叠压打破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壁面千佛壁画题记文本的比对、考释,发现夏鲁寺一层回廊中部、北部建筑部分墙体的修筑和其上壁画的绘制年代要早于现存的其他建筑结构。结合夏鲁寺建寺史,可以推测这一部分壁画的绘制年代为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当时的夏鲁寺存在一条围绕西翼、北翼建筑分布的不规则转经道,这条转经道在后期的扩建中被改造,结合新修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转经回廊,原来的壁画都被保留在早期墙体之上。这一研究补充和丰富了对夏鲁寺早期建筑形态的认知。

  • 标签: 夏鲁寺 建筑年代 千佛壁画